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人口發展存多重阻礙 性別失衡問題日益嚴重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3日 07: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背景

  本週,據媒體報道,聯合國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世界人口將在本月內突破70億大關。世界總人口在12年間增長了10億。根據預測,2025年世界人口將突破80億,本世紀末將會突破100億。

  人口問題引發的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正在日益加劇。聯合國一份報告指出:“如果我們無法控制增長幅度,地球自然生態系統將會崩裂,人類將面臨滅頂之災。”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報顯示,我國總人口(含港澳臺)為13.7億多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長5.84%,年均增長0.57%。這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均增長率下降0.5個百分點。儘管中國人口數量增長明顯放緩,然而人口結構問題正日益凸顯。面對世界人口突破70億大關這一嚴峻現實,中國未來人口發展能否持續帶來積極的經濟社會效應,中國人口紅利能否延續,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焦點。

  人口紅利還是人口負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人口因素作用不容忽視。資料顯示,最近三十年,中國人口結構呈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多、增速快和比重大特點,這種有利的人口結構形成潛在人口紅利。

  專家指出,整個改革開放期間,中國人口處在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持續增加以及佔總人口比重不斷提高階段,從充足勞動力供給和高儲蓄率兩個方面,為經濟增長提供了額外的源泉,被稱為人口紅利。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教授等專家將人口紅利定義為:由於勞動年齡人口持續增加,使得人口撫養比(或稱“總負擔比”)處於下降過程,從而保證充足的勞動力供給和高儲蓄率,為經濟增長帶來的額外源泉。

  有研究表明,中國總撫養比每降低1個百分點,可促進經濟增速提高0.115個百分點。1982年~2000年,我國總撫養比下降推動人均GDP增速上升2.3個百分點,約對同期人均GDP增長貢獻1/4左右。

  而這一情況似乎正在發生變化。如果將人口紅利源泉主要歸於人口轉變特定階段産生的年齡結構優勢,那麼隨著人口轉變階段的變化,其人口年齡結構自然會發生變化。

  事實上,中國目前正在處於人口結構深刻轉型時期,即從勞動年齡人口占優勢的人口結構轉變為老年型人口結構。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老年人比例顯著提高。

  有專家表示,這表明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占優勢的人口結構正發生深刻轉型,人口紅利優勢可能會逐漸消失。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學系教授王豐認為,這意味著中國人口紅利獲利期即將結束,取而代之是老年人口負擔呈累進式加重趨勢的人口負債期。

  一些業內專家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為,在人口結構趨於老齡化情況下,個人和家庭未雨綢繆可産生新的儲蓄動機,形成新的儲蓄來源,其在國內外金融市場投資還可獲益。這被稱為“第二次人口紅利”。

  蔡昉教授表示,第一次人口紅利有限,其逐漸消失後還可創造條件利用第二次人口紅利。他認為,通過産業轉移和教育等途徑,中國將獲得第二次人口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