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災害頻發 為何連年豐收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8日 05: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氣象災害不等於農業災害,農業受災不等於農業減産。我國糧食能獲豐收,兩個方面的因素功不可沒,一是減災增産,一是平衡增産。

  近年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生産為什麼還能實現“八連增”?為此,記者採訪了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梅旭榮。

  農業災害與氣象災害既相關又有區別

  記者:今年我國的糧食生産並不風調雨順,年初北方冬麥區遭遇大範圍、長時間冬春連旱;春末夏初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歷史罕見的春夏連旱;入汛以後,南方地區出現多次暴雨洪澇,部分地區旱澇急轉……一些人疑惑不解:為什麼連年大災糧食連年增産?

  梅旭榮:首先,氣象災害不等於農業災害。以冬小麥為例,在冬季和初春時小麥正處於休眠期,對水分的需求較少,這個時候如果遭遇氣象乾旱,儘管對麥苗安全越冬不利,但對小麥生産的影響較輕,通過返青起身後的肥水管理還有較大的迴旋餘地;但在返青拔節、灌漿期等産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小麥對水分的需求明顯增加,如果這時遭遇乾旱,就會直接影響生長髮育和産量形成。

  此外,在同樣的乾旱條件下,不同作物對水分的敏感度不盡相同,反映出來的農業乾旱程度是有區別的,例如雜糧雜豆的耐旱能力要強于一般的旱地作物;在同樣的乾旱條件下,不同地塊的農業乾旱程度也是有區別的,例如有灌溉條件的水澆地要好于沒有水澆條件的旱坡地。因此,簡單從氣象災害發生來判斷農業生産豐歉是相對片面的。

  具體到今年的糧食生産,今年我國災多災重,但年初冬麥區發生大範圍長時間嚴重乾旱、長江中下游地區嚴重乾旱和局部“旱澇急轉”,都不是發生在作物生長和産量形成的關鍵季節。冬麥區持續乾旱,冬小麥正處於越冬期,需水量小,乾旱影響有限,此時距離小麥成熟還有100天左右的時間,苗情轉化升級迴旋餘地大,為實施科學減災措施、促進苗情轉化升級留下了空間。長江中下游夏旱主要集中在湖北沿江、湖南洞庭湖和江西鄱陽湖等地區,水文乾旱重於氣象乾旱,氣象乾旱重於農業乾旱,對農業生産的影響範圍有限,加之長江中下游、華南等地雨季提前10—20天,旱情較快得到緩解。入汛後局部地區“旱澇急轉”,但洪澇災害是局部的、過程性的,災情發生時秋糧作物尚處於苗期,通過及時排澇降漬、加強田間管理,有效地促進苗情轉化升級。

  西南地區嚴重乾旱發生在秋糧産量形成的關鍵季節,對當地農業生産造成較大損失,但不是發生在糧食主産區,旱區糧食在全國糧食生産中所佔比例小,對全國糧食生産的影響有限。今年全國主要農區農業氣象災害總體偏輕,利於作物生長髮育和産量形成。

  糧食豐産兩大法寶:減災增産和平衡增産

  記者:在您看來,我國糧食生産在災害頻發情況下獲得豐收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梅旭榮:我國糧食能再獲豐收,兩個方面的因素功不可沒,一是減災增産,一是平衡增産。

  近年來,農業防災減災工作在實現抗災減損、減災增産上成效明顯。以今年夏糧生産為例,在夏糧生産克服長達100多天干旱困擾的過程中,啟動了包括政策激勵、投入保障、科技推廣、工作動員等在內的一整套完善的保障機制。在今年的冬小麥生産中大多數農民都運用了深松整地、播後鎮壓、澆冬水和“一噴三防”“四大技術”,極大地緩解了氣象災害給農業生産帶來的影響。科學的防災減災手段能“補天”,在探索中日益完善的防災減災體系為糧食穩定增産做出了關鍵性的貢獻。

  在減災增産的同時,抓高産創建,促進平衡增産也是糧食生産實現“八連增”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今年中央財政安排10億元高産創建資金,在全國建設4300個糧食高産創建萬畝示範片,在50個縣、500個鄉試點整建制推進高産創建。高産創建萬畝示範片近年來已成為集成推廣高産優質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大面積平衡增産的重要平臺和抓手。實踐證明,即便在大災之年,高産創建萬畝示範片因技術落實到位,受災害的影響也相對較輕,可以實現災區損失非災區補,重災田塊的損失高産田塊補,促進糧食穩定發展。

  農業防災減災之路仍然漫長

  記者:這幾年我國農業受災的情況怎麼樣?對糧食生産的影響大嗎?

  梅旭榮:通過對近年來糧食生産與災害影響的關係研究,結果表明:災害發生與糧食生産密切相關,但不是決定糧食生産形勢的唯一因素。對2004年—2011年分季節糧食生産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從全國看,在連年增産的情況下,大多數年份都有減産的季節;分地區看,在全國增産的情況下,每年都有減産的地區。2006年川渝大旱減産100多億斤,2007年東北大旱減産120多億斤,2009年東北及內蒙古大旱減産160億斤,2010年全國大豐收也有12個省份是減産的。這説明,我國地域遼闊,每年都有災害發生,每年總有受災減産的地方,也有無災增産的地方。

  今年災害發生特點和影響再次表明,氣象災害不等於農業災害,農業受災不等於農業減産。判斷災害對農業生産的影響,必須依據災害影響的區域、發生的季節、持續的時間、受災地區種植的品種、作物的生育期等因素綜合評估,並以此作為指導我國農業生産的重要依據。

  我國具有典型的季風氣候,氣候變率高、災害頻發重發、冬夏和南北的乾濕交替等特徵是正常的季風氣候規律,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近年來,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在提高,但因災損失糧食總體上仍呈偏重態勢,自然災害始終是影響糧食生産的重要因素。從長遠看,隨著我國糧食生産的基數越來越高,面積因素帶來的增産空間在縮小,重大增産技術突破的難度在增大,災害因素的影響將更加凸顯。必須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思想和“減災就是增産”的理念,堅持一手抓高産穩産,一手抓抗災減損,努力實現重災區少減産、輕災區不減産、非災區多增産,促進糧食生産穩定發展。

責任編輯:南淄博

熱詞:

  • 增産
  • 氣象乾旱
  • 農業乾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