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央行刊文回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全文)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2日 17: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10月11日,美國會參議院通過了《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對人民幣匯改的歷程和成果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撰寫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回顧與展望》報告,以事實和數據反駁了美方關於我操縱匯率、人民幣幣值大幅低估等錯誤言論。統計數據表明,2005年7月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升值30.2%,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3.5%和23.1%。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在2007年達到歷史最高點的10.1%後明顯回落,2010年為5.2%,2011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至2.8%。這些事實充分説明,人民幣匯率正逐漸趨於均衡合理水平。現將該研究報告對外公佈,以供各界準確認識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歷史和未來改革的方向。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回顧與展望》全文  

一、市場化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始終堅持的方向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屆三中全會在《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十幾年來,中國始終堅持這個方向,不斷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1994年1月1日,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範圍,並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1997年底以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穩中有升,海內外對人民幣的信心不斷增強。1998年初起,為防止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的進一步擴散,中國政府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主動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基本穩定在8.28元左右的水平。

  隨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逐步減弱以及中國經濟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2005年7月21日中國再次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對美元一次性升值2%以後,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與此同時,深化外匯體制改革,理順外匯供求關係、加快外匯市場培育,市場決定匯率形成的技術平臺基本形成,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增加。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惡化,許多國家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而人民幣匯率再度收窄了浮動區間,穩定了市場預期,為抵禦危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復蘇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展示了中國促進全球經濟平衡的努力。隨著全球經濟企穩復蘇,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2010年6月19日,中國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

  實踐證明,堅持主動、漸進、可控的原則,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符合中國國情,對增強中國對外經貿的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優化、增加就業特別是服務業的就業、抑制通貨膨脹、維護重要戰略機遇期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如果沒有1998年和2008年兩次大的外部衝擊,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有可能走得更快、更遠。

  二、人民幣匯率正逐漸趨於合理均衡水平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取向是逐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讓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在外匯供求關係的作用下,人民幣雙邊和多邊匯率總體保持了穩中趨升的走勢。

  1994年匯改以來至2011年9月末,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36.9%。截至2011年8月末,按照國際清算銀行口徑計算的人民幣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累計升值33.4%和58.5%。在國際清算銀行監測的58種貨幣中,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分別排在第13位和第10位。

  如果從2005年7月匯改以後的情況看,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升值30.2%,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3.5%和23.1%。尤其是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的2008年8月-2011年8月間,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2%和5.0%,在國際清算銀行監測的58種貨幣中,分別排在第15位和第12位。像上次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一樣,人民幣繼續扮演了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穩定錨角色。按照現在的漸進升值方式,加上其他結構調整措施逐步見效,中國將漸進、穩妥地實現匯率均衡。

  從經常項目差額與國內生産總值(GDP)之比來看,人民幣匯率調節國際收支平衡的作用正在逐漸發揮。2005年匯改以來的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雖然沒有改變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的格局,但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在2007年達到歷史最高點的10.1%後明顯回落,2010年為5.2%,2011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至2.8%。從別國經驗看,日元和德國馬克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幾輪升值中,對本國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也同樣經歷了一個逐步釋放的過程。

  在經常項目收支狀況逐漸改善的同時,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但這並不等於人民幣匯率低估,很大程度反映了很多非匯率因素的影響。主要有:一是人口特性、文化傳統、社保、住房和教育改革等因素,使中國的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過剩的儲蓄成為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的結構性原因,正如戰後日元和馬克大幅升值也沒有消除日本和德國迄今仍保持的經常項目順差一樣;二是基於政局穩定、工業基礎良好、勞動力成本較低等競爭優勢,近年來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轉移的重要目的地,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基地,積聚了全球製造業的大量貿易順差;三是主要發達國家長期實施低利率政策,使中國面臨較大的套利資本流入壓力,而另一方面中國對資本流出仍保留較為嚴格的限制,民間對外投資特別是金融投資水平較低,無法對衝經常項目順差,也造成了國際資本流動對於國際收支調節作用的缺失。

  實踐證明,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基本穩定的基礎上推進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最大限度降低了匯改對於中國實體經濟的負面衝擊。2005-2010年間,中國外貿進出口年均增長18.2%,就業年均增加1120萬人。同時,人民幣匯率改革也為地區乃至世界經濟金融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本次危機發生以來的2009和2010年間,中國進口年均增長13.8%,較出口增速高6.1個百分點,中國需求成為拉動許多國家經濟復蘇的重要因素。

熱詞:

  • 人民幣匯率形成
  • 全球經濟平衡
  • 人民幣匯率改革
  • 匯率形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