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調查]李坑之困(20111008)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8日 22: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217E54F26EBF4f0dBF1BBCADCF490AF8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

    記者:眼下雖然不是旅遊旺季,可在往日李坑村裏的遊客也是熙熙攘攘,可是現在整個村莊卻空無一人,自從今年7月13號開始,這裡就基本沒有遊人光顧了,村民跟旅遊公司之間就利益分配問題無法達成一致,最終雙方都成了受害者。

    解説:從7月13號開始到現在李坑景區已經封閉了兩個多月,一開始是李坑的村民堵住了進入景區的必經之路,這是十年來村民們屢試不爽的辦法,但是與以往不同的是在村民堵路後兩個小時,現在景區的經營者婺源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同樣也封閉了進入李坑景區的入口,並一直持續。

    記者:這個暫停營業對你們來説損失也挺大的。

    王暉(婺源旅遊股份有限公司 總裁助理):一個月的話就是(一)百萬的門票經濟損失。

    記者:但是像我們這兩天在這採訪,村民事實上也沒有堵路了,你們為什麼不恢復營業呢?

    王暉:就是我們在談判結束之前,村民進行這種堵路,這種謾罵、攻擊遊客這種情況,這個誰也無法保證;第二個,景區裏也在進行相應的整治。

    記者:你説的整治就是違章建築吧?

    王暉:是。

    解説:在7月13號到9月18號,這段“景區整頓”的時間裏縣鄉兩級的城管執法隊相繼拆除了村莊外圍道路兩旁的違章建築。

    村民:它根本就不公平啊,談不上公平啊。

    記者:怎麼個不公平法?

    村民:為什麼我這個門就要關?為什麼以前人家開的門口就沒事呢?為什麼要封這個門口呢?

    記者:都變成新房子了,也沒遊人來看了。那你比如説?那怎麼辦呢?

    村民:如果是真正的違章建築,那肯定就是要拆的。你像底下那些棚子我家也拆掉了。

    村民:它現在要來拆我家的廚房。所以要拆老百姓的東西的話,我們就情願不要開業。

    村民:你們越來越多,我們老百姓越倒楣,説實在的,不來還好。

    記者:那你認為這種現狀就沒辦法改變?

    村民:沒辦法。

    記者:那在你看來怎麼才能有可能改變呢?

    村民:這個我搞不清楚。

    解説:其實,村民的不滿並非針對遊客,而是景區的經營方——婺源旅遊股份有限公司。雙方關於門票收益分成的多次談判無果後,村民選擇了這種方式來抗議。

    記者:你覺得村民有了這樣的一個衝突,就去堵路,你覺得這種方式好不好?

    李喜進(李坑第五村民小組 組長):不好。

    記者:不好為什麼還要去?

    李喜進: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記者:其它的辦法試過嗎?

    李喜進:跟它談判談了十多次,它根本就是,也不是説我們一開始就堵路什麼,那是我們做得不對。跟你談了多少次,他們都是騙。

    解説:在李喜進的記憶中與婺源旅遊公司的談判一共進行了16次,而每次的結果都不相同。

    記者:在我看來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間,你們跟旅遊公司等於誰也沒落到好。

    李喜進:這是它們咎由自取,當時,第一次你給我1800就結束了,你為什麼第一次1430?第二次再談的話是1630,第三次再談的話是1750,後面再談是2100,這其中就有貓膩。人家村民也有眼睛,遊客這麼多,我跟你爭一次,你加我一點,我跟你爭一次,你加我一點,是不是?你不是糊弄老百姓。

    記者:現在村民都説他們的感覺就是説現在公司賺錢賺了很多,而他們拿得太少了。

    王暉:可能看問題的立場不同,他可能是看到了遊客每年增長,門票收入每年增長的這一方面,然而成本投入這方面,可能這方面的話他們沒考慮到。

    解説:村民們的意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按比例計算要求門票收益分成增加到21%,這個比例有據可查,來自李坑村10年前與投資者簽訂的首份合作協議,2001年簽訂協議的時候,投資方還是私營業主葉如煌,協議中定下了村民門票分成方式,前10年每年19%,後10年增長到每年21%,這份協議經過兩次變更,但最終確定下來的村民收益比例沒有變化。

    記者:完全按照19% 、21%的這個比例你們能接受嗎?

    李喜進:如果完全按遊客進來(的人數),如果19%、21%的話,這個可以肯定,百分之百可以行得通。

    解説:村民認可的第二種分配方式就是在2007年合同規定的人均1230元的基礎上翻倍,達到2460元。理由很簡單,三年前李坑的單點門票已經從原來的30元漲到了60元。

    記者:當時你們收購了之後,跟他們原先的合作方式,村民的合作方式有改變嗎?

    王暉:改變了。在頭三年,每個村民,每人每年1230元錢這樣的方式來進行發放。

    記者:為什麼要做這個改變呢?

    王暉:定額的方式可以解決一個互不信任的問題。

    記者:解決什麼問題?

    王暉:互不信任的問題。

    記者:互不信任的問題。

    解説:不過,定額分配的方式讓李坑村平靜了3年的時間,而當村民與景區的經營者再次坐到談判桌前的時候,信任這兩個字並沒有與雙方一同坐下來,現實狀況變得比10年來的任何一次談判都更為複雜。

    李坑真正意義上的旅遊開發是從2001年開始的,第一任經營者葉如煌是婺源本地人,當了16年的鄉鎮幹部,辭職下海前是高砂鄉黨委副書記。

    記者:在你沒有進入李坑之前,李坑的旅遊是個什麼狀況?

    葉如煌:沒有進入之前是村民自發的。

    記者:他們當時搞旅遊是怎麼搞的呢?

    葉如煌:他們搞的話就很簡單了,就一個小小的停車場,然後在村委會的房子裏面賣門票。當時賣開頭是2元,後面是5元錢門票,就這樣子。

    記者:當時遊客多嗎?

    葉如煌:2000年的門票收益一年不到10萬元錢。

    解説:10年前,李坑村旁的公路還沒有完全貫通,長期的交通閉塞使得李坑一直保持著原始的風貌,兩條小河在李坑村中交匯,各家門口用木板搭出過河便道,臨水而建的傳統徽派建築呈現一派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意。

    記者:你當時跟村委會,跟村民是怎麼談的呢?

    葉如煌:跟當地政府提了一個四六的比例,比如説我投入的,佔大頭,佔60%,你當地的資源佔40% 。

    解説:開發之初的協商也並不順利,葉如煌的提議交到李坑村委會之後得到的答覆是李坑村堅持自主開發。當時,李坑村的黨支部書記是李端銘。

    記者:李端銘是哪一位?

    李端銘(婺源縣秋口鎮李坑村委會 委員):我。

    記者:你好,問你幾個問題行嗎?

    李端銘:我現在有事。反正在我手上沒有談成這個問題。

    記者:那你沒有達成協定,後來這個事怎麼又弄成了?怎麼弄成是這個樣子?

    李端銘:我們鎮裏認為我沒有能力搞這個東西,免掉了職務。

    記者:免掉了。

    李端銘:免掉原因就是能力不行。

    記者:能力不行

    解説:接替李端銘的是陳剛泉,陳剛泉的到來讓葉如煌的開發步伐大大加快。

    記者:鎮裏頭派你去李坑的話,是不是就希望你能夠完成這份合同?

    陳剛泉(婺源縣秋口鎮黨政辦 主任):就是要把李坑的旅遊搞出來,就想什麼辦法把它搞出來。

    記者:當時最現實的情況就是跟葉如煌搞合作。

    陳剛泉:當時欠債欠得多,我當時去的時候,就負了二十多萬元錢的債。從老百姓那裏去收錢來集資搞旅遊也是不可能的。後來大家通過做工作就有一個意識,讓老闆來開發,這種情況下。

    記者:也就是葉如煌。

    陳剛泉:葉如煌來開發,這種情況下就簽了第一份合同。

    解説:秋口鎮的介入讓李坑的旅遊開發變得簡單,無論出於什麼考慮,李坑村委會的人事任免客觀上加速了協議的達成 。

    記者:一般人簽合同都是希望對方拿的少一點,自己拿的多一點,你為什麼?

    葉如煌:我是這樣想,因為這種古村落旅遊,它是一定要靠老百姓來支持的,如果老百姓不支持你,它這個事情肯定會鬧事。

    記者:但是你像別的村,相對來説跟李坑村比較起來,村民拿的分紅就少多了。

    葉如煌:這個就是各個人的思路,從片面的角度來講,你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可能導致的結果,可能也是,最後來講,老百姓來罵你也是得不償失的。

    解説:2001年9月13日,葉如煌和村委會正式簽訂合作協議,合作經營期限是20年,從2001年9月18日到2021年9月18日,協議規定在合同期裏明確提出了門票收益按比例分成:前10年,村裏佔40%,後10年增加到45%,具體構成是前10年鎮政府2%,村委會14%,村民19%,景觀參觀戶共佔5%,後10年,鎮政府2%,村委會16%,村民21%,景點參觀戶共佔6%。

    葉如煌:我提出來以後,村民還不同意,因為當時,它的全年的門票收入不到10萬元錢,所以這個(合同)提出來以後,老百姓説百分之十幾我也搞不懂。

    記者:19%。

    葉如煌:搞不懂,第二個概念的話意思叫你去,按照這個比例去分成,他一年拿不到多少錢嘛,一年門票收入十萬元錢,按照19%的話,才一萬九。

    解説:葉如煌提出的分配比例 ,在現在看來也是對村民相當有利的,與其它景點比較,這個比例高出相鄰景點的十倍以上。但是,村民們並不領情。

    記者:當時村民們認為19%他們也看不見摸不著。

    陳剛泉:對,不相信。

    記者:然後稅費免掉是非常實惠。

    陳剛泉:包括我都沒有這個眼光。

    記者:當時你們都沒有這個眼光?

    陳剛泉:我有這個眼光,我就到李坑村買一棟房子,我現在就發了,我現在就發了是不是?我就沒有這個眼光。

    解説:面對看不見摸不著的分配比例,遠不如由葉如煌負擔,每年的稅費來得實在。

    葉如煌:整個李坑村的稅費全年加起來九萬多,九萬多,他就提出來,幫我把這個九萬多免掉。老百姓就不會理解比例的問題,後面我就自己的合同裏面就有一條。我這個19%寫那裏,後面就括弧,根據村民的意願,老百姓要求,把這個19%做以下調整,在合同裏特別用括弧規定。

    解説:根據村民意願,一年一次分配如下:第一個五年由乙方代繳李坑村民所交納的稅費,指農業稅、農特稅、屠宰稅、鎮村統籌提留等;第二、三、四個五年,在第一個五年的基礎上,由乙方分別補償村民,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不足或剩餘部分由乙方處理。這樣,村民覺得公平了。

    葉如煌:我就做他們的工作,我説如果你這樣做,我不是不同意,這樣做你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你這樣會吃虧。

    記者:當時你怎麼判斷?隨著企業的發展,老百姓一定會吃虧呢?

    葉如煌:婺源的旅遊業潛力是比較大的,如果説通過努力去宣傳、去打造,應該説一個全年門票收入,上百萬這個應該是問題不大的。

    解説:葉如煌的估計沒有錯,第二年李坑景區的門票收入就超過了100萬。村民們的不滿很快通過村委會反映到了葉如煌那裏。

    記者:2002年,好像又簽了一份補充協議是吧?這個補充協議好像又改成了定額包乾制。

    葉如煌:當時是村委會,這個是村委會提出來的,老百姓工作由它來擺平,它説你就定額包乾,當時定了一個30萬,每年加5萬,它沒有經過老百姓同意 ,這個是時間不長,不長的話,老百姓就不同意這種方案。

    解説:簽了這個協議之後,葉如煌還是認為村民依舊會後悔的。因為整個婺源的旅遊高峰遠遠還沒有到來。只不過,那個時候,他怎麼解釋村民們是不會相信的。新協議履行不到一年,村民果然又反悔了。

    李剛泉:他的門票收入,2001年好像是幾十萬,到2002年就有一百萬,兩百萬,到2003年兩百萬、三百萬,幾百萬出去了,發展得這麼快。

    記者:當時村民看到這一切是什麼樣的一個反應?

    李剛泉:反應就是説要再簽19%。

    解説:引起村民不滿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從2003年開始,全國農業稅費的減免和農業補貼的發放,原來由葉如煌承擔的稅費,不再是村民的負擔而變成了收入,李坑的村民無一例外地認為以前的合同定虧了。

    記者:申明亭是李坑村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在過去的幾百年,每逢初一和十五,村裏的長輩總是聚集在這裡商討大事。這一傳統如今早已中斷,可是就在村民跟葉如煌簽約的第二年,他們發現自己吃虧了。於是村裏的男女老少又聚集在這裡開會討論,討論的結果是堵路。

    李剛泉:然後裏面就存在著確認他這個門票是不是有這麼多,他是不是瞞了賬,這個問題就出來了。就是李坑的問題,主要是利益的問題。

    解説:於是,2004年4月雙方再次簽訂新的合同,放棄包乾制,重新回到按比例分成的方式。

    記者:你2004年的那份合同跟2001年的那份合同有什麼區別嗎?

    葉如煌:就是把老百姓的19%重新把它確定下來。

    解説:即便是做出重大的利益調整,可是李坑村的村民依然難以接受,隨著婺源旅遊的不斷升溫,“中國最美鄉村”的吸引力慢慢成為熱點,面對唾手可得的利益,村民有點坐不住了,為了第三份合同,葉進寶也在村民的不斷催促中,從千里之外的溫州回到了李坑。

    葉進寶(李坑村民):他們那幾個人簽字,就是簽不下來。很多老百姓不肯簽。

    記者:就對這份合同還是不滿意。

    葉進寶:對那份合同不滿意,不肯簽。我就跟他們解釋,解釋了以後很多人就簽了。

    記者:那你當時為什麼要幫助政府這邊勸老百姓來簽字呢?

    葉進寶:當時我也是認為這個是合理的。

    記者:你為什麼覺得是合理的呢?

    葉進寶:我認為就是人家開始説減稅,人家也幫你減了,這是第一,現在要想怎麼樣?給你100元錢也給了,你現在要怎麼樣?人家也答應你的條件了,你就必須要簽。

    記者:那為什麼有些村民不願意簽呢?

    葉進寶:應該説很多人對這個東西,多數人看見人家錢多了,他會心裏有點發慌,這是事實。

    記者:他們就是希望要的更多一些。

    葉進寶:對。

    解説:2001年的第一份協議相比,在2004年的合同中,村莊分成的總比例降低了,前10年從40%降到31%,後10年從45%降到33%,但是村民的分成比例沒有變,還是19%和21%,景點參觀戶的比例也沒有變,改變的主要是村委和鄉鎮的分成比例,鎮政府從2%增加到8%,村委會從14%和16%降到4%,等於村委會這塊就下降了。

    記者:為什麼要有這種比例的調整呢?

    葉如煌:村委會好多工作沒做到位,好多工作要政府來承擔,由政府來分配它的收益,傾斜到政府這邊,是這樣子的。

    解説:葉如煌希望村民能夠借此吸取教訓,尊重合同的契約精神,但他也不願意將懲罰落到具體的村民個人頭上。

    記者:2004年那份合同裏頭,我也看到了就是當時這村莊裏頭,幾乎每一個村民都簽字了。為什麼當時要讓每一個村民都簽字呢?

    葉如煌:這個我……你以後如果在這個旅遊發展過程中,個別老百姓不支持。什麼事,大家都簽了字的,現在是利益共同體。

    解説:即便有所有人的簽字,但2004年的合同修訂僅僅讓李坑村穩定了三年,在這三年裏,婺源“中國最美鄉村”的旅遊開始了井噴式的發展,隨著李坑的旅遊人數的猛增,葉如煌不得不再次面臨同樣的處境,那就是村民不滿,再談判,再堵路,再次修改合同,李坑的旅遊開發在2007年這一年再次回到原點。

    記者:矛盾當時主要是什麼?

    葉進寶:矛盾就是説19%當時是我們沒有人去監票的,就是他説了多少就是多少。

    解説:在雙方無法取得信任的情況下,李坑村的村民在2007年又採取了堵路的方式。

    記者:那村民呢?怎麼安排呢?

    葉進寶:村民就是全村都去,那時攔車是經過了組長代表,全村會議。

    記者:那當時在會議的時候,大家怎麼商量出來攔車這種方案的?

    葉進寶:我個人就是講了,我們要依靠政府,我們就是打官司打不起,我們就去上訪,要求上級領導幫我們處理。他説你去上訪,回來要半個月一個月,這個攔車,今天攔了,明天就會處理,我説不一定。

    記者:你不太贊成攔車的這種方式?

    葉進寶:我根本就是不贊成攔車。

    記者:為什麼呢?

    葉進寶:因為攔車是違法的。

    記者:你反對這種村民去到那兒去堵路的行為。那你為什麼自己還要去呢?

    葉進寶:少數服從多數。

    記者:你就必須要去?

    葉進寶:必須要去,我不能説他們錯了,大家都錯了,你就不能錯嗎?

    解説:在過去的七年裏,堵路在村民看來是最有效而且成本最低的辦法。2007年村民堵路的時間雖不長,但最後村民還是爭取來了監票的權力。 

    記者:那監票你參加了嗎?

    葉進寶:監票我參加了,我監了20多天。

    記者:那你們監票的結果跟葉老闆他們之間,每天統計的票數有差別嗎?

    葉進寶:沒有差別。

    記者:沒有差別,差不多的。

    葉進寶:差不多。

    解説:這種在村民看來不得已的辦法沒有堅持多久 ,或者説根本堅持不下去。

    記者:他們認為你當時實際上給他們公佈的數據也不可靠,是吧?雖然説規定。

    葉如煌:他懷疑。

    記者:懷疑,他認為19%,你認為你給他們是這個數了,他們認為也不到。

    葉如煌:門票的領取是到稅務部門去領票的,所以你一年賣了多少票,你到稅務部門一查就很清楚了。 老百姓我認為他這種懷疑是多餘的。

    記者:畢竟你讓他去稅務部門去查,我個人覺得,我採訪的感受是老百姓很難做得到。

    葉如煌:村委會也有分配的 ,當地政府也有分配 ,它也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是不是?你不搞清楚,到時候就會有矛盾了,再説我做這個旅遊點,不是做一年就不做了。

    解説:最後 ,村民和葉如煌之間再次妥協,每年按照李坑村村民的人數,每人每年發放1230元的資源費,2004年合同約定的19%的比例再次作廢。

    記者:老百姓呢,每一次看自己的合同,比如説覺得吃虧了就要求重新談,重新簽合同,你怎麼看這種現象?

    葉如煌:也就是説,他在這個利益分配上他看不到它的長遠,所以就這樣子簽了。

    記者:按道理來講,合同簽起來就有嚴肅性,你其實也完全可以不答應村民的這個要求。

    葉如煌:不答應要求你搞得下去嗎?對不對? 你如果不答應他的要求,老百姓老是給你唧唧喳喳的,你肯定是搞不下去的。

    解説:到了2007年,婺源縣突然轉變了思路,從之前鼓勵民營資本單點開發,變成要組建一個統一的旅遊公司,搞資源整合,新的婺源旅遊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同一年正式成立,三清山集團成為最大的股東,婺源縣以江灣景區入股佔有21%的股份。

    記者:那現在,這個旅遊公司裏的股份結構是一個什麼樣的?

    葛健(婺源縣旅遊黨工委 副書記):現在的結構是這樣的:我們主要的是,第一大股東是江西三清山旅遊集團有限公司;第二大股東是婺源旅遊投資有限公司;第三大股東是上海豫園商城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然後剩下的股份是三家就是基金投資公司。

    記者:這個第二大股東是你們政府持股嗎?

    葛健:是我們婺源縣的旅遊經濟發展中心持股。

    記者:這是國有股?

    葛健:這是國有股。

    解説:婺源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一年,縣旅遊局副局長葛健出任執行總裁。

    記者:就把這些分散的景區組合在一起有什麼好處呢?

    葛健:希望它組成以後,一個把經營的思路能夠打得開闊一點;第二個,品牌宣傳上能夠做到一個提升高度;第三個在加大投入方面,能夠把婺源整個旅遊推向更高的一個層面。

    記者:你認同嗎?這個方式。

    葉如煌:這個我們應該當時組建這個集團是認同的,也是支持的。

    記者:你為什麼沒有加入到這個集團呢?
葉如煌:按照我們的思路,大家最好是共同捆綁,組建一個股份公司,建一個股份公司 ,當時那一屆領導他就提出由某一個企業來&&。

    解説:葉如煌説的這家公司就是婺源旅遊集團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三清山旅遊公司,三清山公司較早也投入了婺源的旅遊開發,他們投資的項目是思溪延村和靈隱洞

    記者:和李坑村比起來,誰的收入好? 

    葉如煌:它的門票收入可能沒我們高。

    記者:還沒有你們高?

    葉如煌:沒有我們高。

    記者:但是政府是指定由這家公司來&&搞?

    葉如煌:嗯。

    記者:你有沒有想政府為什麼沒有指定你呢?

    葉如煌:這個我就搞不清楚了。

    記者:當時這些景區是政府要求他們必須整合在一起?還是自願?

    葛健:我們當時講的原則就是政府來主導,根據市場的規律 ,嚴格遵照市場規律。

    記者:比如説有的景區人家不想參加你們的旅遊集團,當時有這種情況嗎?

    葛健:有。

    解説:婺源縣政府要求儘快完成兼併重組,並找來上海的一家評估公司 ,給參與重組的旅遊景區進行評估。

    記者:當時李坑村給你們評估了嗎?

    葉如煌:評估了。

    記者:評估了多少錢?

    葉如煌:評估把我們評估的很少,才一千多萬。

    記者:一千多萬?

    葉如煌:一千二百多萬。

    記者:李坑當年的門票收入有多少錢?

    葉如煌:門票收入有六七百萬。

    記者:六七百萬。

    葉如煌:六七百萬,就沒有評出很高。

    記者:按凈資産評的?

    葉如煌:按凈資産評的。

    解説:葉如煌經營的文公山和李坑兩個景點加起來才評估了2580萬,葉如煌並不願意賣給三清山集團。 

    記者:你不太認同它這種方式?你可以自己接著搞。

    葉如煌:談不好,我就不打算賣了,不打算賣,要麼自己搞,要麼我們原來開發的幾個企業,我、大鄣山還有彩虹橋幾家企業,原來我們就想自己合作起來搞。

    記者:你們這個方案實施了嗎?

    葉如煌:實施了,我們三方都有協議,合作經營之後,後面主要領導反對,不同意你這樣做。

    記者:當時明確跟你講是必須要這麼搞的嗎?

    葉如煌:必須要這樣搞。

    記者:當時政府領導找你談過?

    葉如煌:這個開會都開了很多次了。

    記者:你覺得它們有多大的自主性?

    葛健:我覺得當時整個組的過程中完完全全都沒有任何強制,我覺得沒有任何強制,也沒有任何政府施加的壓力,我覺得沒有給它施加壓力。

    解説:葉如煌選擇了退出,於是在縣政府的主持下,用了一種複雜的轉賣方式,先由葉如煌把兩個景點賣給大鄣山旅遊公司的吳向陽,再由吳向陽與三清山公司合股經營,再由他們相互簽訂協議。

    記者:等於説如果要是沒有這一些干預,那麼李坑村,你可能還會繼續經營下去?

    葉如煌:應該可能會。

    記者:你覺得他這種方式是覺得你的這個思路跟政府整個發展思路不一致,還是認為這裡頭有一些個人的利益呢?

    葉如煌:我認為可能不是思路的問題,不是思路的問題。

    解説:葉如煌在跟吳向陽的協議裏特意註明之前和村民約定的權利義務是一同轉讓的。這也意味著村民19%和21%的分成比例是不許變的。這是他能為李坑村的村民做的最後的努力。

    記者:彩虹橋是婺源最著名的旅遊景區之一。最早它也是由民營資本介入進行開發的。經過將近十年的經營。目前已經成為了整個婺源標誌性的景點。在2007年的時候。一年的門票收入差不多有幾百萬,但是在婺源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時候,發生在李坑村的故事在這裡同樣上演。

    解説:2007年之前,婺源彩虹橋景點的經營者樊鵬仁以前是工廠子弟學校的教師,工廠倒閉後他下崗,從2001年開始 2萬元起家做起了旅遊。

    樊鵬仁(原彩虹橋景區 經營者):彩虹橋原來是清華鎮的政府所擁有的一個景點,因為當時來説一年大概(遊客)不足兩千人,也就是説按它的門票收入來講的話,一年來講就是兩萬元錢不到,所以政府當時覺得好像是個累贅,是個包袱,所以當時我拿下來了。

    記者:你拿多少錢?

    樊鵬仁:前兩年一年給它兩萬元錢租金,後面第三年每年上漲10% ,原來我給它承包的是十年的租賃期。

    解説:隨著婺源旅遊的趨熱,他與清華鎮政府也時常調整合同,遇到的問題與李坑也極為相似。

    樊鵬仁:我們從開始做每年幾乎是百分之百或者百分之二百、百分之三百這樣一個速度,在一個增長的過程,我們做到最紅火的時候,在這個黃金周的時候,一天幾乎要做到十萬元錢。

    記者:門票收入?

    樊鵬仁:嗯。

    記者:一年呢?

    樊鵬仁:一年來講,這時候就有幾百萬了,所以我們做到這樣一個情況下,我們的日子就開始難過了。

    記者:為什麼呢?

    樊鵬仁:大家所有都眼紅了開始。

    解説:到2007年的時候 ,樊鵬仁與清華鎮的合同簽到了30年 ,投資額也從20萬元增加到了300萬元。可是,面對2007年重組的時候,他同樣沒有選擇權。
記者:那你可以不賣?

    樊鵬仁:當時我來講的話,我一直堅持了大概有半年之久,就是説我堅持不賣 ,我堅持不賣,反正跟你有關的土地、稅收、工商、城建,就是跟你所有有關的十個部門,二十幾個人整天去找你麻煩 。

    記者:那你只要合法經營,也不怕找麻煩?

    樊鵬仁:如果你不賣,他説我們就把彩虹橋這個景區整個給它關閉掉。像這個樊老闆,他這個人腦袋有點不開化了,像他這樣的人就應該拿錘子去敲敲他的腦袋讓他開竅。

    解説:原本,樊鵬仁還想與葉如煌和吳向陽聯合組成一個獨立的旅遊集團 ,但由於葉如煌的退出,已經簽訂的合同也同時作廢。半年之後,樊鵬仁同樣選擇了放棄。

    樊鵬仁:後來沒有辦法,當時我答應就是説,還是想跟他繼續合作經營。

    記者:你希望還是以自己的股份進入這家公司是吧?

    樊鵬仁:嗯。

    記者:這個也不可以?

    樊鵬仁:對。

    記者:必須賣。

    樊鵬仁:嗯。

    解説:堅持了半年之後,樊鵬仁還是將彩虹橋景區出售給了三清山集團,成交價依然是820萬。

    樊鵬仁:它當時評估我們是800多萬。

    記者:跟半年前跟你做的這個評估數字還是一樣?沒有增加?

    樊鵬仁:沒有。那麼800多萬它接手我以後,它一年的門票收入都差不多上千萬,我這時候一個無形資産,一個營業收入來講都在産生一個巨大的增長的時候,這塊它根本沒有考慮進去。

    記者:當年2007年那次整合,你認為如果沒有政府的參與能搞成嗎?

    葛健:如果沒有政府的主導,這個不可能那麼順利。

    解説:葉如煌經營的李坑景區被收購之後,由於經營主體的變化,李坑村有了十年中的第五份合同。

    記者:你好,我能問你兩個問題嗎?

    解説:李五榮是李坑村3組的組長。

    記者:每次跟公司的談判,你是不是都參加了?

    李五榮(李坑村第三村小組 組長):基本上從07年。

    記者:這個婺源公司就是你們叫三清山公司,進來以後不是又和村民簽了一份合同,這個合同你參加了嗎?談的時候呢?定的時候呢?

    李五榮:電視裏是講了定三年 ,但是以後定這個合同,要簽字我們不知道。1300一年的,後來説不知道怎麼扣了70塊錢,變成1230。

    記者:什麼原因扣的?

    李五榮:我們也不清楚。

    解説:在李坑村,知道這份合同內容的人不多,包括村委會主任李松樹在內,沒有人見過這份一簽三年的合同。

    記者:婺源旅遊公司進來以後,三清山……

    李松樹(婺源縣秋口鎮李坑村村委會 主任):那個我們沒有,那個它是直接跟鎮裏定的。

    記者:按道理來講,這個村民應該是跟你們旅遊公司直接簽合同,07年成立那個婺源旅遊公司之後,為什麼會跟鎮政府簽合同?

    李松樹:那個我不太清楚,那一次我不在場。

    解説:真正代表村民簽字的是秋口鎮的鎮黨委書記洪文勝。

    記者:你原先的合同都是跟村委會、村民小組簽,然後村民再簽一個確認書,那為什麼2007年那一次沒有採用這樣的模式呢?

    洪文勝(中共婺源縣秋口鎮委員會 書記):當時是基於這麼考慮,一個是跟村民簽,重新解釋工作難度也比較大,跟政府簽是基於這個原則,就是我們的旅遊資源這一塊,因為從一部分資源,可以説是政府的資源。

    記者:那你説工作難度大主要在哪兒?

    洪文勝:就是每家每戶,當時簽這塊難度就比較大。

    記者:雖然工作難度大,但是必須取得村民的認同才可以,是吧?

    洪文勝:對。

    記者:有沒有取得村委會或者村民的授權呢?有嗎?

    洪文勝:這個呢,是按照縣裏統一安排的意見,當時縣是統一安排意見去做的 。

    記者:就是政府當時指定你們這麼做?

    洪文勝:也不叫指定,就是意思就是這個意思,開會。

    記者:或者要求你們這麼做。

    洪文勝:要求這麼做。

    解説:新公司成立後的第一個舉措就是景點門票不同程度的提價,整個婺源的門票收入從原來的四千萬增加到了一億多元。

    記者:為什麼跟鎮政府簽?不跟村民簽呢?

    葛健:當時總覺得是跟政府,鎮政府相當於人民政府,公司覺得跟它簽就簽了,因為有的地方,比如説江灣景區有幾個景區,都是跟政府簽的,統一好一點,都是跟政府簽嘛,當時也沒考慮那麼細的因素,公司覺得可能是出於這種考慮,我覺得當時出於這個考慮,跟政府簽就跟政府簽了。

    記者:一般來説,村民是資源的主體,而且過去的合同都是跟村民簽的,為什麼你們旅遊集團後來要跟當地鎮政府簽?

    葛健:當時沒有想到這個,這個,這個方面,這麼複雜的因素吧。

    解説:2010年的最後一天到期,時間又過了半年 ,李坑的村民沒有見到分紅,也沒有人來談後續的合同,三年沒有抗議的李坑村民重新圍堵景區,婺源旅遊公司的封閉景區的做法讓李坑村民這次才意識到,他們最有效的抗議方式已經失靈。

    記者:你有沒有代表過村民形成一個組織,就是村委會本身是一個組織,就是跟政府一起去談判?

    李松樹:有一次在代表會上我們説過,我説過這句話,就是説老百姓現在就是兩千元,它是按照平時的人數,這樣火爆,它説必須要這麼多,後來就是人家就是把我的話編出來了,他説我那個主任講了,沒有兩千免談,他是這樣説的,也就是我幫助老百姓講話。

    記者:你幫助老百姓講話,不是非常正常的嗎?

    李松樹:但是老百姓高興了,這一方不高興了。

    記者:這一方是誰呢?

    李松樹:我不説你也知道。

    解説:現在,李坑村的村民開始懷念葉如煌經營的日子,無論有多少不愉快 ,葉如煌畢竟給村民留下了19%和21%的分配比例和實實在在的數百萬元的投資。

    記者:現在跟三清山公司合作和過去跟葉如煌那個公司合作,哪個合作起來村民更愉快一些?

    李喜進:要説愉快都不太愉快,相對來説,兩者之間,我覺得葉如煌稍微好一點。

    記者:相對來説現在合作的這種不太愉快,村民有沒有有一些人開始懷念當年? 

    葉進寶:懷念,懷念,懷念葉如煌。 

    解説:“十一”黃金周,李坑依然沒有開放,李坑村民的居住需要古村落的保護和經營要求都是現實的問題。但是,與婺源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的合同一天不能達成,一切也都無從談起,在這個數百年的古村落裏,瀰漫的不只是古典的氣息,其中夾雜著各種慾望和不信任,這一切都是李坑現實的困惑。

責任編輯:劉一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