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救心藥”魚精蛋白醫院缺藥 民間價格漲300倍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7日 00: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患者:“這種藥既不難做,又不貴,為什麼買不到?”

  醫院:“就是因為太便宜了,才買不到。”

  藥企:“啊!全國就我們一家在做這種藥!”

  相關部門:“藥品停産屬企業的市場行為,我們將該情況向有關業務單位彙報後,方可給出答覆。”

  “救心藥”魚精蛋白民間價格暴漲300多倍

  藥,廉價也是一種錯?

  “這幾個病房的患者都是做心臟外科手術的,都因為缺這個藥(魚精蛋白)等著呢,醫院都停做手術了,只有緊急搶救的才能做,像我們這樣沒有生命危險的都得等著。”李阿姨靠坐在病床上,唉聲嘆氣。

  她的手術已經一拖再拖,卻仍然遙遙無期。“這要等到什麼時候啊?住一天院就要花好幾百塊錢啊!”李阿姨越來越焦急。

  今年7月底開始,李阿姨就在北京的安貞醫院排隊,等待做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可萬萬沒有想到,這一等,竟等了近兩個月。“醫院一直沒有藥,手術根本安排不了,我們也想了很多辦法,都行不通。”李阿姨的兒子曾聯絡北京市的其他醫院,希望能安排手術,但得到的答覆都一樣:“缺魚精蛋白,做不了。”

  為了拿到魚精蛋白,李阿姨的兒子甚至跑回老家——四川成都,托親戚從醫院購買,但同樣“一針難求”。

  李阿姨還在等待……

  多個地區心臟手術被迫暫停

  魚精蛋白,是從魚類新鮮成熟的精子中提取的一種鹼性蛋白質的硫酸鹽,是心臟外科手術中的必備藥品,且不可替代,一旦缺貨,心臟大血管手術都無法開展。

  安貞醫院醫務處處長、心臟外科專家孔晴宇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由於魚精蛋白的緊缺,該院絕大多數心臟外科手術都被迫暫停了。“我們醫院目前庫存的魚精蛋白只有80支,只夠10~20個病人的用量,已保存起來用於急診搶救,之前安排的擇期手術都只能推後。”

  為了獲得魚精蛋白,安貞醫院也想了各種辦法。“我們在向別的醫院‘借’,也建議有能力的患者從外地購買。”北京安貞醫院醫務處副處長張蘭對《中國經濟週刊》説,“一個月前,我們就發現市場上買不到魚精蛋白了,我們僅能保證庫存,於是就發出了預警,要求醫務處全力以赴找藥。”

  安貞醫院是北京市心臟病手術最集中的醫院之一,往常每個月都會安排300台左右的心臟外科手術,而現在,擇期手術都被暫緩。整個8月,安貞醫院進行的心臟外科手術只有幾十台。

  “為了控制魚精蛋白的用量,我們醫院要求手術使用魚精蛋白必須經過醫務處審批,這算是特殊時期的管制辦法吧!”張蘭説,魚精蛋白緊缺並非首次,早在兩年前,魚精蛋白就曾一度緊俏,這幾年,該藥一直供不應求。

  其實,不只是北京市的醫院,從廣東到山東,從四川到浙江,最近,全國多個地區都爆發了魚精蛋白緊缺、心臟外科手術被迫暫停的情況。

  “全國都緊缺,到哪兒都買不到藥,別説市內的調配,就是跨省調度都拿不到藥。”張蘭説,他們也在等待有關部門的調配,希望能儘早解決供應危機。

  9月初,在衛生部的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問及魚精蛋白全國緊缺的相關問題,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表示:“此事應由國家藥監局負責,衛生部只負責藥品生産的審批和質量安全,價格問題由發改委管理。”

  隨後,國家藥監局相關負責人公開表示,藥品停産屬企業的市場行為,待將該情況向有關業務單位彙報後,方可給出答覆。

  一時之間,魚精蛋白麵臨“沒人管”的窘境。

  在我國,藥品的管理共有四個部委參與。藥品定價由發改委制定標準和監督;衛生部則擬定國家基本藥物採購、配送、使用的政策措施;國家藥監局負責藥品行政監督和技術監督,負責制定藥品研製、生産、流通、使用方面的質量管理規範並監督實施;國家醫藥儲備管理的工作則由工信部負責。

  “四個部委參與管理,就會造成銜接和合作上的不暢,出了問題就沒有部委能夠統籌大局,為此負責,這是制度上的詬病。”衛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中國非處方藥協會專家孫忠實教授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

  好在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9月12日,為了緩解全國魚精蛋白緊缺的形勢,國家藥監局緊急召集相關制藥企業開會,要求“全力保障魚精蛋白的市場供應”。

  全國只有一家廠商在生産

  李阿姨了解了魚精蛋白的基本情況後,很意外,“這種藥怎麼會緊缺?”

  魚精蛋白並非“高科技産品”。“它在臨床上已經使用了50年,蛋白的提取工藝也並不難。”孫忠實説,“而且主要原料是海魚,在我國從來不缺。”

  另外,魚精蛋白的售價非常低廉,並非“高價藥”。“魚精蛋白注射液的價格為一盒5支裝11.18元,平均每支才兩元多。大概一位病患手術中會使用4~8隻,最高花費不足20元。”孫忠實説。

  “既不難,又不貴,為什麼還買不到呢?”李阿姨很困惑。

  “就是因為太便宜了,才緊缺。”孫忠實説,由於藥價過低,利潤空間太小,生産廠家就沒有了積極性,所以乾脆停産,導致藥品供不應求。

  據國家藥監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國內只有三家企業擁有生産魚精蛋白的生産批文,分別是上海醫藥集團旗下的上海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第一生化”)、悅康藥業集團旗下的北京凱悅制藥有限公司以及多多藥業有限公司。其中,只有上海第一生化在持續生産。

  上海第一生化有136項産品,魚精蛋白對於這家藥企來説,實在是微不足道。

  該公司副總經理孫忠達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此前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是全國唯一的魚精蛋白生産商,這次“短缺危機”和“全國轟動”都是他們始料未及的。“去年,我們一共生産銷售魚精蛋白120萬支,平均一個月向市場投放10萬支。今年1—8月,我們只向市場投放了20萬支,巨大的落差直接導致市場供應告急。”

  至於投放量減少的原因,據孫忠達介紹,多年來該公司一直向青島一家供應商採購原料,但從去年下半年起,出於安全監管和降低成本的考慮,開始自己供應原料。另外,2010年版《中國藥典》的頒布實施對藥品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對原料的標準和生産工藝的要求也要相應提高,根據相關規定,經過3個月的考察期後該藥才能批量生産,所以耽誤了供應。不過,我們從未停止生産魚精蛋白。”

  一場轟動全國的魚精蛋白短缺危機,就這樣在不經意間登場。

  孫忠達坦言,僅考慮企業利潤的話,生産魚精蛋白“非常不值”。“我們每月的生産能力是1000萬支,但魚精蛋白一年的全國需求量也不過120萬支,所以,在我們企業136項産品中,魚精蛋白所佔比例實在太小,而且市場還在縮小。”另外,魚精蛋白屬“限價産品”,盈利空間非常小。“如果企業只生産魚精蛋白,肯定是要虧本的,所以要搭配別的效益好的藥,才能收支平衡。”

  北京凱悅制藥有限公司負責人則向《中國經濟週刊》表示,在2007年拿到魚精蛋白的生産許可後,公司一直沒有生産該藥品,原因有三,“一是魚精蛋白是醫保目錄藥品,有最高限價,利潤空間太小,甚至不夠生産成本和流通成本。其二,魚精蛋白的原材料是太平洋深海魚,這種魚的成熟期在四五月,受自然條件約束和波動的可能性非常大。三是魚精蛋白的生産工藝比較複雜,是非終端滅菌的無菌産品,對生産過程技術要求很高,生産這種藥非常不划算,幾乎是沒有利潤或者入不敷出。”

  為緩解此次波及全國的“緊缺危機”,在國家藥監局的要求下,北京凱悅制藥有限公司已經啟動生産,上海第一生化也開始加班加點提高生産量。

  “我們已經把庫存藥分批發往最緊缺地區,目前庫存僅剩1萬餘支。”孫忠達介紹説,“本月13日,以新原料製成的第一批9萬餘支新産品已全部完工,進入到最後21天的産品檢驗週期,本月底、下月初就將全部投向市場。之後,我們就能恢復每個月8萬到9萬支的供應量,滿足全國市場的需求。”

  “緊缺”背後的博弈

  其實,魚精蛋白的緊缺絕非偶然。

  早在2007年,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就曾委託中國價格協會、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課題組開展專題調研,並形成《廉價短缺藥品價格問題調研情況報告》。

  該報告顯示,2002年1月—2007年6月,媒體和地方醫療機構報告的疑為短缺的藥品合計為286個品種,其中14個品種已經沒有經銷,此外有6種藥品雖有供應,但是靠消化庫存維持,生産經營企業缺乏積極性,存在短缺風險。

  課題組給出的解決之道是,一方面要注重解決短缺個案,保障臨床供應和用藥安全;另一方面要不斷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廉價藥品的生産使用問題。

  2009年底,北京市醫藥集中採購服務中心也曾在官網上發佈通知,專門針對短缺和低價藥品進行招標。在這份“短缺藥品目錄”上可以看到,除了血製品等老面孔外,維C銀翹片、去痛片、紅黴素等常見普通藥品都紛紛上榜,魚精蛋白和治療亞硝酸鹽中毒的特效藥“亞甲藍”也都赫然在列。

  目錄“注解”顯示,該目錄是由北京市各醫院根據2008年臨床使用中收集的數據而制定,這些品種在全國也大多屬於短缺品種。

  為什麼這麼多藥品面臨短缺?為什麼短缺多年難以根治?

  據孫忠實介紹,從1992年起,我國開始嘗試建立基本藥物目錄製度。目前,我國共有11500種藥物,其中,已有307種屬於“基本藥物”,2300種屬於“醫保藥物”,這兩類藥物已經基本覆蓋了患者的日常必需。對於這兩類藥物,國家實行價格管制政策,並已先後27次降低藥物價格,以保障患者利益。

  例如,國家對“基本藥物”實行招標採購政策,採取報價中標的形式,以保證質量穩定的低價藥入選。對於“醫保藥物”,國家實行最高限價政策,控制藥物的價格波動。而對於這兩類藥物之外的藥,主要採取市場定價的方法。

  “可是這幾年原材料價格猛漲,人工成本也在上漲,相應的制度卻在一味控制藥價,不允許市場價上漲,利潤空間被逐漸壓縮,直至沒有利潤,甚至變成虧本生意,企業還怎麼做?我們也曾申請適度提高價格,但是一直沒有回應,違背市場規律的管制是行不通的。”一位藥廠的高管人員透露説,很多藥廠都存在著低價競標,但並不生産相應藥物的情況。“都是賺個名頭,打個廣告,等到藥物真正短缺的時候,相關部門又緊急召集藥廠,要求必鬚生産,藥廠為了應付差事就交一批藥,等過了這段時間就停産,短缺又會發生。”

  孫忠實認為,針對魚精蛋白短缺的情況,相關部門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並沒有起到真正的根治的作用。“其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的矛盾和博弈,市場需要不斷依供求關係調整價格,但缺乏彈性的現行機制顯然已無法滿足這個需求,如果還不改變現行的體制,類似的問題肯定還會不斷産生,簡單的低價政策,只可能遭到企業的抵制和退縮,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的病患,這與調低藥價的初衷是不相符的。”

  孫忠實建議,衛生部、發改委、藥監局和工信部四部委應該成立統一的統籌協調工作組,對目前經常緊缺的臨床必需用藥進行調查研究,並修改和完善相關的政策,建立長效機制才能避免類似情況的一再發生。

  “首先,應保證供求信息的透明,做到及時的報告和反饋,有關部門應該先於媒體了解相關信息。其次,應及時解決緊急情況,要求廠家增加生産,加強配送。如果這些藥供應短缺是因為價格偏低的原因,發改委應考慮調價,保持廠商的生産積極性。有必要時,可以啟動政府補貼,以保證廠商的利益,從而保證藥品的及時供應。”孫忠實表示。

  9月19日,李阿姨的兒子輾轉打聽到了購買魚精蛋白的消息,每支600元,是醫院公佈價格的300倍。李阿姨的主治醫師建議她慎重考慮,怕藥品來源不明,有質量問題。但李阿姨很猶豫,因為她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等到醫院裏的正規用藥……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李妍|北京報道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魚精蛋白
  • 價格管制
  • 價格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