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救命藥喊“救命”拷問“招標缺陷”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1日 09: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心臟外科手術中的必備藥魚精蛋白缺貨,一時間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這種藥每支才2元多,一台手術用七八支左右。究竟是利潤太低難以為繼,還是行業醞釀漲價的冒險博弈,説法不一。

  “救命藥”喊“救命”,患者情何以堪。不是原料短缺,亦非技術瓶頸,假如僅因為價格偏低導致如此重要的“救命藥”供應不足是斷不可接受的。站在公眾的角度,一台手術才用七八支魚精蛋白,別説一支2元多,就算翻5倍,十多元,一台手術也花不了100元,跟一條人命比起來算什麼,即使與手術的其他開支相比也是九牛一毛,為什麼寧可缺貨,也不能讓它提價呢?簡單的道理,其實隱藏著制度的“內傷”——現行藥品價格管理制度的彈性不足。

  從計劃供應到市場化,再重賦計劃色彩,藥物管理制度走過了一個輪迴。旨在通過終端控制以穩定藥物價格的招投標採購、零差價率銷售是現行基本藥物制度之精髓,實施將滿三年,行政強力介入,略有小成,差強人意。主要表現在,機制存在一定缺陷,而且數十次的降價,公眾沒有覺察。

  招標選藥制度以價格為基本杠桿,且一桿插到底,“價低者得”。其單一且僵化的取捨機制,對藥企起到了分化作用——“上”者,擅長公關,專走“上層路線”,與招標主持者合謀,最終實現“價高者得”,“價低者”出局。以前媒體曝光,一種名叫蘆筍片的抗癌藥,出廠價15.5元/瓶,招標採購價為136元/瓶,翻了8倍多,用的就是這種手法;“中”者,偷梁換柱,要麼改包裝、改劑型、改規格,讓低價藥以高身價鹹魚翻生,要麼偷工減料、犧牲質量以保利潤;“下”者以“死”抗爭,當生産基本藥物目錄中的藥品成為“賠本賺吆喝”,又無力“曲線救國”時,也就只好接受壽終正寢之厄運。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就曾經公開質疑這種制度,他説“招標選藥時以價格為基本杠桿其實是很危險的。以中藥來説,就我所知,如果招標價連成本價都不夠的話,實際做藥時就可能偷工減料,質量難以保證。”藥品質量的皮之不存,價格高低的毛將焉附?“藥價虛高”的痼疾未能藥到病除,“藥價虛低”的副作用又成暗疾,招標選藥制度之罅隙當正視。

  理想的藥物管理路徑,應該循照這樣的思路,管理者當以人民健康為最高目標,以保障藥品供給為第一要務,在對基本藥物價格實行控制的前提下,適度增加制度彈性,以糾正制度之不足。對於需求量大的、競爭充分的、可以通過價格調節供需關係平衡的藥物,不妨仍以價低者得,賦予更多市場色彩;而對於社會急需、量小价廉又容易出現“招標失靈”的藥品,行政部門應予特殊保護政策,或組織定點企業生産,或通過稅收優惠、政府補貼鼓勵企業生産,並在招標時採取比較靈活的定價原則。

  日本、德國、法國、印度等國家的基本藥品管理制度,其原則亦大抵相近,政府對藥品終端價格嚴加控制,企業不能自主定價,但是政府會定期對企業的價格申請進行公開透明的調查、評議、討論,最終使得藥品的價格維持在一個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