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遍灑文化的陽光——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綜述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4日 19: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9月24日電(記者周瑋 白瀛 黃小希 常亦殊)在上海,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可按需自主選擇,預訂品種豐富的文化“美食”;在深圳,24小時自助圖書館服務機讓借書、還書如在ATM機上存取款一樣方便;吉林已實現農村數字電影全覆蓋,500多支農村放映隊穿行在鄉間村屯……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各有關部門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則要求,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覆蓋全部通電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萬個服務點、覆蓋全國90%的行政村,農家書屋已建成40萬家、覆蓋50%的行政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萬場電影,基本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公益服務目標,此外全國已有1743家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向社會免費開放,廣大群眾看書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得到明顯改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陽光遍灑中華大地。

  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改革發展的成果,這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與方向。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後制定下發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對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等作出重要部署。黨的十七大順應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的新期盼,把“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並將之作為“三加快一加強”文化改革發展總體佈局的重要內容。

  按照中央的部署安排,各地各部門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擺上重要位置,加大財政投入,完善相關政策,健全設施網絡,拓寬服務渠道,加快構建覆蓋城鄉、面向廣大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十一五”期間,各級財政對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從2006年的68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億元,年均增長22.2%。國家發改委累計安排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資金超過200億元,其中用於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是“十五”時期的8倍,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個時期。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大力推進重大文化工程項目,支持各地文化建設。“十一五”期間,中央投入39.48億元用於全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億元用於廣播電視村村工程建設;投入近23億元用於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投入46.9億元用於農家書屋工程;投入63億元用於文化遺産保護,是“十五”時期的近4倍;此外,2008年到2010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52億元專項資金用於公共文化實施免費開放。在加大投入的同時,文化投入結構也逐步改善,文化事業費進一步向西部地區、向基層傾斜,比如2010年西部地區文化事業費達到85.78億元,佔全國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個百分點。

  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吉林省靖宇縣農村電影放映員劉曉明近來“相當忙”,他開著自己的微型麵包車,每天穿梭在吉林省東部山區的鄉間小路上——他要趕在秋收開始前,為14個村莊放映完今年的最後一場電影。

  作為一名農村放映員,劉曉明切身感覺到農民文化生活的改善。“今年我們就放了《建國大業》《舉起手來2:追擊阿多丸》好幾部大片,這樣的大片農民在家門口就能看到,擱以前誰敢想呀?”

  不僅農村電影片源不斷豐富,放映條件也得到了明顯改善,讓農民看電影的積極性更高了。“以前放電影趕驢車,扛的是好幾十斤重的膠片機,放的影片老,圖像還模糊;現在我們開‘微面’,用的是輕便的數字機,放映影片新,圖像清晰,聲音還逼真,你説大傢伙能不愛看嗎?”

  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免費的電影大餐,並非靖宇縣農民的“特殊待遇”。來自廣電總局的數字:“十一五”時期,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共組建農村電影數字院線240條,數字電影放映隊4.1萬多支,擁有數字放映設備4.2萬多套。2010年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場次超過800萬場,覆蓋了全國60多萬個行政村,形成了遍佈全國農村的數字電影放映新格局,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確定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公益服務目標基本實現。

  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基層群眾文化權益,包括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在內的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覆蓋全部已通電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而按照1998年這一工程剛實施時的統計,在我國有70多萬個散佈在偏遠深山中、交通不便地區的行政村,居住在這些地方的1.48億人聽不到廣播,看不到電視。

  ——覆蓋了90%行政村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泛整合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院團及廣電、教育、科技、農業等部門的優秀數字資源,依託各級圖書館、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設施和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等工程,為基層送知識、送歡樂,截至2010年底累計服務群眾近10億人次。

  ——已覆蓋全國50%行政村的農家書屋建設工程,通過在行政村建立農民自管自用的公益性閱讀場所,解決了農民群眾看書難的問題。到今年底,全國預計建成50萬家農家書屋。

  ……

  近年來,為讓更多百姓享受“優質文化就在家門口”的公共福利,全國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不斷加大免費開放的力度。截至2010年底,全國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1743個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如期全面免費開放。

  2011年底之前,國家級、省級美術館全部向公眾免費開放;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目前,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已免費開放,陜西實現省內“三館”全部免費開放。

  免費開放之舉,獲一片叫好聲,被社會普遍認為是提高公民素質和幸福指數的重要途徑,“猶如一股春風,在人們心中激蕩起走進文化藝術殿堂汲取知識、提高修養、享受文化權益的陣陣暖意”。

  創新服務方式:打造文化民生品牌

  從社區的文化活動到大劇院上演的芭蕾舞,從鑼鼓巷的民俗文化到相聲俱樂部,從旅遊文化節到群眾週末大舞臺,北京文化惠民工程帶給市民實實在在的精神享受。

  據介紹,北京市文化基礎設施總量全國第一,部分領域已接近世界主要城市水平。其中博物館數量156家,僅次於倫敦居世界第二;公共圖書館在倫敦、東京和巴黎之後居世界第四;人均擁有電影屏幕數量接近巴黎、日本水平。各行政村已基本建成多媒體綜合文化中心,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村有線電視、電子政務、有線廣播、圖書信息服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數字電影、黨員教育和遠程教育“八網”合一。

  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共建共享,各地紛紛出臺新舉措,努力打造文化民生品牌,探尋統籌城鄉文化建設的發展新路。

  ——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流動圖書館”“流動博物館”“流動演出網”三大文化流動服務網絡建設;推出“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建設數字圖書館聯盟以及“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等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共建共享工程,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

  ——河北全面完成縣級數字影院建設,全省各地規劃建設了一批集遊藝娛樂、休閒健身、公益活動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景觀、文化廣場,打造了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品牌,霸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邯鄲市“歡樂鄉村”農村文化工程成為全國先進典型。

  ——陜西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納入村級社會事業公共設施統籌建設項目,統籌職能、統籌規劃、統籌項目、統籌資金,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資金投入農村文化設施建設。

  為進一步明確基層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體責任,2011年上半年,文化部與財政部聯合實施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創建工作,“十二五”期間將在全國東、中、西部創建一批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培育一批具有創新性、帶動性、導向性、科學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群眾自辦文化:我的文化我唱主角

  “雖説平時也參加過不少演出,但是如此高規格、大場面的舞臺還是頭一次,這些舞檯燈光音響設備真是好,我沒想到自己也能在這樣的舞臺上唱歌。”説到參加“遼寧省首屆群眾文化節”的感受,張林田豎起了大拇指。

  正在舉辦的遼寧省首屆群眾文化節將持續到10月15日,一個月的時間裏舉辦14台特色文藝晚會,從社區群眾聲樂器樂展示、老年合唱節、農村小戲小品展演,到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節目展演、皮影戲精品展演等,將有4000余名張林田這樣的群眾參與演出。

  近年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加快推進,大大調動了群眾自發的文化創造熱情:“我的文化,我唱主角。”

  在許多地方,農民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文化活動,發展農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戶,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充實活動內涵——農民自辦文化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補充。

  為鼓勵和扶持農民自辦文化,各地文化部門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強農村業餘演出隊、業餘電影放映隊、農村義務文化管理員以及社區文化指導員等業餘隊伍的培訓,鼓勵農民自辦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文化室、圖書室等,支持農民群眾興辦農民書社、電影放映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與此同時,民營文藝表演團體因運行機制較為靈活、演出成本較為低廉,在農村文化市場如魚得水。作為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的領頭人,“梅花獎”獲得者胡嫦娥和團裏的演員們抬著戲箱,上礦山、進山莊、入農家,足跡遍佈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數十個縣、近千個村落,演出6000余場,觀眾上千萬;五年來,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平均每年下基層演出300場次,幾乎天天有演出,同時努力為家鄉培養更多文化骨幹——與當地文化館聯手,開辦“馬頭琴培訓班”,全縣現在有專業馬頭琴手5000多名。

  “以農村基層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建議所描繪的未來五年文化民生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