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糧食喜迎“八連增”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3日 04: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位於我國最北部的海拉爾墾區機械化收穫現場。

  范紅光攝

  9月23日是秋分,全國秋糧收成大局已定。記者從農業部獲悉:截至9月21日,全國秋糧已收穫2.47億畝,完成種植面積的21.3%。從各地田間測産和實打實收匯總情況看,秋糧豐收已成定局。據農業部農情調度,全年糧食總産有望邁上11000億斤的新臺階,實現連續八年增産,單産和總産將再創歷史新高。

  這樣的成績著實來之不易。“七連增”的高起點,讓豐收的各種支撐力量繃得更緊;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讓糧食生産一次又一次面臨困境;國際糧價上漲、管理通脹預期任務加重、生産成本升高等重重壓力,更是讓今年的糧食生産難上加難。

  面對困難之局,應對複雜之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各地區、各部門全力以赴,億萬農民辛勤耕耘,終於扭轉不利局面,奪取又一個豐收年。“十二五”開局之年,農業農村經濟的好形勢,為保障農産品有效供給、管理好通脹預期、抑制物價過快上漲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面對複雜形勢,今年中央支農政策出臺之密、針對性之強、含金量之高超過往年,重農抓糧形成合力

  “今年國家政策好,對農業補貼多,農民幹勁更足了,只要肯賣力,莊稼沒有長不好的。”秋收時節,站在長勢喜人的稻田裏,河南省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農民趙俊海深有感觸地説,“俺家6口人36畝地今年領到了4000多元補貼,年初這筆錢可發揮了大作用,買水泵、柴油,兩天就把受旱的小麥澆了一遍。不但沒減産,每畝地還增産了100多斤。”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説,促進糧食生産,政策是關鍵。今年以來,面對穩産增産難度加大的複雜形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深入一線檢查指導。在糧食生産的關鍵節點,國務院密集召開會議,及時制定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從年初出台中央一號文件,到春季啟動2011年全國糧食穩定增産行動、出臺扶持糧食生産和抗旱澆麥的政策措施,其頻率之密、針對性之強、含金量之高遠遠超過了往年。

  為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今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到了9884.5億元,比上年增加1304.8億元。對農民的“四補貼”更是增加到了1406億元,比去年增長180億元。其中,農資綜合直補的增幅超過了20%,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也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當北方冬麥區遭遇嚴重旱情時,中央財政在已有政策基礎上,又特別安排了129億元資金支持糧食生産和抗旱工作,對抗旱澆水、弱苗施肥給予補助。

  在確保農民種得好的同時,國家又通過糧食收購托市,讓農民真正種田托底。為確保糧食價格處於合理水平,今年糧食最低收購價進一步提高。從新糧上市起,白小麥、紅小麥、混合麥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到每斤0.95元、0.93元、0.93元,稻穀最低收購價水平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抓住主産區,就抓住了糧食穩定發展的大頭。今年為調動更多地方政府用心抓糧,中央財政拿出了924億元,幫助糧食主産區消化糧食政策性挂賬,同時,對於産糧大縣的獎勵資金也從去年的180億元,增加到了220億元。

  政策“給力”,人心振奮。支農政策激發了農民種糧熱情,調動了政府抓糧積極性,各方形成了促進糧食發展的強大合力。據統計,全年糧食面積預計將達到16.6億畝,比去年增加1000萬畝左右。

  各地各部門通力協作,出臺幫扶措施,強化技術指導,贏得了糧食豐收主動權

  旱災是糧食生産的大敵。去年冬天小麥播種後不久,黃淮海地區就出現了大面積、長時間的冬春連旱,土地龜裂、麥苗告急,一時間夏糧能否再獲豐收成了未知數。面對嚴峻形勢,各地各部門迅速行動,齊心協力,打響了一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抗旱保糧攻堅戰。

  中央高度重視。國務院在50天內召開4次常務會議和2次專題會議,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業和糧食生産的政策措施。農業部迅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組織機關幹部和農技人員,採取分片包乾、蹲點指導、進村入戶等形式,動員農民及早下田,指導科學澆水施肥。同時加快落實抗旱補助政策,調動農民積極性。國家防總、發改委、財政部等有關部門也鼎力配合,全力支持農業抗旱保苗工作。

  各地積極作為。山東省加大抗旱資金投入力度,春節前省、市、縣各級已撥付抗旱經費7.2億多元,春節後省級財政再增加5000萬元抗旱春管資金。河南省農業廳組織9個由省級小麥專家、技術人員和行政幹部組成的專家指導組,推動各項抗旱技術措施的落實。山東、河南、安徽、山西等小麥主産區挖掘一切水源,使前期受旱麥田基本上普澆了2到3遍水,有效保障了夏糧再獲豐收。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大背景下,反哺農業才能強基礎,如今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方的共識。為了再獲好收成,今年以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各地紛紛結合穩糧增産行動,採取有力措施推動生産,千方百計挖潛增效。湖北為保增産增收積極引導農民使用多項科學技術,加大種田的科學性。今年旱地育秧佔到播種面積的近50%。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今年的大豐收充分説明,政策扶持、政府引導在糧食生産中的作用正日益凸顯。

  保障豐收的各項基礎越發夯實,為農業防災減災、轉變發展方式創造了條件

  農諺雲: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複雜之年糧食生産順利通過大考再獲豐收,作為基礎支撐的水利工程功不可沒。

  “過去澆地光裝抽水機就要半天,柴油錢還貴,現在只要拿著一張卡就能輕鬆完成澆地”,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恩城鎮北十里鋪村農民李令祥告訴記者,和以往地頭上長長的小白龍不同,今年他家澆地採用的是一張射頻卡,把卡片往田頭的刷卡器上一插,地頭的出水口就涌出了清水,就近接一個水管,中途沒有半點浪費,水就直接流入了麥田。

  這樣的變化得益於小農水重點縣的建設。這項工程使平原縣徹底改變了過去三級提水澆灌、大水漫灌的傳統模式,改善灌溉面積4.5萬畝。

  “民有所願,必有所應”。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聚焦水利。中央一號文件的發佈,像一股春風吹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全國上下迅速掀起了新一輪水利建設的熱潮。今年全國將完成30處以上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新啟動一批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發展有效灌溉面積800萬畝,大力發展節水灌溉。

  豐收離不開用好水,更需要管好地。在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通過增加土地來增産難上加難。近年來,我國一方面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18億畝“紅線”,一方面通過土地整治向耕地要效益。2001年以來,通過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建設高産穩産基本農田2億多畝,增加耕地4200多萬畝。

  穩糧增産,農業機械化挑大梁。在全年種管收的各個環節,農機都發揮著生産主力軍的作用,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不可替代的力量。近年來,我國農機補貼力度不斷加大,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今年上半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9.49億千瓦,比2010年底增長2.33%,預計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有望達到54%。

  基礎夯實後勁足,為農業防災減災、轉變發展方式創造了條件。

  科技創新挖掘增産潛力,高産創建助推大面積平衡增産,現代農業穩步推進

  “能有這樣的好收成,多虧了技術員。”望著連片喜獲豐收的玉米,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章裏集鄉黃辛莊村農民連光珍難掩心中的感激之情,“以前種玉米,圖方便通常就隨意施一次化肥,效率不高。現在按照技術員的指導,在産量形成的關鍵時期有針對性施肥,同時改種了耐密性品種,産量上了一個大臺階,今年估計畝産能比去年高200斤。”

  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突破52%,超過了土地、勞動力和物質等要素投入的貢獻份額。我國農業發展方式加速向科技型、集約型轉變。

  良種良法推廣力度加大。今年中央財政安排8億元,繼續在全國800個縣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為配合全國農技推廣示範縣項目的實施,分作物遴選出2011年主導品種150個,主推技術80項,並通過多種渠道加強推廣力度。據統計,今年以土壤深松、麥田鎮壓和澆越冬水為代表的各項關鍵增産技術的到位率全面超過往年,有力促進了産量提升。

  高産創建成為糧食穩産高産的突破口。全國建設4300個萬畝糧食高産示範片,在50個縣、500個鄉試點整建制推進高産創建,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大面積平衡增産。今年全國950個小麥萬畝示範片單産比所在縣高142.5公斤,270個早稻萬畝示範片單産比所在縣高122.1公斤。

  “統”得越來越好、力度越來越大,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越來越高。截至今年8月底統計,全國已在工商部門註冊的專業化防治組織達1.2萬個,擁有大中型植保作業機械120萬台套,日作業能力達到3600萬畝。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深入推進,很大程度上調動了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關鍵農時、作物生長關鍵環節,農業系統開展穩糧增糧科技服務活動,全國上萬名專家和幾十萬名基層農技人員,深入生産一線,加強分類指導,推動落實高産技術措施,有力促進了糧食生産水平的提高。

  更上層樓天地寬,糧食“八連增”可喜可賀,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保供給的壓力越來越大。糧食生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必須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認識抓好糧食生産的重要性,用更大的決心,凝聚更大的強農合力,不斷加快現代農業的建設步伐,牢牢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始終保證將十幾億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裏。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糧食生産
  • 中央一號文件
  • 惠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