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國際科技與産業轉移步伐加快 中國處於核心地帶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0日 05: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為今年“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上的中國商飛C919展臺。

  首屆世界産業領袖大會近日在吉林省舉行。中外政界、經濟界和學術界高層人士以“新一輪全球經濟結構調整下的國際科技與産業轉移”為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作為國際經濟領域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國際科技與産業轉移在促進區域産業結構調整、深化産業分工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際科技與産業轉移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全球經濟結構進入到一個新的調整時期。

  面對新一輪全球經濟結構調整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正處於國際産業轉移的核心地帶。

  主體多元 自我修復

  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新特點

  21世紀以來,資本、技術、勞務、信息等生産要素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快速流動,世界各經濟體之間的經濟聯絡日益加深。各國為了儘快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紛紛採取經濟政策和行政手段等措施來調整並優化本國包括産業結構、分配結構、交換結構、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等在內的經濟結構,使其進一步合理化,適應各自國家的生産力發展水平。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一場新的經濟結構調整,該調整呈現出以下四大新特點:

  1. 經濟結構調整主體多元化,發展中國家表現搶眼

  在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中,歐美發達國家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主體不斷採取積極措施加以應對。更為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依託本國對資源的投資和不斷提高的自身發展能力,逐步進入經濟增長期。中東國家依靠石油收入和貿易順差,加大了本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更多的勞動人口提供長期穩定的工作機會。非洲地區正在經歷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最強勁的經濟增長。拉美國家通過削減公共支出、減少財政赤字、降低利率,鼓勵私人投資,實現了經濟穩步增長。作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傑出代表,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正積極參與到全球科技與産業轉移過程中。

  2.出現産品價值鏈分工和要素分工並存的模式

  隨著經濟全球化縱深發展程度增加,傳統意義上以商品貿易為基礎的國際分工格局正被打破,國際分工逐步深入到了企業內部,分工方式由産業間分工向産業內部産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呈現出産業間分工、産業內産品分工和要素分工並存的新模式。這主要表現在:一、産業內貿易規模持續擴大,産業內貿易重要性日益突出。二、跨國公司成為國際分工的重要微觀主體。在國際分工新模式中,跨國公司扮演著全球生産和交換的“組織者”角色。全球價值鏈的推動者主要是行業中處於領導地位的大跨國公司。三、産品價值鏈分工導致生産的“分節化”,改變了資源配置方式。産品不同生産環節可以在不同國家進行,這改變了産品生産只能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內生産的傳統方式。

  3. 國際直接投資地區、行業間分配不均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佈的《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流入量上升5%,但是在不同區域、部門以及模式上仍舊表現出不均衡發展的狀況。今年流入東亞和東南亞的外國直接投資猛增34%;非洲、南亞、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直接投資流入量卻持續下降。服務業領域在FDI方面2010年依然表現不振,但流入製造業的外資有所復蘇,其項目數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項目數的近一半。此外,生産性服務業跨國轉移成為新一輪國際投資的突出特徵。世界跨國公司向服務業轉型步伐不斷加快,目前世界500強中一半以上為服務業跨國公司,其中製造業相當一部分收入也是依靠服務業。

  4. 後危機時代下各國紛紛加快國際産業轉移

  各發達國家逐漸意識到只有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加快對新興技術和産業發展的佈局,力爭通過發展新技術、培育新産業,才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率先走出危機,從而搶佔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戰略制高點。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美國服務外包業務有所下降,國際服務外包産業逐漸向人才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而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也認識到服務外包在經濟促進方面的巨大潛力,正積極主動地承接國際服務外包轉移。

  國際金融危機使各國經濟結構出現了失衡。美國作為第一大經濟實體,其經濟比重會在世界範圍內縮小,而新興經濟體和主要石油生産國則日益發揮重要的作用。全球經濟結構的再次調整,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階段,實際上是對世界經濟的一次“自我修復”過程。

  層級更高 規模更大

  國際科技與産業轉移新趨勢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出現新變化,各經濟體在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國際産業轉移也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11個新趨勢。

  1. 國際技術雙向轉移更明顯

  隨著高技術含量的跨國公司在全球的迅猛發展,以及近年來新興經濟體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發展本國經濟,因而國際技術發展呈現主體多元化的趨勢。技術轉移供給多元化的特點,決定了技術轉移在國家之間甚至地區與行業之間的流動從單項轉移發展成為雙向轉移。技術的雙向轉移、優勢互補、相互儲存,已成為當今世界技術轉移的必然趨勢。雙向技術轉移不僅表現為發達國家之間的投資、技術貿易、交流和技術合作,還表現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共同成長起來的相互技術轉移。

  2. 國際産業轉移的主體更多

  隨著各國技術進步和産業結構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新興經濟體在産業升級的同時將原有傳統産業轉移到更低産業梯度的國家。國際産業轉移已不再局限于發達國家,既有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向外進行産業轉移,也有韓國、新加坡等新興經濟體的産業外移。新興經濟體在國際産業轉移鏈中往往身兼産業承接方與産業轉移方兩種角色。由於世界傳統製造業成本條件的變化,將呈現從發展中國家再向後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態勢,傳統製造業也將呈現出産業向外再次轉出的趨勢。此外,隨著國際産業轉移規模和形式多樣化的發展,跨國公司擴充了以往單純勞動密集型加工、裝配業務,將轉移的範圍延伸至開發、設計、銷售、服務等一系列環節,跨國公司成為國際産業轉移的核心微觀主體。

  3. 國際産業轉移的層級更高

  發達國家在繼續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同時,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某些資本、技術密集産品的生産,甚至開始向少數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技術産品生産過程中的某個工序。國際産業轉移已進入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並存的階段。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際産業轉移越來越多地考慮産業轉移承接國市場與消費者的需求,一些公司開始把部分研發工作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如微軟公司、IBM公司等相繼在中國設立研究院。

  4. 國際産業轉移的規模更大

  伴隨經濟全球化和投資、生産國際化加快的潮流,跨國直接投資的總量不斷擴大。201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達到1.24萬億美元,跨國投資的勢頭不可阻擋。發達國家為贏得全球競爭優勢,進一步加速了國際産業轉移;發展中國家也不甘落後,為實現趕超戰略,也進一步擴大對國際産業轉移的承接,抓住國際産業轉移的有利機遇,加速本國産業結構的升級。在規模擴大過程中,中國中西部地區日漸成為國際科技與産業轉移的新舞臺。中國中西部地區在國家戰略指引下,通過政府引導和投資環境改善,不斷吸引國外直接投資。2008年,中部地區利用外資的發展速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2.8%,西部地區更是高出56%,中西部地區在國際産業轉移中具有巨大潛力。

  5. 國際産業轉移的週期更短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各國産業升級步伐加快,國際産業轉移進程加速,産業轉移的週期也大為縮短。第一次國際産業轉移發生在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但是後來的三次大範圍的國際産業轉移都發生在20世紀下半葉,比第一次國際産業轉移的週期明顯縮短。近年來,以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通信和網絡技術、軟體和系統集成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傳統工業化的生産方式開始向集工業化、信息化于一體的現代生産方式轉化,各國産業結構升級步伐加速,促使國際産業轉移速度進一步加快,週期進一步縮短。

  6. 國際産業轉移的目標更加滿足新興經濟體市場需求

  21世紀以來,歐美等發達國家發展債務型經濟以及超前消費,帶動全球進入新一輪快速經濟增長。但在這種消費增長模式下形成的國際産業分工體系,是發達國家把世界作為製造工廠,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建立零部件的加工製造網絡,自己負責産品的總裝與營銷。國際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超前消費力量減弱,使得世界加工能力過剩。各國紛紛擔心本國消費能力被外國佔領,佔領並擴展消費市場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由於城市化進程加快,具有龐大的消費潛力和市場規模,因此在市場引導下,國際産業轉移將日益滿足新興經濟體的消費市場需求。

  7. 國際産業轉移途徑更突出獲取技術和科研成果

  技術是發達國家能夠取得比較利益、超額利潤的重要手段。發達國家利用本國技術優勢,來獲取合作國家的自然資源、人才資源,從而促進本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增長。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重塑競爭優勢、走出危機的根本手段。一方面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從而保證了科技創新戰略實施。2009年美國、日本和德國的政府財政科技投入預算分別增加了3%、1.1%和8%;另一方面,通過獲取和利用技術為特點,加快産業轉移的速度,具有高新技術的産業和新興産業成為外資並購競相追逐的熱點。

  8. 新興産業成為國際産業轉移的新焦點

  為謀求把科技創新優勢迅速轉化為經濟競爭優勢,世界各國都把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作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都確定了新興産業的重點領域。雖然目前很多新興産業還處於科技突破和推廣應用的重要階段,但是,世界圍繞新興産業的國際佈局和爭奪已日趨激烈。各國將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培育成為先導産業和支柱産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搶佔世界經濟戰略制高點的重大戰略部署。

  9. 項目外包成為國際産業轉移的新主流

  隨著産業分工的不斷深化、細化,特別是生産專業化和工序分工的發展,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控制並專注于研發、營銷和服務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産業鏈高端環節,將非核心的生産、物流等活動,以項目外包方式分包給成本更低、具有專業能力的發展中國家企業。外包可能伴隨著生産資本的直接投資,也可能僅通過外包合同,以非股權方式將業務分解或把非核心業務轉移。這種做法對於國際産業轉移的輸出國而言可以降低生産成本,對於國際産業轉移的承接國而言則可以帶動國內工業發展,並成為國際産業轉移的新主流。

  10. 服務業成為國際産業轉移中的新熱點

  伴隨著世界産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國際産業轉移的重心從製造業向服務業遷移。目前,世界範圍內製造業的大規模轉移已接近尾聲,服務業逐漸成為産業轉移的新熱點。服務業跨國投資增長迅猛,尤其是國際服務外包異軍突起。服務業離岸外包和跨國轉移勢頭迅猛發展,歐美一些企業相繼把非核心的服務業務轉移到成本相對低廉、又具備合格勞動力的國家和地區。其中,金融、保險、諮詢、管理和法律等專業服務更是成為産業轉移的熱點行業。

  11. 中國成為國際産業轉移地的新重點

  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投資環境不斷改善,綜合國力逐步增強,對國外投資有著巨大吸引力,逐漸成為國際産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目前,中國吸引外商投資額,高居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首位,佔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總額的1/4。美國有近90%的企業有在中國擴大投資的願望,三成左右的跨國公司鎖定中國,將中國定為下一個投資目標。中國已成為國際産業轉移的重點承接國。

  (作者為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執行主席)

  >>鏈結

  四次浪潮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著科學技術在世界範圍內的流動和滲透,企業將産品生産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産地轉移到其他地區。通常情況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通過跨國直接投資把部分産業的生産轉移到發展中區域,表現出該産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從世界範圍來看,國際科技與産業轉移先後經歷了四次較大範圍的轉移浪潮,每一次都加速了國際産業轉移承接國的工業化進程:

  1. 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上半葉

  18世紀中葉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極大地促進了英國生産力的提高,使英國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及經濟霸主。隨著英國産業高度發展,國內産業成本逐漸升高,市場容量矛盾日益突出,19世紀下半葉開始,英國逐漸對外進行産業轉移,開啟了第一次國際性的科技與産業轉移浪潮,輸入國主要是法國、德國等歐洲大陸國家及北美國家。美國作為一個年輕的國家,憑藉其良好的自然資源,吸引了眾多的英國工業企業到美投資,成為第一次國際科技與産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國及最大受益者。美國借助第一次國際産業轉移的産業及技術基礎,以及與此相關的由美國主導的第二次産業革命,實現了經濟崛起,不僅成為世界工業發展史上的第二個“世界工廠”,更是超越了英國,成為新世紀世界經濟霸主。

  2. 20世紀50—60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爆發,使得美國對其國內的産業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産業轉移到日本和德國,進行海外投資和資本、技術輸出。德國、日本通過承接轉移産業,大大加快了工業化進程,工業産業的競爭力迅速提高。德國、日本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和新的“世界工廠”。

  3. 20世紀70—80年代

  産業轉移發生的主要區域集中在東亞和部分拉美地區。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産業結構不斷升級,和美國一起成為這一時期産業轉移的主導國家。由日本所推動的東亞地區産業轉移,引領了東亞地區的“雁陣飛翔”,催生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奇跡。這些國家和地區獲得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産業的契機,逐步實現了由進口替代型産業向出口加工産業的過渡,成為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

  4. 20世紀90年代至今

  由於産業轉移的輸出地、輸入地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國際科技與産業轉移具有了新的特徵。在這一階段,美、日、德等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産業,將産業結構重心向高技術化、信息化和服務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把勞動、資本密集型産業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産業轉移到海外。亞洲新興經濟體承接了美、日、德等國家轉移出來的重化工業和微電子等高科技産業,並且把部分失去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和一部分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轉移到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帶動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和産業結構的升級,促進了其工業化進程。中國內地成為了第四次國際産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

  本版圖片均來自人民圖片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國際産業轉移
  • 産業內貿易
  • 生産性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