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調查]從上海到樅陽(2011.04.30)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30日 22: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61f05b0398724494f2c35f8b1655f1df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進入[新聞調查]>>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若干年前他們不曾為招工發愁,若干年前他們一心只想掙錢;若干年後他們的境況變得大不相同,從勞動力輸出大省安徽到中國沿海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上海。《新聞調查》記者追尋“用工荒”背後的故事,紀錄當下中國的産業轉移現象。


  我國東南沿海等地出現了久違的用工荒,一些企業招不到合適的工人。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要建立健全企業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

  解説:這裡是啟用不到一年的上海虹橋車站。據説,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鐵路客運中心,從這裡人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事實,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便捷而又先進。

  從安徽方向開來的高速列車準點達到,這位看起來有些疲倦的乘客叫葛斌,剛剛結束的旅程是為了他和妻子共同努力的一份事業,一家服裝公司。

  記者:為什麼要考慮要進入到紡織服裝業?

  葛斌(齊達上海紡織品公司 總經理):這個一方面有家庭的原因,最關鍵的一個因素是從小也,我本身就喜歡,就是説衣服吧;第二我也想打造一個自己屬於自己的品牌。

  解説:"做品牌"似乎早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界的常用詞彙。但是,究竟該如何踏上品牌之路卻是個難以簡單回答的問題,尤其是在當下。有專家稱,中國的經濟發展遭遇"劉易斯拐點"。這意味著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正在逐漸減少。那麼,中國農村勞動力的現狀到底如何由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捩點?"劉易斯拐點"是否真的已經到來?而剛剛創辦公司的葛斌又將面臨怎樣的現實呢?

  記者:之前你沒有覺得這個事情很嚴重嗎?

  葛斌:我就認為僅僅是只要是給他(工人),給比較高的工資,然後再把企業的文化建立好,這個應該是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這個確實出乎我的所料。

  解説:這裡是距離上海市中心,只有20多公里的周浦鎮工業園。最初,葛斌曾經想把服裝加工廠就設在這裡。

  記者:你為什麼還要有這樣的一個考慮呢?

  葛斌:國外的客商、買家在中國採購,可能第一站就來到上海,這是中國的強勢所在我認為。

  解説:工業園的租金對於葛斌來説並不是問題,但是……

  記者:那你是看到了什麼讓你覺得出乎你的意料?

  葛斌:像江浙我們現在有20家供應商,在給我們做訂單,他們工人流失是非常非常嚴重的。

  解説:2010年的11月,就是在這幢樓裏,葛斌找到了理想的廠房。

  記者:像這樣一個大小可以容納多少的工人和設備?

  葛斌:因為它上面將近1500平方(米),大概光車縫,就可以放200台機器。也就是説,最少可以容納200個人。

  解説:面積、租金、周邊的交通等條件都很符合葛斌的要求。但是,他最終卻不得不放棄在這裡設廠的想法。

  記者:那當時後來為什麼沒有在這落戶?

  葛斌:我有一個好朋友,他也是做紡織這一塊的,他説你千萬別租了,你招不上人的,我當時就覺得很奇怪,我覺得不會吧,因為我説這個周邊有很多這種服裝工廠,他説你現在去看看,聽完他的話之後,我才做了一個詳細地了解。

  記者:你了解的情況是什麼狀況呢?

  葛斌:當時就説是上海的工人非常難招,尤其是紡織工人,尤其是服裝廠的工人是非常非常難招。

  解説:當時葛斌四下打聽才發現,在偌大的工業園區裏竟然沒有一家紡織服裝加工企業。葛斌的遭遇恰好印證了中國沿海地區服裝産業的困境 "用工荒",那麼,葛斌又該何去何從呢?

  在上海,關於製造業的産業轉移還有著更為深厚的背景。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這座城市就已經開始了大規模地産業調整和轉移。那麼,經歷了那個時代産業大變局的人們,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在今天,他們是否已經如願以償開始了産業調整之後的升級之路呢?

  這裡是上海楊浦區,我們見到了曾經在上海紡織服裝行業工作多年的侯文崢。

  記者:這個地方是你原來工作的?

  侯文崢(尚街時尚生活園區 總經理):對,這裡就是原來上海第五毛紡織廠。

  記者:這個多久了?

  侯文崢:這個是大概是1900年左右的時間的房子,磚墻。

  記者:那你的那個辦公室呢?

  侯文崢:我的辦公室現在也已經被拆掉。

  解説:侯文崢曾經是上海第五毛紡織廠的財務科長,他工作過的這家工廠曾經是上個世紀初期外資在上海開辦的最早的工廠。在上個世紀中期又成為計劃經濟時代的上海地區紡織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

  記者:在這個廠輝煌的時候,這個廠曾經有多少人?

  侯文崢:最多的時候將近5000人,遠東第一大廠。

  解説:在計劃經濟時代,紡織行業曾經風光無限,就連現在的浦東陸家嘴、東方明珠這一帶都曾是紡織廠的倉庫。但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的紡織服裝行業不得不面臨全面調整的痛苦抉擇。

  記者:最後到關停並轉,還剩了多少人?

  侯文崢:20來人。

  記者:會有一些失落嗎?

  侯文崢:有。

  解説:市場的選擇、經濟的規律,侯文崢無力逆轉。就在毛紡廠被關停並轉的幾年中,就在他留守在巨大而古老的廠房裏的幾年中,上海在飛速發展。當這座城市變成中國乃至未來亞洲的金融、貿易、服務業中心。上海的紡織服裝製造産業出路何在?侯文崢和那些承載了中國百年毛紡行業歷史的建築物又該何去何從呢?請繼續收看《新聞調查》。

  解説:這裡是安徽省中南部的樅陽縣距離上海大約500多公里,隨著長三角地區産業轉移的浪潮,這裡和上海正發生著不同於以往的聯絡。過去樅陽縣的經濟曾以漁耕為主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近年來,樅陽縣著眼于發展工業,全縣規模工業企業數由2005年72家增加到2010年的217家,人均生産總值突破1萬元。

  這裡是樅陽縣一個普通的鄉鎮,記者初來乍到,所見所聞令人有些驚訝。

  同期:你好,老闆在哪呢?

  同期:在樓下。

  同期:樓下啊。

  同期:地下室。

  記者:我們剛才在街上看你門口正在招聘,所以想進來問問,是怎麼想到到樅陽來呢?

  某工廠老闆:沿海很多廠都現在開不了工吧?應該是這樣的。

  記者:是今年嗎?

  某工廠老闆:今年。

  記者:像今年(工人)大概少了多少?招不到的。

  某工廠老闆:按照我們同行(的情況)少了將近三分之二吧。

  記者:三分之二啊?

  某工廠老闆:有的廠你比如説有一百人,可能現在只有二三十個人,有的二三十個人,現在只有七八個人。

  解説:沿海地區的工廠在春節後出現普遍的招工困難,而與此同時在樅陽縣各個鄉鎮裏卻出現了為數不少的類似這樣的小型加工廠。

  記者:像這個主要是用作幹嘛的?

  某工廠老闆:小孩子穿鞋的那個後跟上穿著亮的。

  記者:來了以後狀況怎麼樣?

  某工廠老闆:現在人倒是挺多的,太亂了。

  記者:你打算是招多少?

  某工廠老闆:打算大概一百人。

  記者:現在呢?

  某工廠老闆:現在應該不止了,但是看誰能留得下來,看誰留不下來還不知道。

  記者:現在他們都能夠比較熟練地操作這些了嗎?

  某工廠老闆:還不行,還很亂,這些是貴州的我請過來的老工人,以前是跟我一起做的老工人。

  解説:産品是鞋底裏用的小綵燈,一對兒售價還不到1塊錢人民幣,工人的勞動就是簡單地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