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開啟中國進步之門——辛亥革命世紀回眸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5日 14: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新華網,時間:2011年9月6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百年之變銳于千載,辛亥革命破舊立新。

    一個世紀之前爆發的辛亥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勢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打開了中國社會進步的閘門,成為中國人民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偉大里程碑。

    回首風雨如晦的年代,聆聽革命先行者的足音。今天,我們從一些歷史場景和史料中見微知著——歷史進程充滿曲折,唯“合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方能浩蕩前行而不可逆轉。

  共和肇始

    2010年,國內熱映一部電影。觀眾看到銀幕上馬拉火車前進的場面忍俊不禁。人們可曾想到,同樣的情形正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真實一幕。

    1880年,開平煤礦出資修築一條鐵路。雖然這時離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在英國誕生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保守的清朝統治者卻下令禁止使用機車。鐵路的運行被迫改為由驢馬拖拽。於是,十分滑稽的一幕出現了:幾頭驢馬,力不勝任地拖拽著運煤車在鐵軌上艱難行駛。

    馬拉火車只是清王朝被時代拋離的一個例證。

    孫中山在1894年興中會成立時寫道:“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于中華五金之富、物産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于目前。”

    110年前的9月,腐朽的清王朝與列強簽訂《辛醜條約》,空前屈辱的條款使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救亡圖存的使命迫在眉睫。

    在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清朝統治者依然拒絕根本的社會和政治變革。“歷史發展到20世紀初年,清政府已經成為一切矛盾的焦點。”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林家有説。

    新加坡大人路12號,一座有著百年曆史的紅色尖頂兩層樓房。“晚晴園”三個蒼勁大字的橫匾挂在大門的門楣上,大字下面用英文寫著“孫逸仙別墅”。

    新加坡資深媒體人、歷史文化學者韓山元介紹説:“這裡是孫中山在南洋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基地。辛亥革命之前,幾場起義及反清革命活動就是在這裡策劃醞釀的。”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第一槍在武昌打響。經過徹夜奮戰,中華大地迎來新時代的曙光。

    “一面樣式新奇、代表著一個嶄新歷史的十八星旗,在武漢三鎮上空高高飄揚。在這面旗幟的鼓舞下,全國爆發了劇烈的連鎖反應,革命形成了燎原之勢。”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副館長馬振犢説。

    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在武昌紅樓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宣告“以共和政體建設民國”。

    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張憲文認為,辛亥革命的成功標誌著中國由一個以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的、閉關鎖國的、王權體系十分牢固的傳統社會,轉向以民主共和制度為主體的現代社會軌道。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它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是中國社會進步的重要里程碑。

    受辛亥革命的影響,1912年,旅居中國的越南僑民組織越南獨立黨,提出了民族解放的主張;1913年,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等地的僑民建立了民族協會和群眾大會;朝鮮、菲律賓的反帝反封建鬥爭也有了新的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認為,辛亥革命不僅建立了亞洲地區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還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産生了廣泛的影響,對於亞洲的共和國體制的建立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