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政務公開是政府改革突破口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8日 04: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上海市市長韓正

  □推進政務公開不僅是政府工作方式的改變,更是推動政府制度創新的抓手

  □政務公開是對政府管理的考驗,躲不開、繞不過,必須主動創造條件,積極推進

  □政務公開就是政府與公眾關係的一次重大調整,是政民互動、政府與社會共治的制度性安排

  □從公權力大、公益性強、公眾關注度高的“三公”部門入手,推進信息公開

  □關鍵是要積極回應群眾關心、社會關注,注重“四個透明”

  編者按:按照國務院要求,今年98個中央部門都必須公開部門決算。時至今日,中央部委的“公開”已近尾聲,省級政府的“公開”正拉開大幕。“政務公開”成為今年政府改革的一個重頭戲,也是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大焦點。

  與此同時,8月3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頒布《關於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這是繼2008年國務院頒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進一步推進政府改革的重大舉措,再次表明中央對推進政務公開、促進行政改革堅定不移的決心。

  本版從8月11日起,結合中央精神和當前政務公開過程中的難點、熱點,在“人民觀點”欄目推出了“如何推進政務公開”系列評論,分別以《用公開透明推動改革大業》、《公開透明重在對接社會需求》、《政務公開呼喚“參與型公民”》、 《以“制度供給”呼應參與熱情》為題,進行評述闡釋。

  為進一步落實從“怎麼看”到“怎麼辦”,更好地促進政務公開,我們推出“省市領導縱論政務公開”特別策劃,約請在政務公開方面走在前列的一些省部級地區主要領導,談思路、説思考、議走向。今天,我們邀請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一起探討上海市在政務公開方面的探索與經驗。

  本報評論部:從2004年在全國率先出臺並實施《上海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正逢“七年之癢”的敏感階段。政務公開也在全國逐漸推開,今年更成為政府改革的最強音。作為政務公開先行一步的地區,您有“七年之癢”的擔憂嗎?

  韓正:7年實踐,我們不僅沒有産生“公開的疲勞”,恰恰相反,我們體會到,政務公開是政府自身建設和改革的突破口,推進政務公開不僅是政府工作方式的改變,更是推動政府制度創新的抓手,併為上海帶來了四個重要變化:

  ——促進了政府服務群眾。7年來,累計主動公開政府信息70多萬條,大部分是社會保障、就業、教育、衛生、房屋拆遷、土地徵收等內容。比如,群眾查詢就業、社保、工資等信息,可致電“12333”,也可登錄人保局網站,獲得24小時、365天的全天候答覆。

  ——強化了政府履行職責。政府辦事結果和過程的逐步公開,推動了各部門職、權、責的透明化,使政府責任具體化為對市民、企業和社會的公開承諾,易落實、可檢驗。比如,對企業設立登記審批,工商、質監、稅務部門公開承諾後,平均辦理時間縮短八成以上。

  ——推進了依法行政和管理。比如,財政專項資金公開,不但分配使用情況公開,管理辦法、操作流程和分配因素也要公開。

  ——有助於抑制權力消極腐敗。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透明本身就是監督。我們從公權力大、公益性強、公眾關注度高的“三公”部門入手,以點帶面,推進了規劃、財政預決算、行政審批、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採購、重大建設項目等信息公開,讓群眾更好地監督政府工作。

  本報評論部:今年從中央部委到地方大規模信息公開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議論。有人認為,大範圍推進政務公開“條件不成熟”,擔心過於公開“負面效應不可控”;也有人認為,再不公開“就晚了”,“公開要與危機賽跑”;還有人認為,“不公開的沒人理,公開了反而招人罵”,因此沒有公開的動力。您怎麼看?政務公開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韓正:政務公開是對政府管理的考驗,躲不開、繞不過,必須主動創造條件,積極推進。上海要建設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就意味著必須率先建設更加公開透明和法制化的政府。

  改革難免會有阻力。政務公開肯定會給一些部門的權力和利益造成影響,也會挑戰一些領導幹部的行政習慣。推進公開,就要在實踐中克服部門及個人利益的阻礙,破除傳統行政體系長期怠于公開的慣性。這對完善政府制度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對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水平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全方位檢驗著政府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法治意識。

  政務公開是不斷深化完善的過程。一要積極主動,凡具備公開條件的,就率先公開、全部公開,特別是老百姓關心的信息;二要創造條件,政務公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配套措施跟進,為深化政務公開創造有利條件;三要依法推進,凡法律法規規定和中央要求公開的,都要堅決公開,這既是對依法行政的踐行,也是保持中央政令暢通的需要。

  本報評論部:“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已形成共識。但公開的邊界和標準等還很模糊,您認為什麼是“公開”的關鍵?

  韓正:關鍵是要積極回應群眾關心、社會關注,注重“四個透明”。就是要把與人民群眾利益最密切、政府權力最重要、社會關注度最高的政府運作領域,率先實行公開並不斷擴大公開透明,讓人民更好地監督政府。

  一是公共資金透明運行。重點推進政府預決算和財政專項資金,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彩票公益金等政府非稅收入,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等社會公共資金的信息公開,依法推進審計公開。

  二是公共權力透明行使。重點加大房地産開發、動拆遷、規劃、環保等行政審批結果向社會公開的力度,全面推行收費公示制度。為此,我們還出臺《行政處罰裁量適用規定》、《行政相對人權益告知手冊》,有效規範行政權力運行。

  三是公共資源透明分配。公共租賃住房、居住證轉戶籍等重大決策的草案,應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

  四是公共服務透明供給。積極推進教育、衛生、供水等與民生關係密切的企事業單位公開服務信息,圍繞價格、服務、質量等要素,公開收費標準、辦事結果、監督投訴渠道等內容。

  本報評論部:政務公開要有公眾參與,並獲公眾認同。我們此前曾強調這樣的觀點:“公開透明重在對接社會需求”、“政務公開呼喚‘參與型公民’”、“以‘制度供給’呼應參與熱情”。韓市長對此有何看法?

  韓正:的確,政務公開説到底,就是政府與公眾關係的一次重大調整,是政民互動、政府與社會共治的制度性安排。上述觀點我很欣賞,包括呼籲多一些“參與型公民”。當然,對政府來説,我們更應重視如何建立多樣化的公眾參與機制和渠道,也就是你們所説的“對接”、“制度供給”。

  本報評論部:上海在保證公眾參與渠道通暢、推動政府與公眾良性互動方面進行了哪些探索?

  韓正:我們積極健全重大公共政策的公眾參與機制。所有政府規章草案和市政府實事項目、舊區改造政策、“十二五”規劃草案等重大事項,均通過網絡、報紙、民意調查等多種形式廣泛徵求公眾意見。比如,對經濟適用房政策徵求意見時,我們收到市民意見建議3461件,政策公佈後,又向市民反饋了意見建議的採納情況。今年在評估住房限購政策時,不少居民反映限購範圍界定不夠合理清晰,我們及時調整,進一步明確了政策執行範圍,完善了相關操作口徑,並公開回應説明。

  我們著力暢通公眾對政府的監督渠道。比如在“中國上海”門戶網站上設立互動平臺,接受群眾投訴建議並跟蹤反饋。通過“市長信箱”,我可以直接看到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這個信箱從開通以來共接到市民來信29萬多件,每件都給予了答覆和辦理。

  更重要的是,我們把政務公開的評價權交給公眾。每年都向社會發佈全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報告,把公眾在政府網站上的評議作為幹部考核重要依據。

  誠如前面提到,政務公開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也在公開中不斷學習,在學習中進一步公開,並進而推動政府轉型、行政改革。應該説,面對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面對群眾對公開的期待與要求,我們還需要總結經驗和教訓,但對政務公開的方向,必須始終堅定不移;政務公開的力度,還應進一步加大。

  上海“公開”路線圖(觀點背景)

  ●2004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9號發佈《上海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中國上海”政府門戶網站改版,增加了信息公開板塊。

  ●2004年8月,上海市民董銘首訴政府信息不公開案在徐匯區法院開庭審理。

  ●2005年,市政府辦公廳在“中國上海”政府門戶網站組織開展了2005年市政府部門、區縣政府網站的評議活動。

  ●2006年6月,上海市《解放日報》記者馬騁起訴上海市規劃局,成為國內首例新聞記者起訴政府部門侵犯新聞採訪權的案件。

  ●2007年8月16日,上海市各級政府的信訪、投訴、諮詢等政務公開電話全部納入“114”查詢系統。

  ●2008年4月28日,上海市依據國家《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結合實踐得失和工作實際,修訂發佈了新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

  ●2008年12月9日,上海閔行區推行預算公開改革,並舉行全國首家財政預算聽證會。

  ●2011年8月31日起,上海市政府部門陸續公開“三公”預算。

  特別統籌:李泓冰

責任編輯:侯永勝

熱詞:

  • 政務公開
  • 行政習慣
  • 中央政令
  • 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