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活力在百姓的笑容中:惠州服務民生帶動社會管理創新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4日 03: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半城山色半城湖,民惠年豐處處春。秀麗的惠州城,南臨大亞灣,毗鄰深港,素有“粵東門戶”之稱,今年再次上榜“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老客家,新客家,來到惠州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工作就是惠州人”,民心順則人心齊,惠州以服務民生帶動社會管理創新,獲得群眾廣泛認可。惠州——惠民之州,這座城市的活力正在群眾的笑容中綻放。

  民生財政傾力百姓福祉

  8月,記者來到惠州市沙田鎮田頭村,一進村就看到一所漂亮的學校:寬敞的校園,彩色塑膠跑道運動場,花木蔥蘢,一棟新建的白色教學樓與一墻之隔的破舊教學樓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田頭村聯合小學教了17年書的張老師説,過去學校教舍破舊,加固過很多次。現在區和鎮花了500多萬元建好新校區,還建了教師宿舍;和所有鄉村教師一樣, 張老師的待遇早就和城市的同行相同。學校300多名學生,有200多名是外來工子女,每學期學雜費等全部費用僅212元,是名副其實的惠民工程。5年多來惠州市已投入9.1億元,改造1877棟校舍。

  沙田鎮鎮委書記王雲波説,近幾年政府財政大量投向民生,農村危舊房得到改造,尤其是緩解了群眾最關心的入學難、行路難、看病難,民生福祉大大提升,基層工作開展起來順利多了。

  在《2009—2010年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中,惠州被列入全球經濟增速最快城市前10名。經濟總量從廣東全省第八名上升到第六名。未來,如何以更高標準建設“惠民之州”?如何進一步提升人民福祉?惠州市委書記黃業斌的想法很明確:“要像謀劃發展一樣謀劃人民的幸福,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心工程建設,要用抓經濟建設的工作力度抓民心工程建設。” 惠州將每年新增財力的70%、年預算支出的50%以上投入民生。

  5年來,惠州累計投入超過300億元,完成上百個民心工程。

  通過實施“民生財政”,惠州市實現了行政村光纖接入、公路硬底化、村村衛生站、新農合參合率“四個10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8.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5年超過城鎮居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口袋”富,精神也要富,“惠民之州”文化含量也不低。

  投資4億多元的惠州文化藝術中心落成,惠州人和北京、上海、廣州的觀眾一樣,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交響樂、芭蕾舞等演出。建設城市“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的目標,直接提速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十一五”投入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超過100億元,惠州已經建成了一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

  實施民生財政,傾力百姓福祉,人民幸福感顯著提升。

  隊伍建設廣泛植根基層

  7月廣東,天氣酷熱,惠州市水口街道蓬淩村村民鐘叔的火氣也大得很。本村一位村民放牛毀壞了鍾家祖墳。鍾家子侄操著農具衝出去要“幹仗”,一場鄰里糾紛眼看要升級。

  村裏挂著的一塊紅牌提醒了鐘叔,一個電話過去,法制副村長邱旭才飛快趕到。陰涼的老榕樹下,老邱把兩家拉到一起,講法律、解心結、談感情,一邊喝茶一邊聊,盛夏的火熱也似乎被濃蔭清茶化解。兩家順利和解:“我們相信老邱!”

  去年開始,惠州市從水口街道的17個村開始試點,聘請公職律師擔任法制副村長,在村裏挂上紅牌公佈電話方便村民隨時聯絡。村規民約、土地爭議、承包合同、鄰里糾紛……特別是重大事情決策,幹部群眾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法制副村長把把關。

  現在,從“法制副村長”到居委“法制副主任”這種模式在城鄉推廣。第一個吃螃蟹的水口街道嘗到了甜頭,黨工委書記陳國強告訴記者:“以前村裏擬個合約很隨意,留下隱患多。農村經濟發展和城鎮化轉型中,難免有矛盾,怎麼辦?現在律師參與村中大小事務,減少了矛盾和糾紛,這種做法實實在在加快了農村法制化進程。”

  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現在,通過法制副村長、基層黨代表和大學生村官等一系列社會管理創新手段,惠州市正建立起一支根係發達、全方位、高素質的為群眾服務隊伍,同時也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穩定基層一線的“減壓閥”。

  全市600多個黨代表工作室,通過黨代表提案、市場調研、四級聯絡等制度正發揮黨代表的作用。

  7月8日正好是黨代表接訪日。一大早,記者來到田頭村黨代表工作室,欖子龍小組村民楊紀良和駐村黨代表相談甚歡。

  原來,不久前老楊向區黨代表曾兆雄反映“新建的聯合小學門口仍是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滿腳泥,不方便孩子上學”。很快,在黨代表的協調下,校門口建好了一條水泥路。

  群眾滿意,事事順利。現在,基層黨代表發揮黨委聯絡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正成為“知黨情、聽民意、促和諧”的“全程代表”。機制創新力求服務精準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建成“惠民之州”,靠的是一系列精細有效的社會管理創新機制,“四民主工作法”、“網絡問政”、特殊群體“之家”是點睛之筆,涵蓋了農村社會建設、城市管理服務和虛擬社區建設方方面面。

  什麼是“四民主工作法”?簡而言之就是,村裏事由“村民提”、“村民定”、“村民辦”、“村民管”。這個工作方法被評為首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20個最佳案例之一,被廣東省寫進《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的意見》全面推廣。

  現在,走進惠州市任何一個村委會,都可以看到連環畫一樣的宣傳挂圖,將民主提事、民主議事、民主理事、民主監事的“四民主工作法”流程形象展現,連不識字的老人也能一目了然。

  大和村委會黨支部書記黃欽明告訴記者,“四民主工作法”自從在該村推廣以來,村裏很多事情都得到了妥善解決。涉及徵地的482戶村民98%簽字同意,上千畝徵地4個月內順利完成,沒有出現一起上訪鬧事。

  “四民主工作法”在惠州遍地開花,助幹部群眾建立起理解和信任,根治少數人説了算的痼疾。到目前共提事2萬件,表決通過1.54萬件,涉及徵地、修路、宅基地分配、山林糾紛等重點難點問題,從而使信訪總量逐漸下降,群眾集體上訪批次連續四年在全省21個地級市中最少。

  數字化時代考驗著一個城市的管理服務能力。

  對來自虛擬社區的訴求形成傳送、辦理、監督、回饋一系列機制,“網絡問政”在惠州實施3年,通過常態機制的建設,正轉變為“全民共治”的綜合管理局面。

  市委書記黃業斌在廣東地級市領導中最早開微博;“惠民在線——網絡問政”平臺高效運行;“行風評議”、“萬眾評公務”納入“網考”。前不久舉行的首屆華人網絡論壇上,惠州市被評為“互聯網與社會管理創新城市”。“十二五”惠州還將進一步推進網絡問政的制度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人口構成越來越多元化,如何做好管理和服務?這是社會建設面臨的難點。

  外來人口占惠州總人口的16%。但在惠州,有一句話幹部群眾耳熟能詳:“老客家,新客家,來到惠州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工作就是惠州人。”

  做到這一點首先得有“家”。惠州市通過建立“復退軍人之家”、“教師之家”、“出租車司機之家”、“外來工之家”、“流動商戶之家”等,讓不同層次的群眾話有地方講、怨有地方訴、難有地方解,既讓他們感受到黨的關懷,又推動了城市管理轉型。

  “以前碰到糾紛,或者利益被侵犯,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打一架。有了‘外來工之家’,碰到事情可以直接找鎮裏解決。”龍門縣龍江鎮的外來工譚仕榮説。

  交通運輸協會黨委下轄的黨員90%都是外地人,黨員司機有了“家”,工作中亮身份、樹形象,成為市民喜愛的服務“名牌”,提升了全行業服務水平。今年7月1日,協會黨委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順民心。在創新社會管理中,緊緊圍繞服務和改善民生這一根本,以著力培育和依靠基層骨幹為保證,全方位多角度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的、精細的社會管理創新機制,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實事,惠州獲得了“人民滿意城市”稱號。在全國文明城市評選中,惠州市民滿意率高達99.13%。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全國文明城市評選
  • 黨代表
  • 外來工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