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牢記經濟特區歷史使命 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6日 05: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8月22日,“經濟特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討會在深圳舉行。圖為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榮發表講話。攝影/人民網記者 郭亞飛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週年。彈指一揮間,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大都市,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創造了世界工業化、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史上的奇跡。深圳的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縮影,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生動體現了中國共産黨的卓越執政能力。

  勇擔歷史使命,“殺出一條血路”,率先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借助科技革命,經濟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生産力發展受到嚴重束縛。特別是我國經歷了“文革”十年浩劫,經濟走到瀕於崩潰的邊緣。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探尋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既是黨和國家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也是關係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抉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全面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決定把全黨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找準突破口攸關改革開放大業的成敗。鄧小平同志以偉大無産階級革命家的政治智慧,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創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構想: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叫做特區。他要求經濟特區“殺出一條血路來”。1980年8月26日,五屆全國人大第十五次會議批准設置深圳等4個經濟特區。30年來,深圳擔負起改革開放窗口和試驗田的歷史使命,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畏艱險、敢闖敢試,按照“三個有利於”的標準,衝破舊體制的樊籬、勇闖“禁區”,衝破傳統理論教條的桎梏、勇闖“盲區”,衝破深層次矛盾的羈絆、勇闖“難區”,成功闖出了一條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改革之路,闖出了一條從封閉半封閉到參與全球競爭的開放之路,闖出了一條從傳統農業社會邁向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之路。憑著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精神,深圳經濟特區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先行探索,把中央改革開放的戰略設想變為生動現實。

  始終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發展是硬道理。作為經濟特區,首先要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深圳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斷推進産業轉型、優化經濟結構,努力實現速度與質量、效益的統一,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30年來,深圳地區生産總值從1.96億元增長到8201億元,年均增長25.8%。目前,深圳人均地區生産總值達1.36萬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80.8億元,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

  始終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成為體制機制創新的先鋒地區。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深圳在全國率先打破“鐵飯碗”、第一次拍賣土地使用權、發行新中國第一張股票,創造了許多改革創新的全國第一。從單項突破到綜合配套整體推動,從側重經濟體制改革到“四位一體”全方位縱深推進,深圳成為我國體制創新的重要試驗田,對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了引領示範作用。深圳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優勢,率先開放,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經濟市場化、國際化水平極大提高,迄今累計實際利用外資400多億美元;年出口總額達到1620億美元,連續17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始終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成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搶佔科技制高點,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才能贏得發展和競爭的主動權。深圳把自主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不斷優化創新環境,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率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逐步從創新資源極度匱乏的“科技沙漠”發展成為以自主創新為特徵的“科技綠洲”。2009年,深圳高新技術産品産值達8507.8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3.6%,培育出華為、中興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

  始終堅持工業化和城市化協調發展,成為現代化大都市。深圳堅持通過工業化推動城市化進程,堅持以國際一流城市為標桿,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不僅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而且在規劃理念、建設模式上不斷創新,取得了城市建設的巨大成就。目前,深圳擁有全球第四大集裝箱港、全國第四大空港、亞洲最大陸路口岸;初步形成了區域性金融、商貿、物流、航運中心的強大城市功能;城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成為“國際花園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成為民生福利水平比較高的地區。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圳高度重視民生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不斷改善公共服務,適時建立民生凈福利指標體系,切實解決就業、社保、教育、醫療、住房、治安等問題,民生福利水平和社會和諧程度不斷提高。2009年,市本級民生及公共服務類支出佔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為75.5%;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萬元,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成為全國文明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本質要求。深圳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培育了“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的“深圳精神”,涌現出叢飛等一批道德楷模;大力實施“文化立市”戰略,創造“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的産業發展新模式,成功舉辦6屆文博會,設立文化産業投資基金,建立文化産權交易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成為生機勃發的文化熱土、開放包容的文明城市。

  始終堅持服務大局,成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深圳始終牢記鄧小平同志“先富帶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囑託,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大局意識,以實際行動“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積極落實對口支援任務,不斷推動區域協調發展。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以來,累計貢獻中央級稅收1.23萬億元。積極開展對西藏、新疆、甘肅、貴州及省內相關地區的對口支援工作,累計安排支援幫扶資金超過100億元。努力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成為推進珠三角一體化的重要城市。不斷深化與香港的多領域合作,為香港繁榮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探索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建工作新途徑。深圳不斷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努力探索新時期黨建工作科學化的新模式。深入實施“固本強基”工程,率先在“兩新”組織中建立黨組織,不斷擴大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面,全市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組建率達到98.8%,廣大黨員成為改革開放的骨幹和中堅力量;積極穩妥推進黨內民主建設,探索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及黨代表公推直選試點;深入開展反腐倡廉教育、預防、監督、糾風、查案等工作,源頭防腐等各項改革和制度建設邁出新步伐。

  深圳30年的成功實踐,實現了中央創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意圖,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和實現路徑積累了寶貴經驗,為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推動全國改革開放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深圳30年的成就充分證明,中央創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是正確的;利用經濟特區先行先試,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的偉大創舉。

  回顧這波瀾壯闊的30年,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黨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深圳的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歷屆省委、省政府對深圳的悉心指導和大力支持,全國人民對深圳建設的傾力支援和廣泛參與,一代又一代特區開拓者、建設者的艱苦探索和無私奉獻。這些都是深圳譜寫新篇章、再創新輝煌的強大動力和堅實基礎。

  肩負新使命,努力“走出一條新路”,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深圳寄予厚望,要求我們“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為新形勢下經濟特區實現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深圳受到土地、資源、人口、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傳統發展模式的弊端暴露得更早更集中。面對“成長的煩惱”、“轉型的陣痛”,努力破解發展難題,走出一條科學發展新路,為全國提供新的示範和借鑒,這是中央賦予深圳的新的重大使命,也是深圳實現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圳提出了“努力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的奮鬥目標,以創新發展、轉型發展、低碳發展、和諧發展為導向,堅持追求“好”、力爭“快”和堅持“特”、突出“新”、立足“幹”的總體原則,努力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全面協調發展。

  全面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努力實現改革開放的新突破。按照“四個先行先試”的要求,對代表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改革率先探索,對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攻堅破難,對在全國普遍實施的改革發揮引領示範作用,推進經濟、社會、行政管理等六大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建設前海片區,促進深港全方位合作,推動粵港澳建設“世界級新經濟區域”。積極培育參與全球競爭的領軍企業,把深圳打造成為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重要基地。加快推進與東莞、惠州全面對接,共同推進珠三角區域一體化。

  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轉變。堅定不移地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環節和主要驅動力量,大力推進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技術攻關,在增強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上實現新突破。引進和建設一批國家級科研機構和服務平臺,深化“深港創新圈”建設,在聚集和整合先進創新資源上實現新突破。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多種形式的創新戰略聯盟,在促進産學研融合上實現新突破。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融合”、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內需與外需“兩需並重”,實現産業結構全面調整優化、消費拉動作用顯著提升。

  大力構建和諧社會,努力實現民生福利水平的新提高。大力發展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建設多層次優質教育體系,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積極推進醫療資源均衡化、基本醫療服務標準化、區域醫療服務一體化。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建立科學的戶籍準入機制,探索建立新型人口管理體制,建立完善公眾廣泛參與的社會治理模式。健全公共安全管理體制,強力推進治安重點區域和重點問題整治,確保城市安全穩定。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全民社保”,探索有深圳特色的住房保障體系。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構建以人為本、和諧共處的新型勞動關係,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加快特區一體化進程,努力實現城市現代化、國際化建設的新跨越。抓住特區範圍擴大的契機,努力提高城市的現代化、國際化水平,集聚優質資源,改善人居環境,引領産業發展,強化競爭優勢。加快解決城市“二元化”的突出問題,優化區域發展格局,形成新的增長極,促進均衡協調發展;向城市“二次開發”要空間、要資源、要環境,以城市更新推動城市新一輪大建設、大發展;強化區域金融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全國創新中心和國際會展中心建設,鞏固提升中心城市功能,進一步增強城市輻射帶動作用。

  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努力探索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新途徑。加快推進低碳技術研發和産業化,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産業體系,倡導綠色生産生活方式,全面推進全國低碳試點城市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大力保護和修復生態,構建生態環境安全體系;創新建設生態文明的體制機制,實行最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生態環境指標考核機制和環保執法標準,著力打造生態環保城市,建設國際一流人居城市。

  加強幹部隊伍和作風建設,努力實現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的新提升。立足深圳實際,努力打造一支特別有理想、特別有闖勁、特別能幹事、特別守紀律的黨員幹部隊伍。大力弘揚特區優良傳統,推動各級領導幹部&&轉變作風,在服務基層上下功夫,形成“想幹、敢幹、快幹”的幹事創業氛圍;加大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重點完善“一把手”提名機制,推行全委會幹部任免票決制,逐步在全市局級以下副職崗位全面推行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競爭性選拔幹部方式,實現“賽場選優”;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更加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在加大懲治腐敗力度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預防和制度建設,以反腐倡廉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維護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過去30年,深圳不辱使命,衝破傳統經濟體制的重重束縛,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為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未來30年,深圳肩負新的偉大使命,必須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繼續發揚“敢闖敢試”的特區精神,再造一個激情燃燒、幹事創業的火紅年代,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努力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這是深圳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經濟特區對黨和人民最好的報答。

  (作者為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