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深圳 新起點 新追求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6日 05: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按

  今年8月26日,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建立30週年紀念日。經濟特區建立30年來,為推動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發揮了重大作用。其成功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

  大勝利。從今日起,本報推出“經濟特區30年”系列報道,藉此展示經濟特區所取得的輝煌的成就和寶貴經驗。

  1980年8月26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批准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這標誌著深圳等經濟特區正式建立。從這一刻起,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喚醒了南海之濱、深圳灣畔這塊沉睡的土地。

  歷史選擇了深圳,深圳無愧於歷史。在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歷程中,深圳成為“撬動”這一偉大事業的重要支點和展示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重要窗口。

  三十而立,深圳開始了一段新的征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圳如何勇立潮頭,再續特區輝煌?特區的幹部群眾在總結思考,在自我審視,在運籌謀劃,更在“快轉”出征。

  “要以‘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在新的起點上‘走出一條新路’,再造一個激情燃燒、幹事創業的火紅年代!”深圳市委書記王榮的這番話,代表了當下深圳人的共同心聲。

  三十而立,走出一條科學發展新路

  敢闖敢幹,“摸著石頭過河”,是深圳過去30年“殺出一條血路”的重要經驗。

  今年8月初,深圳媒體評選特區建立30年的100件大事,其所公佈的200件候選事件,幾乎就是一份寫滿“深圳率先”、“深圳第一”的改革成績單:從發行新中國第一張股票,到率先建立證券交易所;從敲響土地拍賣第一槌,到全面建立土地市場……當初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每一項突破,都值得在中國改革開放史冊中記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十而立的深圳,深化綜合配套改革已經變得十分緊迫。中國的發展仍期待深圳闖關探路,率先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的新路!

  2009年,國務院批復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深圳建設“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和國際化城市”的新使命、新定位。廣東省委省政府則要求深圳要敢於向世界先進城市“叫板”,努力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生力軍。

  今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對深圳特區出了“三道題”:過去30年,深圳立起了什麼?今年這個歷史節點上能做些什麼?未來30年再幹什麼?省委書記連發“三問”,深圳幹部群眾熱烈討論、深入求解。

  而立之年的深圳,在今年的市第五次黨代會上作出鄭重回答:要“追求‘好’、力爭‘快’、堅持‘特’、突出‘新’、立足‘幹’”,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創新發展、轉型發展、低碳發展、和諧發展為導向,努力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不負中央重托,無愧歷史使命。

  如果説深圳當年是“摸著石頭”搞改革開放,如今深圳則是“上橋過河”,立志要率先走出一條科學發展新路。

  風雷激蕩,新起點上的新氣象

  臨近而立之年的深圳,一再成為國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

  2009年5月26日,《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獲國務院批准。隨後,深圳迅即出臺綜改三年實施方案,確定當年力推9大重點改革。金融危機背景下,深圳改革激情依舊。(下轉3版)

  2009年7月底,深圳大部制改革大幕開啟,深圳市政府機構精簡幅度達到1/3,按照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思路將政府機構設置為委、局、辦三個層次……各方好評如潮、充滿期待。

  今年7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範圍從原來的福田、羅湖、南山、鹽田四區延伸到全市,特區面積從327.5平方公里擴大至1952.8平方公里,深圳發展由此步入了“大特區”時代。

  7月底,國家發改委批准,深圳正式成為國家8個低碳試點城市之一。8月初,IBM公司透露,將在深圳建立聯合創新中心,讓更多創新思想在深圳落地……

  在新的起點上再出發,“想幹、敢幹、快幹”,深圳的腳步更加鏗鏘,目光更加深遠。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科學判斷後的戰略決策,更是深圳實現新一輪發展的迫切要求。

  促轉型,關鍵要做好産業“增量”文章。深圳做大産業“增量”,有三大著力點:大力推進重大産業項目引進和建設,強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強力推進支柱産業做大做強。

  今年8月初,比亞迪深圳坪山基地,比亞迪與德國戴姆勒攜手成立的合資企業揭牌。以生産奔馳轎車聞名於世的戴姆勒公司,與比亞迪這個汽車業的“後起之秀”攜手,計劃2013年推出第一款“深圳造”新能源轎車産品。

  推廣新能源汽車,發展新能源汽車産業,只是深圳做大産業“增量”、實現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去年以來,深圳經過深入篩選論證,相繼推出生物、新能源、互聯網三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振興發展規劃和政策。不久前,深圳市政府宣佈首批將總投資195億元,扶持三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的269個項目。到2015年,這三大産業産值規模可望超過6500億元,從而使深圳成為世界知名、國內領先的國家生物産業基地、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互聯網産業發展的領先地區和國家新能源産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近年來,騰訊、華強、A8音樂等一批以高新技術為依託、以數字內容為主體、自主知識産權為核心的高成長型文化科技型企業,在深圳迅速崛起。在高科技土壤上孕育而出的“文化+科技”模式,提高了文化産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産品的附加價值,搶佔了經濟制高點,成為深圳轉型發展的一大亮點。

  如今,深圳正積極醞釀將文化創意産業納入第四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並研究制定相應的振興發展規劃和産業扶持政策。深圳市市長許勤表示,未來幾年,深圳將通過規劃的部署、政策的引導、政府資金以及社會資金的共同投入,迅速壯大四大戰略性新興産業,進一步帶動深圳産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系。

  美國《時代》週刊曾在一篇題為《深圳的誕生與再度輝煌》的報道中寫道:深圳目前“正在做著中國也必須做的事情”;深圳的轉型或許“將再次給整個中國提供答案”。

  春天故事,續寫更為動人的樂章

  在深圳西麗湖畔、塘朗山下的紅花嶺工業區,有一個“和諧企業工作室”。這個工作室不怎麼起眼,卻因促進了整個工業區的和諧而蜚聲全國,前來學習取經的人絡繹不絕。紅花嶺工業區的和諧企業創建經驗,是深圳基層社會管理創新“桃源模式”的具體體現。

  所謂“桃源模式”,就是將“一格三員”(把社區劃分為若干個網格進行管理和提供服務,每個網格配備一名綜合協管員、一名社區工作站職員、一名街道挂點科室工作人員)工作機制和綜治信訪維穩中心的運作通過數字化信息系統進行統一整合,實現精細化的社會管理。

  不久前,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遠學新加坡、近學桃源街”,在全市範圍內大力推廣“桃園模式”,全面加強社會建設,共建和諧家園,築牢和諧社會根基。

  “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相輔相成,社會環境優化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基礎。在科學發展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深圳當前更要在和諧社會建設上下功夫。”深圳市委書記王榮提出,下一個30年,要打造一個和諧幸福的共同家園。“這也是深圳必須承擔的歷史重任。”

  構建和諧的勞動關係,既關乎經濟能否持續發展,也關乎社會的穩定。今年6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臺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一系列舉措,引導企業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加強對員工的人文關懷,有效化解了一段時間以來勞資矛盾凸顯的難題。

  外來建設者,是深圳特區30年發展的中堅力量。近年來,深圳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通過持續開展關愛行動、實施居住證制度、以積分制拓寬農民工入戶渠道、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務工文體活動等,把這座城市打造成為所有建設者的共同家園。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公共文明水平,推出了一系列新招、實招。今年起,深圳在全市定期開展公共文明指數測評,測評不定時間、不打招呼、不聽彙報,採取暗訪、電話調查和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測評結果在媒體上定期公佈,根據測評結果實施行政問責,並將測評成績納入各級領導班子績效考核。

  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公民社會,是深圳的新起點、實現新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在不久前召開的市第五次黨代會上,深圳首次公推直選産生了14名市黨代表,註冊會計師馬洪成為唯一自薦成功的“黑馬”。隨後,深圳又成功“試水”市政協委員提名公推直選,這也屬全國首次。兩次公推直選引起了廣泛關注,有媒體評價“深圳民主政治建設再邁新步”。

  而立之年的深圳,在交出了一份無愧於人民和歷史的圓滿答卷後,又在創造一個新的激情燃燒、幹事創業的火紅年代,為“春天的故事”續寫更為動人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