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養老産業政策在地方難落實 三類失衡漸明顯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9日 02: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老齡化問題近年來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也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但《經濟參考報》記者近來走訪蘇晉甘滬等地發現,國家政策下沉到基層時,卻因各地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同而出現區域差異,社會資金進入養老産業由此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

  □記者 王駿勇 劉翔霄 朱國亮 黃安琪

  南京 太原 蘭州 上海報道

  養老産業仍在初級階段

  “老年人需求大量增長,必須有産業做支撐。但我國養老産業發育並未成熟,仍處於邊際不明顯、政策不配套、不明確的初級階段。”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了解到,我國已經進入老齡人口快速增長、慣性發展階段。但與龐大的社會需求形成反差的是,我國養老産業的供給仍存在較大缺口。

  據老齡部門統計,在上海等發達地區,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60歲的老人;在山西等中西部省份,老齡人口也已經佔到總人口的12%左右;我國老年人口的比例和總量還在不斷上升,2015年預計將達到2億人。

  在老齡化加劇的同時,養老産業卻並未與之形成“鏈結”。據此前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等部門對蘇滬等13個省市調查表明,我國老齡産業雖已涉及養老服務、醫療保健、旅遊、教育、房地産等領域,但多數為中小規模企業,實力不強,沒有形成産業鏈,相關行業與大投資者遠未進入。

  “老年人需求大量增長,必須有産業做支撐。但我國養老産業發育並未成熟,仍處於邊際不明顯、政策不配套、不明確的初級階段。”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副會長孫志鑫説,這一階段雖然是任何國家都必經的,但儘早應對是更好的選擇。

  受訪者認為,我國老齡化現狀與日本等發達國家不同,屬於“未富先老”,必須從國家戰略規劃的高度及早部署應對,預先著手人才、資金等相應儲備,才能從容應對老齡化危機,培育養老産業發展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類失衡漸明顯

  “從全國絕大多數省份來看,國家的宏觀政策基本落實不到地方。”

  老齡工作關乎國計民生,國家層面對此非常重視,但《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各地對國家政策執行貫徹力度各有不同,一些地方甚至存在“中央急,地方不急”的現象。一位基層人士反映,民政部此前曾要求各省市為80歲以上老人發放補貼,並對發放情況予以了通報。從通報結果看,雲南、寧夏等經濟欠發達省份能夠全部完成發放,但一些沿海發達省市反而沒有完成。

  除了這種橫向相比的省域失衡,公私養老機構之間的體制失衡也在加大。《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民政部門了解到,近年來,國務院連續發佈很多文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領域,要求公辦、民辦享受同等政策待遇。一些民辦資本響應政府號召,克服困難舉辦養老機構,但最終政府所承諾的這些優惠卻未能兌現。

  城鄉養老産業也出現了失衡《經濟參考報》記者走訪發現,在中西部省份的農村,老人們連買個拐杖、輪椅都得跑到市裏,非常不方便“農村養老産業呈現網點短缺、市場空白、觀念滯後的局面。空巢老人現象在農村比城市更為常見,但農村老人似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山西省老齡委副主任續愛峰説。

  “從全國絕大多數省份來看,國家的宏觀政策基本落實不到地方。”一位基層受訪人士坦言,地方政府受考核等因素影響,多願意做一些能夠看得見實績的工作,對於老齡工作緊迫性和重要性的認識卻存在偏差。

  除上述三類失衡外,《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中了解到,養老床位供需也存在結構性失衡:在床位緊缺的同時,一些地方養老機構的床位也存在閒置。如上海、南京、蘭州等城市中心城區養老機構一床難求,而郊區養老機構空置率卻較高。基層工作人員認為,這一現象反映出地方養老機構的建設與市場需求出現了錯位。

  蘭州市城關區虛擬養老院院長金哲分析説,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有子女的老人都不大樂意到養老院養老,造成一些養老院“空殼化”。南京市鼓樓區民政局副局長鄭峰分析,現實的需求也是原因之一。由於養老機構發展較晚,城市中心城區往往無地發展,一些地方政府財政對土地依賴性強,也不願將地價較高的中心城區土地用於養老機構建設,造成許多養老院不得不建到偏遠郊區。另外,缺乏醫療護理功能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蘇州市老齡辦副主任劉貴祥介紹,入住養老院的許多是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沒有醫療護理功能往往缺乏吸引力,而醫養合一的護理型養老院市場需求非常旺盛。

  産業政策待明朗

  “養老是政府職能,政府應滿足多數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養老需求,而高收入群體的養老則應交給市場。”

  基層受訪人士期待,今年第三季度我國將召開全國第三次老齡工作會議,可能會出臺相關新政策,希望老齡工作的力度再大些,産業新政策能夠數量更多、更加細化。

  “我們幹勁很大,但壓力更大。”山西老年用品專營店“福壽和”總經理劉旭斌説,“國內這一行業無前車之鑒,大家都在摸索,好像很熱鬧,但沒動靜。企業感受不到一點政策優惠和支持。”

  民間投資者呼籲,如果能夠把融資、用地等實際困難加以解決,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支持。

  基層受訪人士認為,“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居家養老為主,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為輔”符合現實,但居家養老中政府應該擔當何種角色,如何吸引更多民間資本進入社區和機構養老等,都需進一步明確。

  “養老是政府職能,政府應滿足多數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養老需求,而高收入群體的養老則應交給市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副會長孫志鑫説。

  民辦養老機構亟待“打通經脈”

  □記者 王駿勇 劉翔霄 朱國亮 黃安琪

  南京 太原 蘭州 上海報道

  在融資渠道、從業人員來源以及“公私機構”待遇差異等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的情況下,《經濟參考報》記者發現,民辦養老機構中出現了數量萎縮、服務質量打折扣的現象。

  涉業民資遭遇“融資難”

  “解決這一問題,政府可以設立專項基金補貼給銀行,通過銀行向有資質的養老機構發放貸款。”

  山西老年用品連鎖機構“福壽和”堪稱國內本行業中的“老大”。總經理劉旭斌卻説,因為缺資金,十年來福壽和卻從未能走出“娘子關”,而且企業沒錢打廣告。“從起步到現在,我們沒有一分錢融資,全是自己的,一點點滾到現在。”劉旭斌説,資金的短缺,是導致老年用品行業整體起步晚、規模小的主要原因。

  山西一家托老院的經營者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托老院現在經營靠的還是當初辦餐飲的那點“老底”,飯店天天往回拿錢,托老院天天往外扔錢,托老院到底還該不該辦下去,他們一籌莫展。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上海市浦東新區濰坊社區了解到,在上海,中標的養老社會組織一般會贏得政府20%至30%的啟動資金,但因項目啟動人力成本等過高,許多機構仍無力支付。

  《經濟參考報》記者走訪了解到,銀行目前不提供融資服務或小額貸款,主要考慮到養老機構回報率低、風險大,貸款給養老機構就好比“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是很有可能發生的。“解決這一問題,政府可以設立專項基金補貼給銀行,通過銀行向有資質的養老機構發放貸款。”上海市浦東新區濰坊社區服務中心主任陳維説。

  從業人員數量短缺

  “要做提前規劃。如果勞力短缺,人力成本上升將會很快。養老更重要的是人力儲備。”

  政府“十二五”規劃提到,要在高校設置老年護理、老年經營管理等專業,解決養老産業從業人員短缺的問題。《經濟參考報》記者發現,這一政策很受基層歡迎。

  “護理員是養老院的最大缺口。”太原比家美托老院總經理楊玉龍説,姐弟倆開辦托老院12年來,所有護理員全部只能從農村找。“我們到護校去招過,孩子們不願意來。”

  一些民辦養老機構經營者説,包括他們自己在內,護理技能也是靠自己摸索,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即使政府有免費培訓的計劃,他們仍擔心養老院護工年齡普遍偏大,文化基礎低,培訓起來也困難。

  養老院護工短缺有待遇低的因素。在上海,社區的基層護理人員多為40至50歲的本地就業困難人員,月工資在1300元左右。這樣的收入在上海微不足道。一些民辦養老機構經營者説,僅靠他們給護工漲工資存在困難。而一些社區工作者反映,除了工資低,發展前景黯淡也是原因之一。和專業的醫療機構比,在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工作沒有相應的職稱,上升渠道也不通暢。

  “要做提前規劃。如果勞力短缺,人力成本上升將會很快。養老更重要的是人力儲備。”上海市社科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周海旺説。

  “公“私”不在同一起跑線

  “在理順民辦養老機構經營體制的基礎上,應該借鑒推廣重慶、上海等地對民辦養老機構每張床一次性補助、運營費每年每張床另外補助等做法,吸引社會資金進入這一領域。”

  山西一家托老院在當地小有名氣,創辦者因愛心呵護老人曾受到多次表彰,但《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此採訪時發現,托老院的簡陋和拮據卻令人過目難忘:一架由經營者自己設計製作的“簡易送飯梯”雖已銹跡斑斑,卻仍在使用。

  “這裡收住的九成以上都是失能失智老人,通過送飯梯,老人們就能儘快吃到熱騰騰的飯。”這位經營者説,自製送飯梯只能用來送飯,不能乘人。買部電梯對公辦養老院來説不算回事,但對他們來説就是大事。

  多頭管理、水電補貼落實不到位、硬體建設落後等,都是民辦養老機構反映比較普遍的問題。他們認為,養老院無論民辦公辦,都應有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但兩者卻站不到一個起跑線上。

  “民營主要是硬體跟不上,公辦公營卻沒有成功的例子。”一位業內人士主張“公辦民營”或“民辦公助”,認為應該給予民辦養老機構相關補助,以及水電優惠。但現在一些地方補助太少、太低,甚至還有規模限制。

  “養老的受眾面越來越大,如果全交給國家,虧空太大。”受訪者認為,“公辦民營”是個好形式,但這種模式目前較少,中西部省份更少。

  專家認為,在理順民辦養老機構經營體制的基礎上,應該借鑒推廣重慶、上海等地對民辦養老機構每張床一次性補助、運營費每年每張床另外補助等做法,吸引社會資金進入這一領域。

  養老産業需“兩翼並進”

  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劇,各地政府對養老設施和服務的投入不斷加大,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養老産業的優惠政策也相繼問世。然而,當前政府過度介入市場與政策扶持力度後勁不足的情況卻並存。

  在養老産業這一公益性市場領域,政府需“擺正位置”,集中精力做好兩件事:一為“托底”,做好基礎性服務和建設;二為“扶高”,利用政策撬動民間資本進入中高端市場。做到“兩翼並進”,促進養老産業多元化、分層次健康發展。

  目前,部分一線城市所出現的少數高端老年住宅項目,只有少數富裕的老年人才有能力入住,而大部分低中端的市場需求則未能照顧到。發展老齡産業,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根據老年産品的市場屬性分類,按照“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準公共物品”的不同層次,有所為有所不為。

  “公共物品”領域,包括老年公益服務設施、基礎社會養老機構等在內,政府應直接供給,或由市場提供而政府購買,向老年人免費提供;對於“準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政府應隱身而退,讓位於市場,根據實際需求,以政策扶持的形式引來社會力量,形成“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良性競爭機制。

  虛擬養老院:居家養老“破題之舉”

  □記者 王駿勇 劉翔霄 朱國亮 黃安琪

  南京 太原 蘭州 上海報道

  近年來,江蘇蘇州、甘肅蘭州探索將現代服務業元素引入養老産業,打造沒有圍墻的“虛擬養老院”,有效破解傳統居家養老服務中人力不足、效率不高、信息不暢等難題。

  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虛擬養老院裏沒有一個老人,因為老人的資料都‘入庫’了。通過電話網絡系統,老人在家裏就可接受專業機構提供的一對一上門生活照料服務。”

  滄浪區是蘇州市的中心城區,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6.7萬,佔全區總人口近21%,約98%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2007年12月,滄浪區選擇一家優質物業管理企業投資組建了民辦非企業“滄浪區居家樂養老服務中心”,開始了“鄰里情”虛擬養老院的運營。

  “虛擬養老院裏沒有一個老人,因為老人的資料都‘入庫’了。通過電話網絡系統,老人在家裏就可接受專業機構提供的一對一上門生活照料服務。”中心主任劉俊秋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虛擬養老院的技術核心是“居家樂221養老服務系統”,包括呼叫中心客戶端、老人居家客戶端、平臺服務組件平臺、通信及信息傳輸四部分,形成了由工單生成、工單流轉、監控考評、收費查詢、統計分析、服務預測六大功能模塊。系統通過對老人生活需求分析,將自動生成老人所需服務項目,經老人確認後,養老服務中心指派服務商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據介紹,虛擬養老院有170余名員工的專業服務團隊,吸引了國內109家優秀服務機構加盟。服務內容涉及家政便民、生活配送、醫療保健、物業維修、人文關懷、娛樂學習6大類53項,幾乎涵蓋了日常生活照料的所有服務項目。凡年滿60周歲的社區老人都將納入服務範圍,並分A BC三個層面為老人提供援助、體驗、自費服務。

  蘭州市城關區在汲取蘇州經驗基礎上,也構建了有自身特色的虛擬養老院。養老院由老人接待中心、呼叫指揮中心和加盟企業管理中心三大板塊組成。三大中心主要負責建立老人信息庫、接受老人服務申請和組織企業服務老人、選擇服務企業和確定服務項目價格、撥付政府各類補貼等事項,三大中心通過信息網絡進行管理和連接。

  “虛擬”形式化解難題

  “虛擬養老院投資少、工期短、運營成本低、社會效益高,大大提升了居家養老服務水平。”

  虛擬養老院與單純的居家養老相比,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可以幫助化解許多現實難題。

  蘭州城關區虛擬養老院院長金哲介紹説,居家養老形式當前存在空巢老人無人照顧、貧困老人無錢養老、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缺人照料日常生活起居等現實困難。隨著我國人口結構進入“421”型,一對夫婦需要照顧四位老人和一個孩子,養老負擔沉重,也使老人居家養老面臨更多問題。

  劉俊秋説,虛擬養老院投資少、工期短、運營成本低、社會效益高,大大提升了居家養老服務水平。以滄浪區為例,在現代服務業的運作機制下,“鄰里情”虛擬養老院運行三年來,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贏。近幾年,滄浪區投資建設的機構養老院,每張床位需15萬元。而虛擬養老院建設投資不到150萬元,就可基本解決3500多戶近6000位老人的養老需求,其成本遠低於機構養老方式。

  一些老齡工作者、老齡專家指出,作為居家養老的有益探索,虛擬養老院實現了政府、企業、老人多方共贏,有利於推動養老産業發展,其架構可供全國推廣。蘇州市老齡辦副主任劉貴祥説,虛擬養老院可有效解決社區傳統養老服務業分佈零散、産業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初步形成規模經濟和品牌效應,為養老服務産業化提供了探索。

  一些人士還建議,應借鑒虛擬養老院做法,結合我國實際,參照國外老齡服務網絡發展的經驗,建立從中央到基層的老齡服務信息化平臺和綜合管理平臺,為居家養老提供更加系統化的服務。

責任編輯:侯永勝

熱詞:

  • 養老機構
  • 經濟參考報
  • 養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