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孫家棟講述50年航天生涯 稱航天強國只是個口號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30日 01: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在中國自主研製發射的100多個航天器中,由孫家棟擔任負責人的就有34個。他是最年輕的“兩彈一星”元勳,也是最年老的衛星工程總設計師。81歲時,他又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這位今年已82歲的老人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講述了自己50多年的航天生涯。

  老人坦言,“我能在航天方面做出點成績,説來有些偶然,卻感到無比幸福。”

  孫家棟的學習經歷可謂一波三折。他學過土木、汽車,1951年,他被選送到蘇聯茹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讀書,專業是飛機設計。以全優的成績畢業回國後,原本希望與飛機結緣,卻被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導彈總體設計部。

  孫家棟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跟著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搞了9年導彈,從導彈總體設計員一直升任為總體部副主任。其間,中國導彈、核導彈先後研製成功,他也成長為一名導彈專家。

  1967年,孫家棟再次“轉行”。中央決定組建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親自點將,讓孫家棟負責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體設計工作。這一次,他一幹就是40多年,再也沒離開過。

  1970年4月24日, “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上天並成功入軌,傳回人們熟悉的《東方紅》樂曲,舉國歡騰。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自主研製併發射衛星的國家。據當時的同事回憶,精神長期高度緊張的孫家棟渾身疲憊無力,稍好一點時他竟然一個人躲在角落裏笑著哭了。

  後來有參與者説,如果按照原來方案,“東方紅一號”不可能在1970年發射成功,“沒有孫家棟的這兩下子,可能還要再等幾年”。

  談到此,老人總會找出各種理由一掠而過,“如果説我們的團隊是支足球隊,那我就是教練,要了解每個球員的特質和個性,有互補,才能百戰百勝。”孫家棟更願意將自己描述成普通人,這樣過著自在踏實。

  進入新世紀,隨著國際探月熱潮興起,中國也于2004年啟動了“嫦娥一號”探月工程。時年75歲的孫家棟接下了工程總設計師的重任。

  “當時最大的挑戰就是第一次進入深空,衛星第一次跑出40萬公里。以前所有衛星都只和地球有關係,屬於雙體運動。"嫦娥"離開地球去月球,變成三體運動,也是第一次。”孫家棟説。

  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號”成功實施第三次近月制動,順利進入環月軌道。外電對此報道稱,中國靠一位花甲老人實現了向月球邁進的夢想和決心。

  時至今日,孫家棟依然在追夢:“2007年我們的任務做得很好,現在正在執行第二步計劃。大概有一兩年的時間就可以落到月球表面了,再過三五年我們有可能把月球的岩石帶回來。”

  與此同時,從過去幾年發射一顆衛星,到現在一年要發十幾顆,中國已成為航天大國的消息一直環繞在孫家棟耳邊。

  他對此冷靜地回應,“發上去的衛星質量過硬,地面應用系統開發能跟進,終端用戶機各個環節可以自主研發,讓所有買我們産品的用戶放心,這才是關鍵。至於是航天大國還是強國,只是個口號罷了。”

  孫家棟坦言,中國發展航天事業,一切是為了國情和民生考慮。當這兩方面提高了,發展軍用産品,增強國家的安全防衛力量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目前還處於發展階段,絕不會與他國在該領域競爭,所謂的威脅論純粹是無稽之談”。

  從來不服老的孫家棟告訴記者,現在中國的航天人才輩出,個人的素質和條件都比他們那一代強,自己由衷地感到高興。

  “説老實話,年輕時候走進航天領域沒有經驗,工作做得太少,而時間又過得太快。如今老了,儘管腦子裏還有很多想法,願意再幹點事,可多少有些力不從心了。”

  老人説,每次看電視節目,別人可能感覺不出,但他知道,這個頻道的信號是通過什麼轉發器轉過來的,如果哪有颱風,一定是風雲二號衛星觀測出的....。.

  “7年學飛機,9年造導彈,43年放衛星,黨和國家需要的,我都做,值了。”孫家棟説。

責任編輯:魏錚

熱詞:

  • 孫家棟
  • 1970年
  • 繞月
  • 航天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