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領航中國-特稿:建黨全紀錄(圖)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9日 16: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5月15日在上海興業路拍攝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在迎接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之際,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修繕工程已于近日提前竣工,並將於5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中共一大會址位於上海興業路,是具有20世紀20年代上海民居風格的石庫門樓房。紀念館內有出席一大會議代表的蠟像,以及建黨時的珍貴文物、文獻等數百件展品,會議室傢具均按原樣仿製。新華社發(郭長耀 攝)

  (領航中國特稿)建黨全紀錄

  新華網北京6月29日電(記者賈永、王玉山)7月的上海,正是一年中悶熱的季節。1921年7月23日,這一天的《申報》在題為《夏令衛生要訣》的小文中特意提醒市民注意防暑。

  環境幽僻的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一座一年前夏秋之間剛剛落成的兩層小樓前,一片綠油油的菜地長勢正旺。華燈初上,馬路邊搖著蒲扇納涼的人們,似乎沒有注意到闌珊燈光下那些匆匆閃進這幢石庫門建築的身影。

  遠東第一大城市漸漸沉寂在茫茫夜色中。誰也沒有想到,在這個平常的夏夜,在這幢小樓中開始的一次會議,將深遠影響著未來中國的歷史走向。

  一本印錯封面的《共産黨宣言》悄然面世

  一個遊蕩于歐洲的“幽靈”來到古老中國

  一本發黃的小冊子,32開,56頁,豎排。紅色的封面上印有馬克思半身肖像,一行小字標注“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第一種”,書名為《共黨産宣言》。

  出版時間:“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譯者:陳望道。

  “這是《共産黨宣言》在中國的第一個全譯本。”中央編譯局原局長韋建樺説。

  一個在歐洲遊蕩的共産主義“幽靈”,終於來到東方的中國。

  1848年,當馬克思、恩格斯出版這本小冊子的時候,中國的門戶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早已洞開。古老的帝國徹底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

  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1915年9月,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後來更名為《新青年》的這本雜誌,每期的編輯費和稿費總共不過200塊大洋,卻仿佛一道閃電,給沉悶的夜空帶來了一聲驚雷。

  時年36歲的陳獨秀,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而此前的1914年,借用家鄉的獨秀山作為筆名的陳獨秀,在日本見到了小他10歲、後來成為中國第一個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李大釗。

  陳李相逢,為7年後中國共産黨的建黨大業,埋下了歷史伏筆。

  1917年1月,應蔡元培之邀,陳獨秀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隨之北遷。北京大學和《新青年》雜誌也成了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也就在這一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徬徨和迷茫中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新的希望。

  1918年11月,李大釗在天安門廣場發表《庶民的勝利》的演説。這篇著名的演説和他的另一篇文章《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刊登在11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雜誌上。李大釗滿懷信心地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現場聆聽李大釗演講的眾多青年人中,就有時年25歲的毛澤東。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建黨
  • 全紀錄
  • 建黨90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