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關鍵經濟數據頻頻泄密 背後或藏驚人利益鏈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1日 06: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再過幾日,又到了國家統計局月度新聞發佈會披露最新經濟數據的時候。在此之前,按照慣例各大機構券商都要發佈各自的數據預測報告。但是近兩年,這些機構預測的GDP(國內生産總值)、CPI(居民消費價格)等經濟數據與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官方數據經常驚人的一致,關鍵數據的頻頻提前泄密引起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與以往不同,即將公佈的5月份經濟數據,其保密性將進一步加強,有關部門已對泄密事件展開調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嚴厲譴責任何洩露還在保密期數據的行為,相信任何違法的行為都必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國家統計局將進一步縮短數據生産到發佈的時間,盡可能減少數據被洩露的風險。

  各機構顯現“精準”預測力

  6月8日,國際知名通訊社路透社已搶先發佈我國經濟數據預測:中國5月CPI預計較上年同期上漲5.4%,追平3月份創下的32個月高位。以路透社為代表的外國媒體及相關機構對我國經濟數據的預測準確度相當高,2008年以來,路透社已經累計7次精準地“猜”對了我國的月度CPI數據。

  不僅國外媒體如此精準,國內機構券商對經濟數據的預測能力也相當高,中信證券在其今年1月初的月度數據前瞻報告中預計,去年12月食品價格將有所回落,但非食品價格將保持較快增長,預計CPI將達4.6%。今年1月20日,統計局公佈的去年12月份CPI同比上漲4.6%,PPI同比上漲5.9%,預測與發佈數據高度一致。

  宏觀數據泄密造就了一批如世界盃期間那只神奇“章魚”的“章魚哥”。數據是宏觀經濟指標,它不僅關乎決策層對國家未來宏觀經濟政策的把控,更是普通老百姓關注的焦點,成為判斷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風向標。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林秀香表示,該事件本身體現了經濟信息的價值及其管理問題,因為經濟數據關係到企業、投資者以及其他社會公眾對國家經濟前景的判斷和決策。

  背後藏有驚人利益鏈

  其實,經濟數據洩露在全世界範圍內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的經濟數據在正式發佈前,會被提前提供給相關的宏觀經濟決策部門和領導層進行參考。除了數據的生産環境,還涉及到數據傳遞鏈條上的各個部門,牽涉的部門多,難免會存在數據洩露的風險點。

  著名經濟學家孫飛分析,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對於經濟數據極為敏感。對那些機構和人士來説,提前獲得經濟數據就可能意味著可觀的經濟利益。

  “如果機構分析人員總是拿到的數據很準確,在數據公佈前就做出準確預測,客戶就會願意跟著你做。投資者正是利用所獲數據與市場預期的差異進行獲利的。如果債券投資者提前獲得的數據比市場普遍的預期樂觀,可先期購入債券,等待正式消息的發佈;如果獲得的數據較市場預期悲觀,則提前賣出債券以控制風險。”孫飛表示,能更早、更快地獲得數據體現了研究員獲得信息的能力和研究能力,這一能力將直接與獎金挂鉤。

  但林秀香也認為,除了因利益關係可能導致的信息洩露之外,還要客觀公正地分析,産生信息吻合的情況也有其客觀環境。一方面是專家只是發表一些專業性判斷,與經濟數據正好相近,結果引來泄密的猜測;另外從券商自身的角度,在對資本市場估值的過程中,根據有關信息之間的相關性,也可能出現對個別經濟數據的預測相對準確的情況。

  防止洩露應懲防並治

  儘管數據是如何從政府部門獲得,又是如何被洩露到市場,但在司法機構做出權威發佈之前,現在我們還不能斷定具體是什麼原因造成經濟數據泄密。儘管如此,“經濟泄密事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林秀香強調,從國家的角度,應該事前加強預警機制的建設,監管保護國家信息,預防信息鏈上與數據相關的人發生泄密事件。對於那些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和重要崗位人士來説,應增強法律意識、保密意識、風險防範意識,始終將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放在首位,不要輕易發佈一些消息和觀點,以免引起外界的猜測從而引發市場波動。

  孫飛説,CPI、工業、投資、消費、進出口等經濟數據在未披露之前基本都屬於涉密數據,有的屬於機密級,有的屬於秘密級。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下稱《保密法》)的規定,機關、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發生重大泄密案件的,由有關機關、單位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不適用處分的人員,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督促其主管部門予以處理。

  雖然近期傳出,國家統計局辦公室和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的一些人員已經相繼離崗,但孫飛認為僅僅是離職的處罰太輕,起不到威懾的作用。同時,對於如何進行處分,目前的《保密法》中沒有更為細緻的規定,還需要儘快出臺規範細則。

責任編輯:黃田園

熱詞:

  • 關鍵經濟數據
  • 泄密
  • 利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