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評道德滑落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9日 08: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染色饅頭”上海超市熱賣

  資料圖片:4月11日或更早時間生産的饅頭標簽上標注的生産日期卻是4月12日(4月12日攝)。“用色素化粧的饅頭,居然能夠堂而皇之擺上大超市的貨架”,“‘健美’豬肉、‘回爐’板鴨、‘染色’饅頭,還有多少問題食品隱藏在我們身邊”……上海多家超市銷售違法使用色素的饅頭産品被媒體曝光後,迅速引起公眾的質疑。食品安全領域為何頻頻拉響警報,企業的道德底線和政府的監管力度都成為拷問的對象。 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新華網北京4月18日電(記者 鹿永建)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溫家寶總理在《講真話 察實情——同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時的講話》中的這番話,振聾發聵,催人思考:如何才能止住道德的滑坡?

  物質財富劇增的今天,文化建設特別是道德文化建設同經濟發展相比仍然是一條短腿。這條腿短就短在,與物質財富快速增長相比,道德財富增長速度慢得多,與物質利益的吸引力相比,道德的魅力微弱得多。

  要在全社會大力加強道德文化建設,形成講誠信、講責任、講良心的強大輿論氛圍,才能止住道德的滑坡。更大的權力和更多的財富,意味著更多的道德責任。要讓人們以講道德為榮,不講道德為恥。

  要把依法治國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止住道德的滑坡。法律和道德是兩個範疇的事情,不能互相替代。法律和道德也是互相關聯的,完善的法律法規,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對有道德的企業和個人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對違法亂紀、道德敗壞者是一種威懾。   

  人民日報時評:如何才能催生企業道德血液

漫畫:滯後

  “瘦肉精”事件塵埃未落,“染色饅頭”“回爐麵包”“牛肉膏”又接踵而來。食品安全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然而惡性事件卻頻頻出現。 一些專家指出,從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來看,雖然部分人員確實存在失職、瀆職行為,但法律法規對於如何判定監管部門是否履職到位,缺乏明確界定。每次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後,監管部門“理直氣壯”地把矛頭指向肇事者,但監管部門和監管人員的失職卻易被忽視。 新華社發

  從經濟角度看,違法成本的高低,往往決定著守法者的多寡。

  上週三,歐盟對兩大日用消費品跨國巨頭——寶潔和聯合利華,開出3.152億歐元的鉅額罰單,以懲處兩巨頭在歐盟八國操縱洗衣粉價格。

  記憶猶新的還有三年前,西門子公司因為行賄,被美國和德國監管當局處罰,金額高達13.45億美元。

  可是,之前家樂福門店在國內多地出現的價格欺詐,僅處以區區50萬元罰款;而不顧乘客生命安危,大量超標準使用返煉膠製作輪胎的韓國錦湖輪胎天津公司,至今未見相關部門對其進行處罰……

  一種是高昂嚴厲的違法處罰,一種是寬鬆低價的違規成本,差別之大,引人反思。而由此形成的不同經營執法環境,最終也引發了不同的後果。

  有事實為證。近年來,家樂福、沃爾瑪、西門子、IBM、雅芳、摩根士丹利等跨國巨頭在我國屢屢爆出的違法醜聞,中國食品行業一再爆出的食品安全問題,在拷問企業經營者道德良心的同時,監管不嚴、企業違法成本過低問題,也被推上風口浪尖。

  溫柔執法,很難催生企業的道德血液。和人一樣,企業也有自律與他律。道德的約束、企業責任心的追求是自律層面的;而健全的法治體系、嚴格的監管、社會的監督,都是他律行為。任何企業、經營者都會追求利潤最大化,這決定了自律的自我束縛永遠小于外界他律的嚴格管束。對企業違法違規現象過輕處罰,容易縱容企業僥倖心理,成為滋生違法違規的溫床。一旦犯了大錯誤而處罰不嚴,企業的逐利性必然驅使它繼續鋌而走險。

  天價罰單,雖令人咋舌,卻可以讓涉事企業備嘗高昂違規成本之苦,也將對整個商業環境敲響警鐘,讓企圖進行壟斷等違法經營的企業“正襟危坐”,不敢輕易逾越法規邊界。相比之下,我們一些監管部門,對一些違規的跨國企業、國內大型企業的監管、處罰,可謂“溫柔敦厚”。

  嚴格的監管、適當從嚴的法律,是規範企業平等競爭、保護消費者利益的重要手段,並能從根本上促進行業進步、社會發展。比如最早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假一賠二”,後來提高到“假一賠十”,造假者成本上升,造假行為明顯減少。

  企業道德的血液,從來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嚴格執法才能迫使企業遵紀守法。一些國家的天價罰單告訴我們,監管不嚴、處罰過輕、違法成本過低,非改不可。(魯 平)

  從溫總理批"瘦肉精"等事件説開:用法治堤壩阻擋道德滑落

  (作者: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編輯 郝洪)

漫畫:久而久之

  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食品安全法涉及環節較多,食品安全監管涉及部門較多,因此需要建立強有力的協調機制,才能使監管少出漏洞,部門間協調更加緊密。對食品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需要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各監管部門緊密配合形成合力,提升人力、財力和技術支撐,進一步加快食品生産經營者的誠信體系建設,引導和約束企業誠信經營。社會各方面要共同努力,積極構建保障食品安全的長效機制,確保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新華社發

  “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因點名批評了當下輿論熱議的“瘦肉精”、“染色饅頭”事件,溫家寶總理這句話被媒體廣為轉載。

  事實上,在一針見血指出當今社會脆弱的道德生態之外,總理另一段與之相關的言辭似乎更值得輿論關注。他説,“要把依法治國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使有道德的企業和個人受到法律的保護和社會的尊重,使違法亂紀、道德敗壞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會的唾棄。”

  這番講話並非是專門針對食品安全問題而發,它劍之所指,是轉型社會的道德文化重建,是講誠信、講責任、講良心的社會信用關係的重構,而這些重建與重構,需要法治來保駕護航。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是的,問題是,如何才能讓那些無良企業講良心?讓缺位的監管機構講責任?讓唯利是圖的商家講誠信?僅僅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是行不通的。

  在法治不完善的環境下來談道德的提升是奢侈的。人是利己的動物,在行動中,總是趨利避害,盡可能地保護自我的利益,避免被懲罰。只要沒有剛性的約束,人們總是容易被自己的慾望所牽引,摒棄道德,挑戰法律。相信那些無良企業、不法商人、失職瀆職官員並沒有少接受為人要誠信的道德教育,在公開場合,他們滿嘴也是仁義道德,但是,一旦發現法律“打瞌睡”,或者可以通過權錢交易繞過法律懲戒,私欲便很容易漫過內心的道德堤壩,呼嘯而至。

  法治的缺失極大地損害了社會道德文化,令社會失去方向,民眾失去信心。我們一方面要求公民講誠信,樂於奉獻,勇擔責任,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對那些違法亂紀者,尤其是失職、瀆職官員網開一面,用輕描淡寫的行政處分,代替嚴肅的司法問責。如此道德教育如何能深入人心?在一次次社會現實的矛盾衝撞中,道德輸得一塌糊塗。

  當然,法治應該包括良法與對良法的遵從兩個方面,良好的法律來自良好道德文化的指引。而這,需要從我們綿延數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從世界優秀的文明成果中取長補短,從60年新中國道路的探索中獲得腳踏實地的精神,從30年改革開放的激情與榮耀中尋求創新的勇氣。

  總理説,相較于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建設特別是道德文化建設仍然是一條短腿。如何讓社會道德文化趕上GDP,從根本上剷除滋生唯利是圖、坑蒙拐騙、貪贓枉法等醜惡和腐敗行為的土壤,維護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請從完善法治開始。

  央視[新聞1+1]:治饅頭,用“拳頭”!

  從單純新聞的角度上海染色饅頭已經屬於上周的新聞了,但是您可能發現這一個染色饅頭依然是在發酵當中。今天在溫州也發現了染色饅頭而且是銷往了學校,所以我們不惜篇幅第三次追蹤染色饅頭。

  “染色饅頭”事發後,上海相關部門從全市面點加工廠大檢查,到相關負責人向市民道歉,再到反復表示加強監管,建立長效機制。一方面相關負責人表決心、説問題,另一方面,涉及染色饅頭銷售的上海聯華超市17日首次向公眾道歉,表示將投資1500萬元建設一個食品安全檢測中心,還要提高食品供應商的準入門檻。

  與此同時,廈門也發現了染色饅頭,而南寧出現了饅頭過期再售的問題。染色饅頭事件依舊在發酵,引發的食品信任衝擊一點都不尋常。

  上海相關部門曾表示“染色饅頭”只是“個案”,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饅頭問題較為普遍。對此,特約評論員王錫鋅表示,“世界上不是缺少‘醜’,而是缺少發現‘醜’的眼睛”。從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到染色饅頭,下個“個案”又將會是什麼?如果天天都有“個案”出現,老百姓怎樣去相信?

  同時,到底是缺少發現“醜”的眼睛,還是“視而不見”?我們發現,關於食品安全的問題,基本上都是通過爆料、媒體曝光等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然後相關部門開始大檢查、道歉,問題食品會銷聲匿跡一段時間,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捲土重來,形成一個“執法怪圈”。

  食品安全的癥結究竟是監管的缺失還是道德的淪喪?癥結之一就是監管的標準及措施太過“溫柔”,而執行又打了“折扣”。

  法律法規、懲罰措施和企業所獲得的鉅額非法利益相比,每次的懲罰都像是“輕輕撣了撣土”。

  企業和執法人員心照不宣地“走過場”,規則形同虛設,甚至變成了尋租的工具。行業內部的潛規則,真的都是行業內部的嗎?不一定。如果沒有行業內外的聯盟,潛規則很難運行,成本也會很高。

  如果要真正引起警惕、讓老百姓真正相信,相關部門對食品安全的“個案”不僅需要發現,更需要在發現後用懲罰性賠償這個“拳頭”去懲處。監管部門不僅要對企業出重拳,還要對監管不力的人員“出拳”。

  新華視點:食品安全亂象生 “被動執法”何時休?

漫畫:聞風喪膽新華社發(資料圖片)

  新華網北京4月18日電(記者王海鷹、劉元旭、朱立毅、俞麗虹)“瘦肉精”事件塵埃未落,“染色饅頭”“回爐麵包”“牛肉膏”又接踵而來。食品安全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然而惡性事件卻頻頻出現。食品安全屏障為何屢屢被突破?監管到底缺失在哪兒?把好“入口”安全關該有哪些突破?

  監管“馬後炮”:曝出來就查,曝不出來就算

  來自權威部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有關部門共檢查各類食用農産品、食品及相關産品生産經營單位3552萬戶次,查處各環節違法違規行為13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48人,取締和停産違規企業單位10萬餘家。食品安全的整頓力度不可謂不大,但為何食品安全事件依然頻現?

  隨著上海盛祿食品公司非法使用色素生産“染色”饅頭的曝光,相關部門迅速進行了查處。然而,疑問卻並未隨著調查結果公佈而消除。一個饅頭從生産到銷售再到最終上到百姓餐桌,需要過企業內控、質監、工商等諸多關口,但遺憾的是,除了經營者“黑心”外,安全監管防線“集體失守”。

  記者梳理髮現,從近期曝光的“染色饅頭”“回爐麵包”“瘦肉精”豬肉、“牛肉膏”事件,到以前披露的“三聚氰胺”奶粉、“大頭娃娃”奶粉、“假葡萄酒”事件,其中暴露出的“馬後炮”監管,並不少見。

  2008年發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從當年3月起三鹿集團、有關部門就陸續接到消費者反映,在前期長達四五個月時間內,各級檢測機構先後多次對三鹿奶粉進行檢驗,“均未發現問題”。直到9月被媒體曝光後,地方政府和企業才開始“徹查”。

  2010年底的河北“昌黎葡萄酒造假事件”中,當地的假葡萄酒業存在多年,形成了“造假一條龍”,甚至帶火了當地的酒精、食品添加劑及製作假冒名牌葡萄酒標簽廠家,而當地的監管部門竟“渾然不覺”。直到被曝光,才開始“迅即”介入……

  在疑雲未散的“瘦肉精”事件中,有關部門排查後對外界稱,確認的“瘦肉精”陽性生豬主要集中在河南濟源周邊四縣市。而“巧合”的是,媒體所曝光的,也是這四縣市。“搞調查的媒體掌握得這麼準?沒被曝光的就全都讓人放心嗎?”採訪中,一些百姓仍心存疑慮。

  從現實來看,目前我國共有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産品生産企業和小作坊40多萬個,人手相對較少,快速和常規檢測能力不夠完善。“監管難度大,但這並不能成為監管缺位的‘擋箭牌’!”山東大學社會問題研究專家馬廣海教授認為,作為百姓食品安全“把關人”,少數監管部門工作人員得過且過,曝出來就查,曝不出來就算,這樣食品安全事件焉能不發生?

  資料圖:多地發現牛肉膏 可將雞肉豬肉製成“牛肉”。有媒體日前報道,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及其周邊市場出現一種名為“牛肉膏”的添加劑,可以把雞肉、豬肉加工成為口感以假亂真的“牛肉”。

  以利定取捨:“執法為民”還是“執法為利”

  從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一些監管部門“在辦公室看樣品”成為“監管習慣”;“瘦肉精”事件中,曝出“讓養豬戶自己取樣送檢”的尷尬,更有甚者,少數監管部門和工作人員將能不能創收作為管與不管的取捨標準,甚至存在執法腐敗,監管職責被拋之腦後。

  毋庸諱言,雖然近幾年財政支持力度加大,但當前食品安全監管任務繁重,經費需求還有很大缺口。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現行體制下,一些地方監管部門的辦公經費和人員工資,要依靠上級返還的收費罰款來“解決”,這多少造成了一些部門和工作人員的“執法為利”。

  山東某縣質監局一位食品審查員曾多次向記者反映基層監管問題:“現在的財政供養機制不是很順,收費罰款省局、市局都扣一部分,剩下大約80%是‘自己’的,所有人的工資福利就從收費、罰款中出,這樣的監管能沒漏洞嗎?如果説之前曝出的上海出租車運營是‘釣魚執法’,我們現在就變成了‘養魚執法’,每天的工作目標就是想著如何完成‘創收’任務。”

  罰款的目的本來是加強監管,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懲處,然而,調查發現,在一些基層監管人員那裏,罰款竟然“生財有道”。

  這位食品審查員舉例説,執法中即使發現造假也不能罰死,罰太狠了,下年找誰收錢去?本來罰10萬元的現在罰1萬,企業交了“保護費”,焉有不放之理?這樣的怪象下,監管人員快與違規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了。

  據了解,這樣的現象並非個例,浙江一名基層監管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有的年份幾個月可以不幹活,因為“前期努力”,已經提前完成了全年的“創收”任務。

  記者在“質量技術監督人士的網絡家園”——“中國質量熱訊”網上看到,有些帖子説“我們的工資來源於企業的違法所得”,“只要給了錢,立馬變成甜瓜臉。能否吃上飯比有沒有面子重要些”。

  此外,來自一些地方政府的壓力,也削弱了監管力度。一位地方質監部門負責人向記者抱怨説,政府頭等大事是發展經濟,監管部門如果只是管管小企業、打打蒼蠅還無所謂,要是對於地方“有重要貢獻”的食品企業、行業“鐵面無私”,領導就會找你“談話”。

  問責需到位:嚴防“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一些專家指出,從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來看,雖然部分人員確實存在失職、瀆職行為,但法律法規對於如何判定監管部門是否履職到位,缺乏明確界定。每次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後,監管部門“理直氣壯”地把矛頭指向肇事者,但監管部門和監管人員的失職卻易被忽視。“這種現象一定要杜絕,監管部門也不能免責。”馬廣海説。

  “在信息化高度發達和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高度關注的今天,食品安全監管一旦不及時,極易導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所以強化監管是重要的突破口。”輿情問題專家、天津社科院研究員陳月生等專家認為,應從問責“查處比曝光慢半拍”現象入手,鐵腕查處失職瀆職、以權謀私、執法腐敗、部門牟利等行為。

  近年來食品安全工作儘管取得一定成效,但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食品安全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仍需從體制機制上不斷健全完善,形成長效監管機制。

  實現全程無縫監管。食品行業産業鏈條長、環節多,監管力量分散,必須形成監管合力,提高監管效率。“我們常説食品安全問題是‘九龍治水’,為什麼?這在經濟學上存在著‘搭便車’的尷尬。”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黃锫説,食品的監管部門眾多,每個監管環節都會認為,我這裡沒管住,自然會有別人來管;反過來,如果我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管,食品安全不出問題反讓其他部門“搭便車”,破除這種職權交叉的體制勢在必行。

  強化信息收集,建立群眾舉報獎勵機制。專家建議,按照查獲情況重獎舉報者,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力量,讓不良分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無藏身之地,從而凈化食品市場。

  加強基層監管部門人力、設備和經費保障力度,讓罰款與部門利益脫鉤,嚴禁罰款返還、變相“坐收坐支”。我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工作。絕大多數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在基層,也解決在基層,黃锫建議將地方政府是否建立了工作責任制、經費保障落實情況作為檢查和問責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