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1+1]治饅頭,用“拳頭”!(2011.04.18)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8日 22: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622b5fd158c84dbf0853ec89f509bebd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進入[新聞1+1]>>

視頻截圖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從單純新聞的角度上海染色饅頭已經屬於上周的新聞了,但是您可能發現這一個染色饅頭依然是在發酵當中。今天在溫州也發現了染色饅頭而且是銷往了學校,所以我們不惜篇幅第三次追蹤染色饅頭。

  “染色饅頭”事發後,上海相關部門從全市面點加工廠大檢查,到相關負責人向市民道歉,再到反復表示加強監管,建立長效機制。一方面相關負責人表決心、説問題,另一方面,涉及染色饅頭銷售的上海聯華超市17日首次向公眾道歉,表示將投資1500萬元建設一個食品安全檢測中心,還要提高食品供應商的準入門檻。

聯華超市表示要提高食品供應商準入門檻

  與此同時,廈門也發現了染色饅頭,而南寧出現了饅頭過期再售的問題。染色饅頭事件依舊在發酵,引發的食品信任衝擊一點都不尋常。

  上海相關部門曾表示“染色饅頭”只是“個案”,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饅頭問題較為普遍。對此,特約評論員王錫鋅表示,“世界上不是缺少‘醜’,而是缺少發現‘醜’的眼睛”。從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到染色饅頭,下個“個案”又將會是什麼?如果天天都有“個案”出現,老百姓怎樣去相信?

  同時,到底是缺少發現“醜”的眼睛,還是“視而不見”?我們發現,關於食品安全的問題,基本上都是通過爆料、媒體曝光等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然後相關部門開始大檢查、道歉,問題食品會銷聲匿跡一段時間,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捲土重來,形成一個“執法怪圈”。

  食品安全的癥結究竟是監管的缺失還是道德的淪喪?癥結之一就是監管的標準及措施太過“溫柔”,而執行又打了“折扣”。

  法律法規、懲罰措施和企業所獲得的鉅額非法利益相比,每次的懲罰都像是“輕輕撣了撣土”。

  企業和執法人員心照不宣地“走過場”,規則形同虛設,甚至變成了尋租的工具。行業內部的潛規則,真的都是行業內部的嗎?不一定。如果沒有行業內外的聯盟,潛規則很難運行,成本也會很高。

  如果要真正引起警惕、讓老百姓真正相信,相關部門對食品安全的“個案”不僅需要發現,更需要在發現後用懲罰性賠償這個“拳頭”去懲處。監管部門不僅要對企業出重拳,還要對監管不力的人員“出拳”。

  ■ 現象

  監管介入總在媒體曝光之後

  記者梳理髮現,從近期曝光的“染色饅頭”“回爐麵包”“瘦肉精”豬肉、“牛肉膏”事件,到以前披露的“三聚氰胺”奶粉、“大頭娃娃”奶粉、“假葡萄酒”事件,其中暴露出的“馬後炮”監管,並不少見。

  2008年發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從當年3月起三鹿集團、有關部門就陸續接到消費者反映,在前期長達四五個月時間內,各級檢測機構先後多次對三鹿奶粉進行檢驗,“均未發現問題”。直到9月被媒體曝光後,地方政府和企業才開始“徹查”。

  2010年底的河北“昌黎葡萄酒造假事件”中,當地的假葡萄酒業存在多年,形成了“造假一條龍”,甚至帶火了當地的酒精、食品添加劑及製作假冒名牌葡萄酒標簽廠家,而當地的監管部門竟“渾然不覺”。直到被曝光,才開始“迅即”介入……

  在疑雲未散的“瘦肉精”事件中,有關部門排查後對外界稱,確認的“瘦肉精”陽性生豬主要集中在河南濟源周邊四縣市。而“巧合”的是,媒體所曝光的,也是這四縣市。“搞調查的媒體掌握得這麼準?沒被曝光的就全都讓人放心嗎?”採訪中,一些百姓仍心存疑慮。

  ■ 調查

  部分監管人員“每天就想著如何創收”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現行體制下,一些地方監管部門的辦公經費和人員工資,要依靠上級返還的收費罰款來“解決”,這多少造成了一些部門和工作人員的“執法為利”。

  山東某縣質監局一位食品審查員曾多次向記者反映基層監管問題:“現在的財政供養機制不是很順,收費罰款省局、市局都扣一部分,剩下大約80%是‘自己’的,所有人的工資福利就從收費、罰款中出。如果説之前曝出的上海出租車運營是‘釣魚執法’,我們現在就變成了‘養魚執法’,每天的工作目標就是想著如何完成‘創收’任務。”

  據了解,這樣的現象並非個例,浙江一名基層監管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有的年份幾個月可以不幹活,因為“前期努力”,已經提前完成了全年的“創收”任務。

  記者在“質量技術監督人士的網絡家園”——“中國質量熱訊”網上看到,有些帖子説“我們的工資來源於企業的違法所得”,“只要給了錢,立馬變成甜瓜臉。能否吃上飯比有沒有面子重要些”。

  此外,來自一些地方政府的壓力,也削弱了監管力度。

  ■ 觀點

  “監管部門失職不能免責”

  一些專家指出,從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來看,雖然部分人員確實存在失職、瀆職行為,但法律法規對於如何判定監管部門是否履職到位,缺乏明確界定。每次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後,監管部門“理直氣壯”地把矛頭指向肇事者,但監管部門和監管人員的失職卻易被忽視。“這種現象一定要杜絕,監管部門也不能免責。”山東大學社會問題研究專家馬廣海説。

  “在信息化高度發達和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高度關注的今天,食品安全監管一旦不及時,極易導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所以強化監管是重要的突破口。”輿情問題專家、天津社科院研究員陳月生等專家認為,應從問責“查處比曝光慢半拍”現象入手,鐵腕查處失職瀆職、以權謀私、執法腐敗、部門牟利等行為。

  “我們常説食品安全問題是‘九龍治水’,為什麼?這在經濟學上存在著‘搭便車’的尷尬。”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黃锫説,食品的監管部門眾多,每個監管環節都會認為,我這裡沒管住,自然會有別人來管;反過來,如果我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管,食品安全不出問題反讓其他部門“搭便車”,破除這種職權交叉的體制勢在必行。

  專家建議,按照查獲情況重獎舉報者,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力量,讓不良分子無藏身之地,從而凈化食品市場。

新聞1+1全文:

  聯華超市為問題饅頭公開道歉,上海塵埃未定,溫州再起波瀾,染色饅頭被查,部分流向學校。

  北京、天津、萬州、昆明、長沙、蘇州各地上演饅頭體檢。一個染色饅頭,一次全面追繳行動;一個染色饅頭,一次食品信任危機。

  消費者:帶顏色的饅頭是絕對不能買了。

  消費者:心裏有一點障礙。

  解説:地溝油、毒奶粉、染色饅頭、牛肉膏,行業秘密利欲熏心,終要償還。《新聞1+1》今日關注,追及行業"潛規則"。

  2011年4月18日 北京

  記者:買饅頭的時候會不會有些擔心?

  消費者:肯定,都不敢買了。

  消費者:帶顏色的饅頭是絕對不能買了。

  消費者:反正心裏有一點障礙。

  消費者:都自己做的。

  消費者:擔心那怎麼辦,該吃不也得吃嘛。

  主持人(李小萌):新的一週,歡迎來到《新聞1+1》。

  從單純的新聞的角度,上海染色饅頭已經屬於上周的新聞了,但是你可能發現,這一個染色饅頭依然是在發酵當中,今天在溫州也發現了染色饅頭,而且是銷往了學校,所以我們不惜篇幅第三次追蹤染色饅頭。

  解説:一場始於上周的上海染色饅頭事件直到今天依然持續,在上海,相關部門事發後從全市面點加工廠大檢查,到相關負責人向市民道歉,再到反復表示要加強監管,建立長效機制,上海正在全面應對。

  謝敏強(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局副局長):過期食品的管理有相當嚴格的規定,昨天我們相關部門、工商部門、質檢部門聯合對這個問題形成了一個制度,他們提出了一項措施,今後對這些即將過期的食品也要加強這方面的監管。

  消費者:唯一能信賴的只是超市、賣場,你看小賣部的就不用説了,質量肯定沒有保障,在這裡都沒有質量保障的饅頭,我們以後真不知道到哪兒買了。

  解説:一方面相關負責人表決心、説問題,另一方面,就在昨天,涉及染色饅頭銷售的上海聯華超市也首次向公眾道歉,並表示將投資一千五百萬元,建設一個食品安全檢測中心,用來加大超市對供應商原材料和生産環節的檢測力度。此外,聯華超市表示還要提高食品供應商的準入門檻,要對三類企業堅決清場,註冊資本低,業務經驗少,信用級別低,而除了上海,問題饅頭猶如一場蝴蝶效應,波及到全國多個城市。

  4月15日,溫州市工商局在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中,查處了一家無證經營的饅頭作坊,黃色玉米饅頭,只要用手輕輕一捏,雙手就立馬被染黃。而這個作坊與上海曝光的盛祿食品有限公司的饅頭加工廠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現場工商部門同樣搜查出多瓶檸檬黃,甜玉米香精及糖精鈉,生産場所也同樣的臟亂差,墻壁發黴,工人吃住加工同處一室,而這個非法作坊卻是相當高效多産,僅3月22日至4月12日的22天時間內,這家作坊共賣出了近20萬個饅頭,而其中有一萬多個饅頭還賣給了作坊附近的一所高校。這繼上海饅頭出現之後的溫州饅頭,無疑再一次增添了人們的擔憂,影響不限于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