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新中國航空工業的六十年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6日 17: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八一飛行表演隊殲-10戰機。新華社記者 楊光 攝

  鐫刻在藍天上的誓詞

  寫在新中國航空工業建立60週年之際

  新華網北京4月16日電(記者錢春弦)4月17日,這個日子充滿輝煌。60年前,1951年的這一天,當時的政務院下發《關於航空工業建立的決定》,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隨之成立,新中國航空工業正式建立。

  從飛機修理廠開始,一代又一代中國航空人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航空工業勇於創新,在寓軍於民、軍民結合的道路上振翅飛向全世界。

  開拓創新:從修理廠到世界前沿

  2010年第8屆珠海航展上,中航工業展出的“太行”渦扇發動機,向外界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中國已具備自主研發第三代航空發動機的能力,並實現軍用航空發動機從中等推力向大推力跨越。

  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了人類工程技術的最高智慧。

  中國今天能與發達國家一同躋身世界上能研製航空發動機的5個國家之列,背後是幾代航空人的創新拼搏。以航空發動機“中國心”為代表,60年奮鬥,中國航空工業逐漸形成以飛機、直升機為龍頭,航空發動機、機載系統和航空武器配套齊全,技術基礎較完備,軍民結合、相對完整、具有較強實力的高科技工業體系,自主研製軍用航空器形成了“探索一代、研製一代、生産一代”的裝備發展格局。

  國人不會忘記,國慶60週年閱兵式上,當空警2000、空警200、殲10、殲11、轟6H、轟油6、殲轟7A、殲8D、殲8F、殲7GB、直8K/直8KA、直9偵察型/直9武裝型和教8等15個機型151架飛機12個空中梯隊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時,舉國沸騰,全球震驚。

  曾記否,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新中國第一個空中梯隊,由9架美制P-51戰鬥機、2架英制蚊式戰鬥機、3架美制C-46運輸機、1架美制L-5型通訊聯絡機、2架美制PT-19初級教練機組成的。17架飛機全是繳獲裝備。

  60年奮發圖強,中國航空工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形成專業門類齊全,科研、試驗、生産配套的高科技工業體系;發展了多類型、多用途飛機、發動機、導彈,累計生産幾十種飛機和直升機共16000多架、發動機近6萬台、導彈2萬多枚,出口和援贈飛機2400多架,研製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航空裝備。中國躋身能夠研製先進殲擊機、殲擊轟炸機、直升機、教練機、特種飛機等多種航空裝備的少數幾個國家之列。

  以殲10研製成功為標誌,中國航空工業形成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第三代戰鬥機設計技術,突破了以先進氣動佈局、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高度綜合化航電系統、先進航空材料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為代表的一系列關鍵技術。“毫不誇張地説,殲10是中國邁向航空強國的關鍵一步,是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劃時代的里程碑。”中航工業集團總經理林左鳴説。

  軍民融合:巨大的“滾雪球”效應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中航工業與中國東方航空集團聯手打造了世博會史上第一個航空館中國航空館,首次將航空、飛行與城市主題展現于公眾面前,成為中航工業軍民融合戰略最佳表現。

  “如果搞航空工業,作為一個大國來説要發展航空武器裝備,但是你不搞軍民融合,只是搞軍機不搞民機,你這個航空工業是一個跛足的航空工業。”在航空領域裏摸爬滾打多年的林左鳴認為,撇開民用領域,航空工業必然會因為缺乏穩定支撐而喪失發展潛力。

  在這一理念推動下,中航工業對傳統軍工企業相對單一模式進行大刀闊斧改革,不僅研製生産各類殲擊機、強擊機、運輸機、殲擊轟炸機、直升機等軍用航空設備,還要在中短途運輸機、民用直升機等民用航空領域、非航空民品領域、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實現突破。

  新舟60、運8、運12、直11、直9等民用航空産品,已在許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並批量走出國門。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支線飛機ARJ21研製取得重大進展,首架飛機2007年成功下線,2008年11月28日成功首飛。2009年7月16日,首架ARJ21-700從上海轉場西安閻良,全面進入試飛取證階段。同年8月底,ARJ21累計確定和意向訂單208架,新舟60獲得國內外訂單和意向訂單162架,迎來批量出口多個國家和地區新局面。新舟600于2008年10月首飛。2011年3月27日,首架新舟600在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正式投入使用。

  軍民融合,是技術轉化和市場意識的融合。軍用技術“嫁接”至民用領域,民品得到跨越式發展;民品利潤和民品市場,使軍品前沿技術研究融入市場意識,産生“滾雪球”效應,這成為世界航空巨頭成功發展的模式。

  與巨頭共舞:世界航空業傾聽中國腳步聲

  2009年7月8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成為我國首家躋身世界500強的軍工企業,在航空航天與防務板塊位居全球第11位,中國航空工業終於站在了與歐洲宇航、波音公司等世界級航空軍工企業同臺競技新起點上。

  同臺競技,要有同臺競技的實力,要有同臺競爭的胸襟。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航工業與國外知名航空企業建立轉包生産、加工貿易等合作關係,航空零部件轉包生産在最近6年翻了兩番,中國産飛機、發動機零部件成功裝配世界主要客貨機型。中國逐步形成了成飛飛機艙門、西飛機翼、一航沈飛尾段、哈飛複合材料、西航發動機部件等優勢加工基地。

  以大客機項目為牽引,中航工業在航電、機電系統23個領域,以對等合資合作方式,分別與通用電氣、霍尼韋爾等12家國際知名航空企業達成14個合資、9個項目合作意向或協議,實現從“打工仔”到對等合作跨越。

  在大客機項目之外,中航工業積極與普惠公司開展C系列GTF發動機風險合作。與漢勝公司在APU風險合作波音787民用飛機蒸發循環系統合資公司等項目。與空客、波音、GE、UTC等世界知名航空企業舉行多次高層會議,探討前瞻性合作,以新能源為主要特色非航空産品國際合作活躍。

  在中航工業成立之後短短一年間,中航工業在海外合作方面頻頻落子,最令人矚目的是2009年11月15日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簽署組建航空電子合資公司框架協議。而2009年12月3日,西安飛機國際航空製造有限公司對奧地利複合材料製造商FACC公司成功並購,成為亞洲企業對歐美領先航空製造業首例並購案例。並購後的FACC不僅獲得波音、空客等用戶新訂單,2010年8月6日,FACC中國公司還在鎮江承接大型客機C919內飾系統研製生産任務。

  2010年3月1日,中航工業通飛宣佈與美國西銳飛機工業公司股東簽訂協議,以公司合併形式收購美國西銳公司100%股權。這是中國航空工業首次並購歐美發達國家飛機整機製造企業,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融入世界航空産業鏈的重要舉措。

  “我們過去的對外合作主要是轉包生産,逐步向風險合作夥伴方向轉變。”在林左鳴看來,航空産業沒有區域市場,只有全球市場。要躋身世界強者之林,就必須面向全球統一市場,闖出一片新天地。“下一步要向自主研發或合作開發有國際競爭力的航空和非航空産品進行轉變,真正做到走出航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