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新中國航空工業建立60週年:挺起大國崛起脊梁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8日 11: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4月17日,我們將迎來新中國航空工業建立60週年。六十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各行各業的大力支持下,新中國航空工業走過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奮進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新世紀新階段,新中國快速崛起於世界的東方,作為國家的戰略性産業,航空工業必須肩負航空報國的使命,有力支撐大國崛起、民族復興。

  一、經過六十年的艱苦創業,航空工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951年4月17日,國家頒布了《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航空工業管理委員會成立,新中國的航空工業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誕生。

  六十年來,航空工業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成果,為國家工業化進程做出了貢獻。上世紀50年代,國家百業待舉、經濟困難,航空工業矢志報國、艱苦創業,在國家的重點扶持下,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和13個重點骨幹企業,實現了由修理到製造的跨越:1954年我國生産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試製成功;1959年,我國第一架超音速噴氣飛機殲6試製成功,使我國跨入了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批量生産噴氣式戰鬥機的國家行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航空工業進入了獨立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克服“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革”等嚴重干擾和衝擊中繼續發展,設立了航空研究院和22個航空專業設計所、研究所,開展大規模的“三線”建設,完善了航空工業佈局,提高了航空科研能力;1965年,我國自行設計的強5強擊機設計定型;1966年,2倍音速的殲擊機試製成功;1968年,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的高空高速殲擊機首飛成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航空工業抓住機遇,大力開展集成創新、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取得了近百項重大科研成果,掌握了第三代戰鬥機和發動機、渦扇支線客機、先進直升機研發技術,使我國躋身於能夠系列化、信息化、體系化發展航空裝備的國家行列。以殲10飛機為代表,實現了我國軍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太行”發動機為代表,實現了我國軍用航空發動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從渦噴向渦扇、從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以預警機等特種飛機裝備為代表,實現了我國航空裝備由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民用航空科技進步也加快突破。航空科研基礎體系不斷完善。“十一五”期間,中航工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7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

  六十年來,航空工業研製生産了一大批軍民用産品,為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以飛機、直升機為龍頭,航空發動機、機載系統和航空武器配套齊全,技術基礎較完備,軍民結合、相對完整、具有較強實力的高科技工業體系,研製的航空武器裝備批量生産列裝,使我國躋身於能夠多型譜研製生産航空武器裝備的少數幾個國家之列。殲7系列、K8系列、國際合作研製的“梟龍”飛機及生産線批量出口,在國際軍貿市場上佔據了一席之地。民機MA系列、運8系列、運12系列、直11系列和直9系列等廣泛應用,並批量出口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MA系列飛機累計獲得近200架訂單,批量交付54架,出口14個國家,上百條航線運營,初步形成了品牌效應。中航工業作為主供應商,承擔了ARJ21—700約90%的研製生産任務,並全面參與C919國産大型客機研發。正在運營的波音、空客幹線飛機一半以上有我們配套的零部件。發展了鋰電池、TFT液晶面板等重點非航空民品産業。支撐主業發展的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

  六十年來,航空工業培養鍛鍊了一支優秀隊伍,為國家科技進步做出了貢獻。堅持黨管人才和黨管幹部原則,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培養人、塑造人、提升人,大力加強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隊伍建設,高度重視創新團隊和科技領軍人才培養,通過高水平、高強度的科研生産,培養了一支素質精良、德才兼備、勇於奉獻、善於攻關的優秀隊伍。創新科技人才培養機制,使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幹和創新團隊脫穎而出。通過國際科研、研發項目合作和送國外學習培訓等形式,大力培養和凝聚具有全球視野與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目前,集團公司擁有院士15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41人,中華技能大獎6人、全國技術能手110多人,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近3000人。品德高尚、報國有成的全國優秀共産黨員、航空發動機專家吳大觀同志,感動了全黨和全國人民,激勵著航空人前赴後繼,為建設航空工業強國而拼搏奉獻。

  二、國家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賦予航空工業神聖而光榮的使命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快推進,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航空工業肩負著神聖而光榮的歷史使命。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呼喚強大的航空工業。從歷史的縱深看,世界性大國強國之所以崛起,掌握先進生産力是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目前,人類已經進入了空天時代,大國強國圍繞空天領域的爭奪日益激烈,國家安全來自空天,國家利益來自空天,空天勝則全勝,空天敗則完敗。航空工業作為高科技戰略性産業,作為航空武器裝備研製生産的特殊行業,成為了大國博弈的高端平臺。當前,中華民族正加快偉大復興,但是來自外部的各種阻撓、遏制、壓力也紛至沓來。作為我國航空工業的骨幹企業,中航工業必須肩負使命,加快改革發展,加快做強做優做大,躋身世界航空工業強者之林,加快發展成為跨國公司、全球公司,在全球範圍組織産業、發展經濟、創新科技、傳播文化,更加有力地服務於大國戰略。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呼喚強大的航空工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黨中央、國務院加快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舉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最重要的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提升産業層次,優化産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率和效益。航空工業被譽為現代工業之花,具有附加值高、産業鏈長、輻射面寬、乘數效應大、帶動性強等特點,對國民經濟其它産業具有很強的輻射帶動作用。黨中央、國務院對航空工業寄予厚望,高度重視航空産業發展。中航工業將認真落實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快推進軍民融合式全産業鏈、全價值鏈發展,協調發展軍品和民品、航空與非航空、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加快把航空産業發展成為國家的支柱産業,在轉方式、調結構中勇挑重擔。

  建設創新型國家呼喚強大的航空工業。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決定性力量。近代世界工業化的歷史,就是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科學技術及高科技産業的堅強支撐。航空工業作為各種高新技術集大成者,涉及廣泛的專業學科和專業領域,航空高科技的發展無一不來自於相關領域科技進步的支撐,航空高科技發展的每一項重大突破,也無不帶動相關領域的科技進步。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搶佔航空科技的制高點。歷史已經反復證明,航空核心技術用金錢買不來、用市場換不來,只有走自主創新之路。中航工業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部署,不斷增強航空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貢獻。

  三、加快做強做優做大,切實肩負起航空報國的神聖使命

  面對新時期新使命,中航工業將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加快改革發展,做強做優做大,切實肩負起“航空報國”的使命,努力用十年時間,實現建設航空工業強國的目標,更好地支撐國家和平發展。

  (一)大力加強自主創新,搶佔航空科技制高點。一是大力加強科技攻關。針對國家大飛機專項、ARJ21等重大項目研製,組織精兵強將,凝聚全國資源,開展集智攻關,突破技術瓶頸,確保項目成功。二是大力加強預先研究。認真梳理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技術、前沿技術和基礎技術,積極開展與未來裝備發展密切相關的基礎研究和先期技術研究,實施技術成熟度管理,增加技術儲備。三是大力加強探索研究,積極推進航空科技原始創新,搶佔航空科技發展前沿陣地。四是建設好支撐創新的基礎條件。加強重大關鍵試驗設施、系統綜合試驗平臺建設,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支持型號研製和航空技術發展。五是創新科技投入機制,通過爭取國家支持、企業自行投入、吸引國內外投資、資本市場融資等形式,形成支撐航空科技進步的多元投入機制。

  (二)全力發展航空發動機技術,摘取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了人類工程技術水平的最高峰,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英、法四國能夠全型譜自主研發先進航空發動機,航空動力技術成為了大國強國對其盟友也要嚴密封鎖的核心技術領域。中航工業下決心在“十二五”期間,革故鼎新,改變傳統思維,加大自主投入,爭取各方支持,積極開展原始創新和科技攻關,推進航空發動機型譜化、系列化發展,先於飛機形成貨架産品,並以此培養和鍛鍊出一代航空發動機研發人才,讓航空發動機為航空工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三)堅持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一是跨代發展航空武器裝備,形成技術先進、系統完備的航空武器裝備譜係。二是跨越發展民機産業。推進MA系列支線飛機、AC系列直升機、高端公務機、通用飛機等的系列化發展,努力培養知名品牌;成為C919、ARJ21主要供應商和世界著名民機企業一級供應商;全價值鏈發展通用航空産業;轉包生産向一級供應商和風險承包商轉變。三是放量發展非航空民品産業。突出抓好集成度高、産業鏈長、附加值大、帶動效應廣的重點項目,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形成産業集群和規模效應。四是大力發展支撐主業發展和提升企業價值的現代服務業,包括航空運輸業、金融産業、地産業等業務,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加快培育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服務企業和品牌。

  (四)加快推進改革調整,建立市場化的體制機制。深入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推進航空工業改革調整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權責分明、流程暢通、運作高效的母子公司管理體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以用人、分配和風險決策機制為重點,加快建立市場接軌的體制機制,儘快解決長期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加快推進專業化整合,建立由內部科研單位和外部戰略合作夥伴的研究機構組成的、涵蓋航空各專業領域和基礎技術領域的科技創新體系,打造高效的設計、製造和服務一體化組織。推進航空應用型科研院所企業化轉制,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讓先進生産力更好地走進市場。

  (五)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打造支撐跨越發展的卓越隊伍。一是通過型號鍛鍊、項目合作、技術交流等渠道,加大人才培訓特別是跨國學習培訓力度,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面向全球大量吸引、大膽使用市場化、國際化的人才。二是堅持以人為本,落實“四個尊重”,激發科技人才的工作熱情與創造激情;制定特殊的激勵政策,對從事基礎科技工作和預先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員給予有效激勵。三是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培養並大膽啟用年輕有為的科技領軍人才,持續推進“長、家、匠”分離和“長、家”分設,拓寬人才成長渠道。四是弘揚技術民主,允許試錯,寬容失敗,形成寬鬆自由的創新氛圍,營造科技人員放飛思想、自由創造的良好環境。

  中航工業將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實施“兩融、三新、五化、萬億”的發展戰略,創新航空高科技,發展戰略性産業,建設航空工業強國,為民族復興、大國崛起做出無愧於時代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