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收入分配改革推動民富國強 讓收入分配更公平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8日 07: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眾石

  個稅起徵點有可能上調到每月3000元,成為全國兩會期間人們圍繞收入分配改革議題討論的熱點。有專家稱,此次上調後,我國超過兩成民眾有望實現"零稅負"。

  在每月800元的個人收入免徵稅額持續20年之後,我國在2005年和2007年分別上調了該標準。假如,個人收入免徵稅額從每月2000元上調到3000元。這一舉措將使整個中低工薪階層受益,是政府今年給老百姓辦的大實事。

  2010年,我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過,與此同時,"民富"的進程似乎與"國富"的腳步並不同步。

  數據顯示,1996年至2007年,我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從69.3%下降到57.5%。世界銀行發佈的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基尼系數已達0.48,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首次獨立成章寫入"十二五"規劃綱要,新一輪收入分配改革大幕正在開啟。

  這一改革,不僅是"讓人民幸福"的國家民生政策的主軸,同時也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新的共識正在逐漸形成。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經濟要靠內需拉動,而國內消費市場這塊"蛋糕"要做大,必須依靠大多數人具有購買力,而不能只是讓少數人富裕。

  讓收入分配更公平

  提高個稅起徵點,只是收入分配改革的一個局部。在稅收調節機制方面,工薪所得個稅收入佔個稅總收入的比重目前達50%左右,在調節貧富差距方面,作用發揮不夠。

  相對來説,在我國居民財産性收入比重日漸提高的情況下,我國的財産稅體系只有車船稅一項。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北部灣銀行黨委書記湯世保表示,個稅改革有利於強化收入再分配,但需要有差異化的設計,應加強對富人的稅收徵管,建議恢復開徵遺産稅,加快推進房産稅試點,逐步構建財産稅體系,真正做到"限高、穩中、補低",使收入分配結構由"金字塔型"向"橄欖型"轉變,這需要國家的總體設計和逐步推進。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0年中國農村居民全年人均純收入5919元,實際增長10.9%;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實際增長 7.8%。這是1998年以來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首次超過城鎮居民。

  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認為,我國政府調控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目前已經收到一定效果,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較快。除農民增收外,不少地區還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養老金標準,拉升了城鎮中低收入群體收入的增幅。

  他在實際調查中也發現,最近幾年農業稅的取消,糧食直補和農田保護費用的發放,新農合和九年義務教育免費,都使得農民的經濟和生活狀況得到改善。

  不過,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大盤子中的份額,卻還有待增加。政府和企業拿的越多,勞動者拿的就只能越少。2002年之前,中國勞動者報酬佔GDP的比重基本在50%以上,2003年下降到49.6%,2007年進一步下降到39.7%。

  同時,在勞動者所得這一塊中的分配也不均衡,有相當部分是壟斷部門職工拿走的。有調查數據顯示,佔全國職工總數8%的壟斷部門職工所有的工資、獎金、津貼加上福利,相當於全國工資總額的55%。

  "在初次分配領域,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微博專欄)指出,"完全依靠市場調節,無法保證勞動者報酬隨著勞動生産率的提高不斷增加。必須通過制度性安排,確保居民收入和勞動報酬佔比的提高。"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工商局副局長郭躍進則建議,應加快電力、電網、通訊、鐵路、供水、供氣等帶有壟斷性行業的改革步伐,最大限度地引入競爭機制;對需要國家出資經營的壟斷性行業,應提高"紅利"上繳比例,同時實行嚴格的收費成本核算、價格聽證和職工工資、福利水平以及職務消費公開等制度,接受全社會監督。

  "陽光工資"與"陽光財政"

  有分析稱,造成我國當前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制度不健全所導致的腐敗問題,尤其是"灰色收入"和非法收入的存在,使得社會財富底數不清。

  中國改革基金會研究員王小魯等人的研究表明,2008年中國不包括在經濟普查中的"灰色收入"高達5.4萬億元,主要來自制度不健全導致的腐敗、尋租行為、公共資金流失和壟斷性收入的不合理分配。

  孫立平認為,調節收入分配要防止在"劫貧濟富"和"劫富濟貧"兩個極端之間搖擺。而把握好這個尺度的首要問題,是要弄清社會成員的真實收入情況,"使隱性收入變成顯性收入,使灰色收入變成白色收入",這是調節利益關係最起碼的基礎。同時,要形成有效的財政與國資監督,制止財政收入的濫用和國有資産的流失。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公開有明顯進展,"陽光財政"的理念正逐漸成為各級政府的共識。不過就整體而言,我國目前財政公開程度仍然比較低,真正制度化的財政監督機制還有待形成。

  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建議,"十二五"期間把確立財産公開制度和透明有序的分配秩序,作為收入分配治理的重大任務。

  他舉例,應該在"灰色收入"産生的重點領域實行"陽光工資"。在完善工資標準的基礎上,清理、規範各類津貼、補貼,提高收入透明度。同時,應該創造條件推進財産公開和申報制度。

  均衡發展才能"民富國強"

  "擴內需"、"調結構"是中國經濟應對"後金融危機時代"的主要戰略。通過調節收入分配,擴大國內消費市場是這一戰略的關鍵。市場分析人士稱,收入分配改革就是要儘快撬動消費增長,讓國內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發展一個重要力量。

  一般來説,農村和城鎮低收入人群的消費意願高於高收入人群,他們的消費需求將使得中低端白酒、餐飲、紡織服裝、家電等行業有望從中受益。另外,政府在二次分配的調節過程中將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尤其是醫療、衛生、改革將進一步加大投入,這些行業獲益的同時,也會促進國內消費市場的繁榮。

  東方證券分析師王明旭認為,推動消費結構變化、帶動消費增長,長期來看將會給酒店旅遊、食品飲料、休閒娛樂、品牌服裝、醫藥、家電、人壽保險等行業帶來正面影響。

  不過,也有專家表示,調節國內收入分配,要放在國際競爭的大環境下觀察。目前,主要依靠勞動力廉價優勢的"中國製造"在國際分工産業鏈中處於低端,本身獲得的利潤就極其微薄。事實上,我國的大批加工類行業職工工資多年來漲幅有限,近年沿海地區甚至出現"民工荒",都源於"中國製造"的低利潤無法承擔起工人的高工資和社會保障。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認為,中國必須加快從"世界工廠"向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戰略性産業邁進,從而在國際市場獲取高端利潤,逐步由"中國創造"替代"中國製造"。只有在國際資源和利潤分配體系中,以"中國創造"獲得高利潤、高市場份額、高定價權之後,中國經濟才能支付比較高的勞動報酬,繳納比較高的稅收,進而發展第三産業,為城鄉人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他表示,這顯然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需要國家正確的産業導向與支持,需要中國社會足夠的耐心。而在這一升級戰略實現之前,必須堅持推進新農村建設,給大批的城市打工人員提供一個穩固的"大後方"。從這個意義上説,雖然我國的城鎮化速度落後於工業化速度,但仍不可拔苗助長、操之過急。

  "民富"可以促進"國強",而只有"國強"才能帶動"民富"。東方證券認為,中國在向"民富國強"時代挺進時,收入分配改革能促進公平、均衡發展,做大市場的"蛋糕",為我國全力推進産業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打下良好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