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營造依法辦事的社會氛圍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3日 06: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王金初,一位來自農村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3月12日上午,在湖北代表團審議兩高報告時,她在全團大會上的發言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她的發言是關於上訪問題的。作為湖北省英山縣溫泉鎮百丈河村黨支部書記,王金初説,她經常要處理上訪問題,給上訪戶做工作。上訪戶為什麼這麼多?她也常常思考這個問題,甚至還為此專門調研了20多位上訪戶,她説,信訪不信法,是問題的關鍵。

  王金初的發言獲得了代表普遍共鳴,湖北團的數位代表在大會發言中,也都表達了類似的觀感。幾位代表幾乎都提及,應嚴懲司法腐敗,理順行政與司法的關係,創新管理思維,重建司法公信力,以此改變“信訪不信法”的不健康社會生態。

“昨晚11點還有人來找我上訪”

  “昨天晚上11點鐘,還有人來找我上訪,説某某案子是冤案。”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在發言中,説到了這樣一個經歷。

  辜勝阻説,他這樣回應上訪者:你説是冤案,但是不是冤案我沒辦法跟你説清楚,況且,人大對兩院是整體監督,不是個案監督,所以他也無能為力。

  但他提醒在場的法院院長和檢察院檢察長:我們對社會上有説法的案子一定要慎重,我們一定要保障控辯雙方公平公正的地位,比如,如果他們提出要公開審理,只要符合條件的就應當公開審理,然後在審理過程中確保公平公正。辜勝阻告誡道,我們的案子一定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事實上,司法不公和司法腐敗,正是造成“信訪不信法”的最主要原因。在3月11日的兩高報告中,最高法院院長王勝俊就表示,少數法官司法不公、不廉,以案謀私,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嚴重損害司法公信力。最高檢檢察長曹建明也作了類似的表述。

  王金初説,應該加強對司法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減少錯判的案子和改判的案子,這樣才會以具有公信力的判決減少上訪現象。

  辜勝阻表示,在當前,如何擺正司法和行政之間的關係也非常重要。

  在現實生活中,司法遭遇行政權力干預的現象並不鮮見。辜勝阻認為,從拆遷等事件可以看出,我們法制最大的問題是公權和私權之間的博弈,往往是公權力對私權力的侵犯。如果是強行政,弱司法,行政影響司法,判決結果往往會導致民眾不服,因此,要維護司法公正,“擺正行政和司法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

“不要用非法制化手段解決社會矛盾”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市委書記陳天會説,現在基層出了問題,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民眾找政不找法,找上級不找地方,找主要領導不找其他幹部。

  他説,現在基層政府有很多工作圍著維穩轉,在解決問題上,採取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晚解決或者不解決的思路。如果事情鬧大了,就走花錢買穩定的路子,以非法制化的方式來解決社會矛盾,用行政方式來代替法律方式。

  “大量事實證明,若以非法制化手段來解決問題,也許暫時可以取得維護穩定的效果,但是由於地方政府在維穩過程中存在諸多爭議行為,這會助長一些民眾不鬧不解決的心理預期”,陳天會説,有時候看起來原有的矛盾暫時化解了,但更多矛盾又會接踵而來,這會使得當前的維穩工作陷入一種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困境。結果,有些地方投入維穩的財力、人力、物力越來越多,但是維穩的問題並沒有隨之減少,相反,“維穩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維穩的邊際效益有逐漸遞減的趨勢”。

  陳天會認為,這種狀況給了我們兩個重要啟示:一方面,維穩工作中不能單純為了息事寧人而不依法行政,也不能單純為了簡化程序、提高效率而不依法行政,更不能單純為了暫時迎合民眾情緒和輿論壓力而挑戰法律的權威,觸碰法制底線。另一方面,社會矛盾越是高發、易發和群發,就越要正視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法制建設成果,努力加強民眾對法制的尊重和敬畏,對於鬧事群眾的不法要求,不能以犧牲司法權威為代價,過多的示弱和遷就,而要努力營造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的社會氛圍。

  陳天會認為,這才是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實現社會長治久安的基本政策和必經之路。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利明認為,輿論不應倡導靠領導批示解決問題的思路。

  他説,我們應該通過各方面努力,使民眾産生一種預期,就是按照法定的程序,民眾的訴求才能夠達到效果,從而盡可能地引導民眾通過法定渠道表達自己的訴求,解決糾紛,“不能過多地讓老百姓産生這樣的預期:程序外能解決問題。”

  辜勝阻也表示,如果一個普通民眾打官司,結果判給了他10萬元,但他通過信訪渠道能得到20萬元,這個司法就沒尊嚴了,“穩定要用人民幣來解決,司法就不是最後的防線”。

“絕大多數法官出事在執行上”

  如何重建司法公信力?所有發言人都認為,打擊司法腐敗是第一要務。

  曹建明檢察長也在兩高報告中指出,2011年,檢察機關要以“零容忍”的態度嚴肅查處檢察人員違紀違法案件,以此維護司法公信力。王勝俊院長也表示要積極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努力促進司法公正廉潔,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

  但除此之外,湖北團的代表還提出了一些建議。王利明就建議應當加強普法工作。

  他説,很多判決書都很簡單,沒有把法理跟普通民眾講清楚、講透徹,普通民眾不明白,就會覺得判決可能有問題。他説,也有不少上訪戶找他,但他跟這些上訪戶講清楚其中的法理關係後,有些就因此息訪了。

  王利明認為,普法析理要求法官具有高素質,不僅要有實踐經驗,還要能夠對法律深入理解、掌握,並準確應用。

  王金初認為,普法工作要從基層做起,把道理説清楚,“要依法講法,不能無法無天”。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局長葉青則表示,他在武漢市洪山區人民法院了解到,該院有時候會邀請一些律師做些接待上訪工作,“法官接待上訪者可能不被相信,但律師處於中間位置,他們解答一些法律問題,上訪者可能就覺得比較好接受”。

  因此,他建議在法院成立律師顧問團,甚至設立律師值班室,把律師組織起來,每天有幾人來值班,他們可以從比較中立的角度來看案子,如果沒錯判,他們更能説服當事人,如果確實發生錯判,就可以及時提出來,起到一個很好的調節作用。

  王利明還提出,應進一步推進司法改革,尤其要推進審判和執行分離,他説,絕大多數(90%以上)法官出事都是出在執行上,這個問題不解決,也將嚴重影響法院形象,損害法院公信力。

  本報北京3月1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