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代表委員:學術造假是對文明的玷污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3日 05: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製圖:蔡華偉

  【閱讀提示】

  完善科技成果評價獎勵制度,加強科研誠信建設。

  ——摘自“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

  對話人:

  歐陽鐘燦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兆安代表(民建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

  張澤委員(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

  朱志遠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常務副院長)

  邵鴻委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

  施平委員(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陳群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

  “加強科研誠信建設”,被寫進“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並不偶然。

  今年2月,科技部公開撤消了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獎項目“渦旋壓縮機設計製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産品開發”,該項目主要負責人李連生也被西安交大解聘。這起新聞事件,讓兩會上科研、高教領域的代表、委員們痛定思痛——學術造假是對文明的玷污。面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使命和國家加大科技投入的機遇,我們如何杜絕學術造假,加強誠信建設?

  科研生態失衡導致造假

  是什麼導致了學術科研頻現造假現象?幾乎所有受訪代表委員都提到,個別學者行為不端是直接原因,現在的象牙塔不再寂寞,學術研究的急功近利和浮誇浮躁令人擔憂。

  學術評價體系單一、重量輕質則是深層次原因。“我1978年念碩士,1984年拿到清華大學第一個理學博士學位,但直到1985年才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論文。現在,連碩士生和博士生也要求發表論文才能畢業。”中科院院士歐陽鐘燦委員現身説法。

  “中國的教授發表了幾篇論文、有什麼成果,都和他的績效工資挂鉤。年輕的科研人員總希望儘快出成果、獲晉陞、拿項目,容易投機取巧。”民建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張兆安代表也有相同意見。

  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張澤委員認為,學術造假是學術生態失衡的結果。學術生態包含學科設置、資源投入體制和科技評價機制。多年來,學術管理的缺位、越位與錯位現象嚴重,學術指標化管理、量化管理過度。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科研人員把很多時間精力用來跑項目、應付評估,難以安心搞科研,也容易滋生學術腐敗。

  張澤的結論是:“改變學術造假,首先要拒絕追求‘學術GDP’。”

  誠信體系如何構建?

  “李連生利用他人成果拼湊、學術造假事件,因為有6位西安交大的老教授堅持不懈地舉報,才最終有了這個結果。”中科院上海分院常務副院長朱志遠代表表示。

  事實上,糾正一件學術不端行為,不僅關係造假者本人,還會牽連相關單位、地方科技管理部門,甚至會被看作是對評獎專家們學術聲譽和利益的挑戰。朱志遠説,對學術不端行為,其實高校、科研機構都很重視。一旦查實,內部處分都很嚴肅。“只是家醜不願外揚!而且學術不端行為存在一些灰色地帶,鑒別有一定難度,處理也要慎重。”

  “由於缺乏良好的學術糾錯機制,很多人抄襲剽竊,白紙黑字鐵證如山,卻仍我自巋然不動。”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邵鴻委員表示,形成嚴密而有效的學術糾錯機制,在我國的教育、科研經費投入迅速增長的大背景下,更顯得緊迫。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施平委員則強調,應以法律手段預防和懲治學術不端行為,保障學術誠信體系的構建。“論文抄襲污染了學術風氣,科研成果造假將造成更大危害,應該嚴懲。”

  在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陳群委員看來,構建學術科研誠信體系,也應考慮薪酬制度。目前高校教師的薪酬中,基本工資比重較低,收入與教學、科研的績效關聯過大,不利於教師,尤其年輕教師安心從事科研。

  新評價體系正浮出水面

  政府工作報告談及“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時,明確表示“推動建立企業主導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許多代表委員表示,這為建立一個符合科研規律的評價體系指明了方向。

  張澤表示,量化的評價體系不適應學術的內在屬性——原創性和非功利性,學術功利主義氾濫,可能導致學者為達到目的而採取不合理、不道德,甚至非法的手段,與資源分配部門個別人員共謀非法利益,助長腐敗。

  一些代表委員透露,這兩年,一些科研院所已在探索比“數論文”更客觀有效的科研管理辦法。而國家級評獎的新價值標準也在逐步確立:不僅看學術論文水平,還要看這項研究成果能否對社會相關領域産生影響,對未來技術發展是否有推動力。

  事實上,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評獎,已經將科研成果的實踐應用價值納入評價標準。對於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價辦法,也從以往的看文章,變成了上報幾項成果並做詳細彙報,這可以更多鼓勵“十年磨一劍”式的長期課題研究。

  代表委員們表示,近幾年,中國在科研領域已取得巨大進步和成果積累。相信未來五年,對科研學術成果的評價機制,將從論文數量導向真正轉向創新價值、社會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