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十一五成就:五年來 他們的幸福在路上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6日 05: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五年前,我國的十一五規劃剛剛出臺,整個社會在為其美好的前景而奮鬥。時光荏苒,五年倏然而逝。來自國民收入、住房、醫療、教育、社保等部門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完成了十一五規劃,成果卓越。

  本報記者劉傑

  五年前,王航從一家互聯網站辭職,和兩位朋友搭了草臺班子,準備創業自建網站。

  五年前,邢曉昕正準備結婚,但不打算依靠父母的支持買房。

  五年前,侯建華回安徽老家過年,父母生病了,他要承擔每一分錢的醫療費

  ……

  如今,王航、邢曉昕、侯建華和更多的人,對過去的十一五滿懷幸福,對即將到來的十二五充滿信心。

  因為過去五年,他們的幸福在路上。

  收入

  年年俱增遠離貧困

  2006年3月,王航從一家網站離開,他辭去了豐厚收入的工作和另外兩個朋友一起搭個草臺班子,在朝陽區東四環外租下一套兩居室,準備創業。

  王航説,他辭職創業不僅僅是因為收入,網站元老人物待遇頗豐,收入肯定遠遠超過國民收入的平均線。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493元。

  進入2006年,十一五規劃正式頒布。其中明確指出,要讓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5%。

  王航對收入不太在意,卻不代表對創業沒激情。他們創辦了“好大夫在線”網站,試圖通過互聯網技術,搭建一座銜接醫生和患者的平臺。

  幾年下來,網站從最初的三個人到幾十個人,再到今年的上百人;辦公地點由原來的兩居室到三居室,再到位於慈雲寺橋的住邦2000公寓。種種跡象都顯示,這個在十一五期間成長起來的公司頗有起色。

  對於個人收入,網站CEO王航笑而不語。但他透露説,一些員工的月薪早已在原來2000多元的基礎上成倍地增長。

  國企中,員工收入的增長也不僅僅維持在每年5%。今年年初,北京市二商集團的報告顯示,十一五期間,集團人均收入每年達到4萬餘元,比十五期間增長了124%。展望十二五,集團的預期目標是人均年收入7.5萬元。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説,十一五期間,國民收入縱向來看確實有所提高,基本達到了十一五規劃的目標,特別是在消滅貧困人口方面成效顯著,這意味著我國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是沒問題的。

  住房

  居者有屋保障有道

  對於邢曉昕而言,收入比5年前漲了一倍,“但仍然買不起現在的商品房。”

  2006年,邢曉昕在一家小公司做文職,月收入為2000元。男友和人合夥,做安裝教學設備的生意。

  他們正在熱戀,有結婚買房的打算。兩人都是北京人,家在石景山區。因為兩邊父母經濟也並不寬裕,邢曉昕決定不依靠家裏買房。然而在2007年,北京的房價一天天漲起來。邢曉昕説,在石景山好的小區看房子,均價已經達到萬元。父母對他們説,這樣的商品房“絕對買不得”。

  “經適房我們不符合條件,商品房又買不起。”領了結婚證的邢曉昕在失望之餘,得知北京市又推出了首批限價房。

  限價房是繼經濟適用房、廉租房之外的又一種保障性住房。當時的申請條件是年家庭收入低於8.8萬元,人均住房低於15平米,邢曉昕和丈夫全部符合。遞交了申請後,他們沒有太在意,就忙著舉辦婚禮。大概半年後,丈夫在網上訂好了特價機票,兩人準備去雲南度蜜月。

  就在度蜜月之前,邢曉昕被告知限價房申請得到批准,他們可以參加搖號。這無疑是個太大的驚喜,小夫妻終於有了自己獨立經營的小家庭。

  這套限價房位於蘋果園地鐵站附近,兩居室,面積88平方米,每平方米6300元。她和丈夫按揭貸款40萬元,現在每個月還貸款2000元。

  她慶倖自己買到了保障性住房。因為按照現在的房價,以她和丈夫翻了一番的收入,也仍然買不起商品房。

  邢曉昕並不是保障性住房的唯一受益者。統計數據表明,十一五期間,北京市用於實物配租的廉租住房建設規模約47萬-60萬平方米,約1萬套,通過租金補貼的形式,解決其他約6.7萬戶“雙困”家庭的住房問題;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規模約1500萬平方米,約21萬套。

  醫療

  深化改革看病不難

  除了房子,跟老百姓生活最貼近的,是看病。

  王航創建“好大夫在線”並非偶然。他所學專業就是醫學,也長期從事過醫藥行業,關注媒體關於醫療問題的報道。2006年初,他看到媒體報道了一則消息,盤點2005年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其中第一條就是看病難”。

  他在妻子懷孕時深有體會。為了每月一次的孕檢,他要早晨5點多起床,打車到醫院排隊掛號,可能挂的到,也可能挂不到。有時候挂上號了,才知道醫生當天不值班,“大概因為北京醫療資源優厚又集中,感覺全國的患者都到北京來求醫了。”

  邢曉昕對此也深有感觸。她的姥姥經常腰疼,需要到醫院輸液。每次犯病時,媽媽都要請假陪著姥姥,大清早去醫院排隊掛號,每次回家都感嘆“人太多,有啥別有病。”

  對此,王航總結説:“政府投入力度小,醫療資源不均衡,患者和醫院信息不對稱,這是造成看病難的幾個最關鍵因素。”

  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能力。改善醫療衛生機構條件,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大力發展社區衛生,加快構建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分工協作、雙向轉診的城市醫療服務體系。

  “社區醫院的建立,肯定會緩解看病難問題,而且是個長久的辦法,但見效可能比較緩慢。”王航説,他下定決心要把網站辦好,至少在一定範圍內快速改善醫患信息不對稱的現狀。

  王航介紹説,目前每天有80萬人瀏覽“好大夫在線”網站,其中1.5萬人上傳自己的病歷。

  令人振奮的是,近幾年政府對醫療的投入資金一直在增長。就全國範圍而言,衛生部官網顯示,通過十一五的努力,我國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3歲。伴隨著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居民醫療衛生服務利用狀況顯著改善。

  社保

  逐步擴大安居樂業

  醫療有了大幅度改善,對於從農村來京的侯建華説,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遠在安徽老家的母親,已經沒有任何經濟來源。

  2001年,侯建華畢業後考取了北京市公務員,在司法部門工作。2006年,他職位升到副科,但每月薪水加上各種福利不超過5000元。自身的生活已不算寬裕,侯建華還必須照顧老家的母親。

  他的老家在安徽省臨泉縣農村,家人都是農民,之前不享受任何社保。因為在北京享受五險一金,侯建華的工作和待遇讓眾多親戚朋友羨慕。

  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要使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2.23億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提高到80%以上。

  在當時的臨泉縣,新農合還是個新名詞。早在2003年下半年,安徽省開始在10個縣試點“新農合”,直到2007年,臨泉縣才參與進來。

  侯建華説,以前在老家,因為農民收入低,往往一個人生病能拖垮全家人。老家參與新農合後,每個農民每年只需自己掏20元,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別補助40元。而其看病報銷比例平均達到了47%。

  “看病就能報銷,不管你花了幾塊錢還是幾萬塊。”侯建華的母親參加了新農合後,深感給兒子減輕了負擔。

  2009年10月,新農保試點在全國27個省區320個首批試點縣和4個直轄市啟動,到今年2月,全國已有3400萬農村老人領到了每月55元的基礎養老金。像侯建華的母親這樣超過60歲的老人,不再僅僅依靠兒女的贍養。

  臨泉縣這樣的農村社保改善的同時,城市的社保也在逐步完善和擴大。

  2007年初,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啟動,醫保大門向2億非從業城鎮居民敞開。今年2月召開的全國社會保險局長會議指出,到2010年底,全國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達2.57億,各級社保經辦機構管理服務的參保總人數已超過12.5億人次。

  教育

  加大投入全民學習

  安居樂業的同時,邢曉昕開始思考未來。她中專畢業後就一直工作,但對繼續學習的興趣不減。

  在教育方面,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力完成“普及、發展、提高”三大任務,加快教育結構調整,促進教育全面協調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

  規劃中特別指出,要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體制,義務教育由政府負全責,高中階段教育以政府投入為主,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實行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互補充。規範教育收費,建立嚴格的教育收費公示制度。

  2007年結婚之後,邢曉昕和丈夫商量,準備辭職專心學習,考上她夢想中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她熱愛的英語專業。

  就這樣,28歲的邢曉昕再次成為大學生中的一員。她和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名同學一起,開啟了人生中的又一個學習篇章。

  “也就在2006年的時候吧,我們鄉里只有一所中心中學。”侯建華説,十里八村的孩子小學畢業,不論離家遠近,都要到這所中學讀書。近幾年侯建華回家的感受是,因為政府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資金,整個社會都比以前更加注重教育。鄉里的中學多出好幾個,有的是政府公辦,也有社會力量投資的民辦學校。“現在家長和孩子都有更多的選擇。”而且因為義務教育實現全部免費,基本再沒有孩子輟學的可能。

  去年11月,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總結説,十一五期間是我國教育事業成就顯著、極不平凡、十分關鍵的5年。早在2008年,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全部免費,惠及全國1.6億學生。而十一五期間高等教育為國家輸送了畢業生3429萬,超過了過去20年的總和,職業教育也取得突破性進展。

  “看得出來,中央這幾年對教育投入下了很大決心,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基本達到了全民普及並免費。”汪玉凱説,但是有些問題也較突出,比如進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高校收費過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