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政協委員熱議公共外交 嘆“李小龍”太少文化傳播不夠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5日 18: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3月5日16時30分,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記者會在新聞中心舉行,主題是“政協委員談公共外交”,全國政協委員趙啟正、陳昊蘇、韓方明、葛劍雄、黃友義、袁明、蔡建國出席並回答記者的提問。中新網記者 朱鵬英 攝

  中新網3月5日電 5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記者會在新聞中心舉行,主題是“政協委員談公共外交”,全國政協委員趙啟正、陳昊蘇、韓方明、葛劍雄、黃友義、袁明、蔡建國出席並回答記者的提問。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問題引起政協委員們的熱議。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袁明指出,歷史、地理是我們的根。在這個基礎上,智力到達一定的高度,整個全民族的精神有一種昇華,走出去會變得很水到渠成。走出去的方式,確實要做到國際化、現代化,有很多課題要努力。

  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黃友義補充説,在中國人的語言裏,我們講中國文化走出去,大家非常明了它的意義是什麼。但是如果翻成外文,説我們的中國國策是讓中國文化走出去,首先是我們沒有掌握國際上通行的話語體系,我更希望我們能夠説“促進中國文化産品的國際市場份額,讓更多的國外受眾看到中國的文化作品”,這樣恐怕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同濟大學亞太研究中心蔡建國教授稱,聯想到中國國家漢辦在世界上有600多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講堂,掀起了“漢語熱”。在這個過程中,現在申辦孔子學院的工作也是如火如荼在世界各地開展起來,我們也有很多老師走出國門、走出校門承擔著漢語推廣的工作,從而也為世界各國的民眾學習漢語提供了幫助,同樣也使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起到了渠道、溝通、橋梁的作用。我們第一步要把語言的溝通工作做起來,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向更廣泛、更深入的領域展開。

  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對此表示贊成,並補充説,在這個問題上公眾是有誤解的。他説,“這是不利於我們的公共外交的,我們講漢辦或者我們去介紹中國的文化,我們的目的應該不是説要外國人一定要接受我們的文化,更不是説用中國的文化取代外國的文化,你想如果外國人跑到中國來説給你傳播美國文化、歐洲文化,你會怎麼想? ”葛劍雄表示,我們要讓他了解,他了解以後,他願不願意學是他的事。不同的文化要互相的了解、互相欣賞,相互欣賞對方文化好的地方。現在這個世界已經到了一個文化自由傳播的時候,好的他就會接受。

  葛劍雄説,在這裡面相當一部分介紹中國,應該是通過文化産品的方式,比如電視片等等,他自願接受。另一種是觀念的文化,那就是高層次的,這個應該大家互相交流、相互學習,“不要以為我的孔子文化要取代你、儒家文化要取代你,這樣的思想是錯誤的,表面上看來是把它抬得很高,其實是不正確的。”

  葛劍雄舉了個小例子説明:“比如我跑到非洲窮鄉僻壤的地方,外國人見了小孩子之後就説‘布魯斯李、布魯斯李’,這是為什麼?因為他看過李小龍的電影,所以他對中國的印象就是李小龍。”

  “但是很遺憾,我們這樣的産品太少,所以人家的了解不是論你的四書五經,美國把花木蘭拍了一個動畫片,人家還不知道花木蘭是中國的故事。”葛劍雄説,大量人通過直觀的接受,這樣的接受方式更好,你願意出錢買,比免費送要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