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全國人大代表冮瑞:幹部有壓力百姓就有希望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5日 07: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科技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兩會訪談

  由“衛星看不見的城市”成為“國家環保模範城”,由一座資源型城市成功轉型為一座現代山水工業城,由鋼鐵一業獨大轉型為“鋼都”、“藥都”和“楓葉之都”……本溪幾年來的加速轉型,有著太多的不可想象,“兩會”期間,專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共本溪市委書記冮瑞一探究竟,他一言以蔽之:幹部有激情,城市就有夢想;幹部有壓力,百姓就有希望。

  上世紀50年代初,本溪曾經是中央政府的直轄市,在新中國工業體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全國著名的重工業城市,現在也是全國十八個“較大市”之一。但由於半個多世紀的大規模、高強度的資源開採,本溪的煤炭和有色金屬等産業已經逐步枯竭衰退,生態環境也在遭受嚴重的污染和破壞。自從成為“衛星看不見的城市”,本溪在遼寧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開始了堅持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十一五”期間,本溪市委、市政府自我加壓,提出把本溪建設成“鋼都”、“藥都”和“楓葉之都”的宏偉目標。

  冮瑞介紹説,經過幾年的努力和奮鬥,本溪這座城市的面貌得到了全面改觀。目前的本溪已是一座現代鋼鐵城市。由本鋼、北鋼重組的新本鋼産能已達兩千萬噸,擁有世界最寬熱軋和全國屈指的最大高爐,擁有亞洲最大的南芬露天鐵礦和儲量超百億噸的大臺溝鐵礦。目前正全力打造全國精品鋼鐵板材基地和規模超千億元的鋼鐵深加工産業園。本溪也是正在崛起的中國藥都。2008年本溪在瀋陽和本溪兩個城市的節點上規劃建設起了生物醫藥産業基地。到2010年,兩年的時間裏,已有193個項目入駐,55家投産運營,創造了“本溪速度”。藥是産業,打造中國藥都,我們的目標就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建設一個以生物醫藥産業為支撐的新城市。目前本溪生物醫藥科技産業基地已上升為國家級生物醫藥科技産業基地。

  對本溪“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冮瑞有一個“賬本”:2010年和2005年比,本溪全市生産總值增長了1.5倍,財政收入增長了2.4倍,固定資産投資增長了2.5倍,經濟總量基本實現再造了一個新本溪。由鋼鐵一業獨大,到生物醫藥、鋼鐵深加工和旅遊休閒三大主導産業競相發展,本溪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也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

  “概括起來,本溪‘十一五’期間做了四件關係本溪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大事,一是發展了生物醫藥産業;二是完成了本鋼、北鋼兩大鋼鐵企業合併重組;三是大規模興建了鐵路、高速公路;四是改造了老城區、建設了新城區。”冮瑞説。

  對這些成績的取得,冮瑞説,首先得益於遼寧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得益於全市人民團結一心,攻堅克難,開拓進取;更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對“十二五”本溪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景規劃,冮瑞説,本溪將堅決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繼續加大力度推進産業結構調整,促進城市轉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一是堅持把鋼鐵支柱産業做大做強。力爭到“十二五”末期,促進合併重組後的新本鋼成為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進入世界500強。同時建設産值超億元的鋼鐵深加工産業園區,力爭把本溪打造成鋼都。二是堅決把本溪打造成中國藥都。本溪歷史上就是一個具有中藥生産傳統的城市。“十二五”期間,我們要在中國大地上打造建設一個以生物醫藥産業為支撐的新的城市,中國藥都的建設永遠是我們建設和奮鬥的目標。三是把本溪建設成楓葉之都。努力把本溪建設成産業更有競爭力、社會更有創新力、文化更有影響力、環境更有承載力、百姓更有幸福感的宜居宜業宜遊的和諧生態文明城市。

  作為本溪發展的第一責任人,冮瑞説,推動一個城市發展,一是必須確立一個宏偉的目標,用宏偉目標激勵這個城市,並率領這個城市的民眾為之而奮鬥。二是必須搶抓機遇、堅持創新。不搶抓機遇、不創新就走不到時代的前列,就當不了排頭兵,就不可能令經濟社會發展産生質的飛躍。三是必須腳踏實地、狠抓落實。敢叫真、叫號、叫板,倡導現場工作法,問題在現場解決,成效在現場體現,經驗在現場總結,做到事必躬親、事不過夜、事無巨細。我們很多幹部感到有壓力,我們的確給自己制定了太高的目標要求,並把這些宏偉目標變成一副副擔子,壓在了每一個領導幹部的心上、肩上,擔子很沉很重,但非常光榮,我們這些領導幹部有幸成為這座城市發展的組織者、規劃者和執行者,我們就要肩負起城市發展的重任,在壓力中學會擔當,在擔當中不斷提高執行力。(本報北京3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