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代表委員們認為:大學生就業前程向好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5日 04: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當前,我國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這兩年大學生就業難雖然有所緩解,但今年又將有660萬應屆高校畢業生走出校園。代表委員們認為,促進大學生就業,要注重推進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緩解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與過去兩年相比就業難問題有所緩解

  在低迷兩年後,去年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形勢是近3年來最好的。截至去年12月底,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0.7%,較上一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

  “近幾年畢業生成功就業,首先得益於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武漢大學教授彭富春代表説,2009年1月國家出臺政策,要求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拓寬就業門路,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和中小企業就業,鼓勵自主創業,鼓勵骨幹企業和科研項目單位吸納和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有所緩解。

  高校為解決畢業生就業所做的努力也值得肯定。“十一五”期間,廣東高校廣泛開展“一企一崗、互濟共贏”、就業服務月、聯合招聘周等活動,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累計解決180萬高校畢業生就業。僅2010年,赴粵求職的高校畢業生就達60萬人,應屆高校畢業生年內總體就業率達到96.93%。

  東北財經大學黨委書記艾洪德代表介紹,大連市每年拿出大量資金預留一批崗位,提供給大學畢業生,學校這些年的就業率都在90%以上。

  對今年出臺的“應屆大學生不得報考公務員”的規定,彭富春認為,先到基層鍛鍊一兩年,更好地了解社會,增加社會閱歷,提升個人素質,對大學生來説是非常必要的,應當在這方面給予鼓勵和支持。

  【關鍵詞】矛盾

  專業設置與用工需求脫節;就業觀念與就業市場的實際情況脫節

  目前,我國就業市場有一種現象:一方面是以珠三角、長三角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地區出現用工緊張,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出現就業難。

  “用工緊張和大學生就業難二者之間是有聯絡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經濟轉型、産業升級過程中的深層次矛盾。”艾洪德認為,現在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産業轉移只是地域的轉換,東部地區的許多産業並未實現升級,因此東部和西部同時爭奪農民工,而適合大學生的相關崗位還沒有大量地創造出來。

  “現在有些大學的專業設置和用工需求之間脫節,不少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就業市場的實際情況脫節,這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艾洪德説。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歐真志代表説,現在大學生就業出現“四不去”現象:工資不夠高的不去,不入編制的不去,離家遠的不去,崗位名字不好聽的不去。

  艾洪德説:“我經常給學生講,一定要樹立‘先就業,再談發展’的觀念。你都不去工作,怎麼知道自己的能力究竟有多大?發展的方向究竟在哪?”

  不過,在就業市場的壓力下,現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念也漸漸發生了變化。“現在他們更加重視將自己的學業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很多學生選修主副專業,努力成為複合型人才,以適應社會多層次的需求。”彭富春説。

  【關鍵詞】互動

  注重推進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良性互動

  “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還要從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的大背景下來考慮。因為産業結構不合理,製造業佔的比重過大,第三産業即服務業佔的比重小,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空間。”艾洪德説。

  “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社會保障體制和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將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廣闊空間。和其他就業群體相比,大學生整體素質較高,理解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較強,在新興産業就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適應經濟發展轉型的新形勢,也急需大學生提升競爭力。“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知識技能不足。”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孫正聿委員説,“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培養了一批批知識存儲型大學生。這些大學生接受了專業知識,但沒培養出研究能力,也缺少技能,缺乏核心競爭力。”

  促就業要格外注重推進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良性互動。“要想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大學設置的專業要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傳授知識固然重要,但更要在此基礎上強化人格教育,重視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同時開展社會實踐,加強動手能力訓練,造就一批品學兼優、技術過硬、適應時代要求的人才。”彭富春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