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上海市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0日 21: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二、2011年主要任務

  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創新的突破年。當前,世界經濟正在逐漸復蘇,但影響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多。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但也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上海正處於加快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既要增強機遇意識,善於把握機遇,又要增強憂患意識,勇於開拓進取,努力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做好2011年政府工作,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歷次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九屆市委十三次、十四次全會的部署,堅持科學發展、推進“四個率先”,把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貫穿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各環節,著力推進改革創新,著力加快結構調整,著力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著力加強和改進城市管理,著力強化城市運行安全和生産安全保障,著力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實現“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綜合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産總值增長8%左右,地方財政收入與經濟保持同步增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國家價格調控目標保持銜接,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産總值的比例達到3%左右,單位生産總值綜合能耗、單位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率完成國家下達目標,環保投入相當於全市生産總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城市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保持同步增長。

  2011年要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積極推進“四個中心”建設,加快産業結構優化調整

  促進經濟轉型,必須加快服務業發展、加快製造業升級、加快淘汰落後産能。依託“四個中心”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配合國家金融管理部門,推進金融中心市場化、國際化建設,進一步發揮金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促進作用。繼續擴大金融市場規模,大力吸引境外成熟優秀企業發債上市,加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建設,研究籌建保險交易所。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擴大為契機,拓展人民幣跨境業務,支持推動跨境交易所交易基金、項目收益債券、石油期貨、鉛期貨等新産品上市。推動金融稅收、信用、監管等法律法規體系建設,集聚總部型金融機構、功能性金融機構、股權投資機構等金融資源,加快陸家嘴—外灘金融集聚區建設。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啟運港退稅、報檢報關“一單兩報”等創新試點,加快發展航運經紀、船舶交易、航運金融、航運保險、航運仲裁、現代物流等航運服務業。推動“三港三區”、北外灘等航運服務集聚區建設,爭取綜合試驗區先行先試政策有進一步突破。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提高市場開放程度和貿易便利化水平,推進內外貿結合、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結合、實體貿易與網上貿易結合的市場體系建設。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落實營業稅差額徵收政策,認真抓好國家層面支持服務經濟發展的稅制改革試點,力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做大做強會計、審計、法律、諮詢、認證、檢測、評估等專業服務業、仲介服務業以及高技術服務業。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積極發展旅遊會展業,打造世界著名旅遊城市。

  繼續推進高新技術産業化,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積極對接國家戰略規劃,有舍有取,編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指導目錄,研究制定産業技術路線圖,抓緊實施一批專項工程,啟動建設商用飛機發動機裝試基地、民機航電産業基地等一批項目,加快推進12英寸集成電路芯片等一批項目建設,密切跟蹤上海數據港雲計算服務平臺等一批新興産業領域項目,加快培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啟動運作新材料等創業投資基金。完善電動汽車、光伏建築一體化等擴大應用的支持措施。

  加快製造業改造升級。促進電子信息製造業轉型升級,推動自主品牌汽車發展,大力發展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作業船等船舶産業,支持鋼鐵、石化産業等優化調整。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推進重點産業項目落地。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危險、低效益的落後産能。

  進一步優化佈局結構。著眼于提高城市環境質量、提升綜合服務功能,抓緊做好世博園區後續利用規劃開發,統一規劃、統籌協調,積極推進世博園周邊區域規劃開發和建設,有序推進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加快虹橋商務區開發建設,推動大型會展項目儘快落地。大力推進迪士尼項目啟動建設,加強周邊區域整體聯動規劃。繼續推動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生産性服務業功能區優化發展。著眼于提升製造業能級、增強郊區經濟實力,加強産業集群建設和産業鏈完善,加快推動臨港裝備、民用航空、上海化工區、國際汽車城、長興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等産業基地建設。

  (二)促進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優先發展,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加強統籌協調,創新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深化財政科技投入管理制度改革,統籌政府資金,改革投入機制與評估辦法,提高各類資金使用效率。探索開展國有創業投資機構運作模式和評價體系改革。以張江高新區管理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推動創新政策、資源等全覆蓋,帶動提升全市各類高科技園區和開發區能級,爭創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加快推進楊浦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和紫竹科學園區建設。充分調動區縣科技創新與産業化的積極性,完善市區創新聯動機制,啟動實施區縣“創新熱點”計劃。

  注重建設服務平臺和營造創新環境。全面落實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任務,進一步強化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加快培育一批創新創業型企業,新建一批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啟動建設科技金融信息平臺,大力發展風險投資、股權投資以及知識産權質押融資,支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做好張江高新區企業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工作,鼓勵商業銀行發展科技專營服務機構,促進科技與金融更緊密結合。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加強行業共性技術的研發與標準、檢測等公益性服務,建立健全産業應用技術體系。深化科技國際合作。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積極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産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深入實施標準化發展戰略。

  聚焦國家戰略,抓好國家重大專項組織實施工作,積極推動相關專項任務落地,促進階段性成果轉化。加強前瞻佈局,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啟動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力爭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開展世博成果集成示範,促進節能環保、智慧電網、半導體照明等科技成果的規模化應用,建設電動汽車國際示範城市。推進生物樣本庫、國家蛋白質科學設施、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等大科學工程和研發基地建設。加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根本要靠人才。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全面落實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構築更加科學合理、自由寬鬆的人才制度環境,加快建設國際人才高地。要誠心實意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切實做到愛才、識才、育才、用才,求賢若渴尋找、發現和集聚人才,特別要扶持創業人才和培養使用青年人才,營造創新寬容的文化氛圍,用科學精神、人文關懷和創新文化滋養、培育、激勵創新創業人才,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堅持高端引領、整體開發,推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創新型高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和首席技師培養三個“千人計劃”,實現各類人才隊伍協調發展。依託大型企業集團,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完善引進人才居住證以及居住證轉辦常住戶口相關政策,進一步解決好人才關注的居住、醫療和子女教育等問題。推進浦東國際人才創新試驗區建設,力爭在人才管理體制、出入境便利政策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遠近結合、統籌兼顧,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始終站在群眾立場,回應群眾關切,不斷化解民生難題,努力讓困難群眾生活更有保障,讓老年群體生活得到更多關懷,讓青年人生活有更好憧憬,讓全市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物價牽動千家萬戶,要進一步加大對物價的調控力度,切實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嚴格落實“菜籃子”、“米袋子”行政首長負責制,穩定和提高蔬菜等農副産品自給能力,加強糧食購銷銜接與供應保障,推動農商聯手、産銷對接,多渠道降低流通費用,加快建立主副食品價格穩定基金,保障農副産品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充分考慮群眾切身感受和社會承受能力,加強對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價格的監控。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挂鉤的聯動機制,及時向困難群眾發放臨時價格補貼,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不受影響。

  把促進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新增就業崗位50萬個以上。堅持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創新小額貸款運作模式,完善房租補貼政策,幫助1萬人成功創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積極發展家庭服務業。發揮職業培訓促進和穩定就業的積極作用,根據不同人群特點實施分類培訓,鼓勵和引導更多來滬從業人員參加上崗前定向培訓和在職技能提升培訓。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對高校畢業生的綜合服務,將來滬從業人員全面納入服務範圍,幫助就業困難人員特別是零就業家庭成員實現就業。

  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按照與國家制度框架相銜接的原則,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整合,逐步為全市人民提供更加公平的基本社會保障。完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調整小城鎮社會保險和來滬從業人員綜合保險制度,全面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綜合考慮物價等因素,統籌提高各類養老金和最低工資、失業保險金、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標準。建立家庭支出型貧困預警和綜合幫扶機制。積極發展社區為老服務,新增養老床位5000張,新建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20家、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點40個,為26萬名老年人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加強對孤兒和困境兒童的生活保障與關愛。繼續弘揚尊重、關心和幫助殘疾人的良好風尚,提高殘疾人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大力推動慈善事業健康發展。

  全面推進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和動遷安置房“四位一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建設,讓更多的住房困難群眾住有所居,逐步改善居住條件。新開工建設和籌措保障性住房1500萬平方米、22萬套(間),供應1150萬平方米、17萬套(間)左右。繼續擴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增加實物配租數量,實現廉租對象應保盡保。全面推進中心城區和部分郊區經濟適用住房申請供應工作,進一步放寬申請準入標準。多渠道籌措公共租賃住房,建立健全公共租賃住房建設、管理運營機制,在有條件的區開展供應試點。加大動遷安置房供應力度。拆除中心城區二級舊裏以下房屋80萬平方米,啟動郊區城鎮棚戶簡屋改造。堅持以居住為主、以市民消費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為主,加強房地産市場調控,按照國家部署做好房産稅改革試點各項準備工作,抑制投資性需求,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四)順應人民群眾期盼,大力發展社會事業

  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更加注重基礎性和功能性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堅持育人為本,突出“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這一核心理念,全面落實教育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加大財政教育投入,提高全市財政教育支出佔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例。新增40所幼兒園。注重教育公平,加大教育轉移支付力度,將公辦小學、初中的生均公用經費基本標準分別從1400元、1600元提高到1600元、1800元,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深化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探索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實施學生健康促進工程,著力培養學生探索未知、勇於創新的興趣和素養,促進孩子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深化部市合作,以加強學科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重點,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內涵發展、辦出特色。擴大中職校免費教育範圍,建設一批職業教育精品特色專業和課程,提高來滬從業人員子女報考中職校的比例。繼續推動老年教育發展。擴大教育開放,加快國外高水平大學引進步伐。

  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産品向全體市民提供,突出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積極穩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一季度推出改革方案。繼續實施國家及本市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深入推進健康城市建設。立足於群眾就醫用藥安全、實惠、方便,在公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完善藥品集中採購配送機制,降低藥品價格。建立健全補償機制,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做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收支兩條線管理。開展家庭醫生服務模式試點,引導合理就醫,為市民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服務。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加強、優化醫保監管和衛生監督,切實維護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推進醫療資源縱向整合試點。增加供給不足的醫療資源,滿足市民對老年護理、康復、精神衛生等服務的需求。落實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完善中醫藥服務網絡。深化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改革。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大力發展現代醫療服務業,加快浦東上海國際醫學園區和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建設。

  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加快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完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增強市民體質。推進國家級體育訓練基地建設。全力辦好第十四屆國際泳聯世界錦標賽。加快發展體育産業。深入推進優生促進工程和人口早期啟蒙工程,完善計劃生育獎勵和補助政策,加強流動人口計生服務和管理。切實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和兒童優先原則,提高婦女兒童發展水平。

  (五)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堅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新特點,推動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加強社區建設,推動財力保障下沉和服務重心下移,進一步完善條塊協同機制,促進基層管理力量整合聯動。加強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推進居委會自治家園建設,完善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等民主管理制度,加強住宅物業管理和業委會建設,支持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推進村委會建設,基本完成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難點村”治理工作。提高實有人口信息管理系統運行效率,探索建立戶籍人口居住地服務和管理制度。

  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著力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大力推行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分析和評估制度,使各項決策更加符合群眾根本利益。貫徹落實勞動法規,加強勞動關係三方協調機制建設,推進企業和行業工資集體協商,完善勞動關係預警和應急處理機制,著力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完善人民調解制度,加強物業管理、環境污染、醫患糾紛等領域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建設,積極構建街鎮綜治工作中心的聯動機制,進一步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為群眾維護權益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推進區縣“信訪大廳”建設,完善初信初訪辦理、第三方參與信訪、信訪事項終結等制度,更好地發揮信訪了解民意、服務群眾的作用。深入推進平安建設,完善網上網下一體的治安防控網絡,積極防範和依法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鼓勵社會各方參與社會建設和管理。探索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改革,推進行業協會等直接登記管理。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著力培育以服務民生為重點的社會組織。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發揮骨幹作用,積極探索社會組織樞紐式服務管理模式。推進社會工作者隊伍和專業機構建設,深化和拓展服務領域。大力弘揚志願精神,完善志願者服務制度。進一步加強民族、宗教工作。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紮實開展雙擁共建,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六)加快建立健全常態長效管理機制,大力提升城市現代化管理水平

  順應人民群眾對世博後城市管理的新期盼,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為先、管理為重,圍繞安全、整潔、有序、高效、法治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城市管理。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和法制意識,始終把人民群眾安全放在首位,在人民群眾廣泛參與下,研究制定加強城市運行安全和生産安全保障的綜合措施,全面加強安全管理制度建設,細化落實政府監管責任,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強化安全生産監管,加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安全管理,落實企業法定代表人安全生産第一責任人制度,建立經常性、制度化的各類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機制。全面整頓和規範建築市場,切實加強施工現場質量安全管理。強化軌道交通、越江工程等重要設施安全管理。加大危險化學品企業佈局調整力度。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主動發現和預警機制,健全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加強食品藥品全過程監管。強化能源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普及公共安全和應急防護知識。增強社區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城市安全設施裝備水平。深化應急預案和應急體制、機制、法制建設,加強實戰演練,切實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鞏固和放大世博效應,推動城市管理重心進一步下沉,加快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加大頑症治理力度,實施文明施工管理辦法,規範戶外廣告和流動廣告管理,提高道路保潔質量標準。落實公交優先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完善交通綜合信息平臺,優化地面公交線網,加強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的銜接,促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健全城市管理維護投入機制,完善城市維護標準、規範和定額體系,增加市區兩級城市維護資金投入。深化城市網格化管理。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離、管養分開,促進服務市場競爭,擴大政府購買服務規模。深化規劃編制工作,強化規劃管理和執法。加強地下空間規劃、建設、利用和管理。拓寬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的途徑,形成全民參與、社會監督的有效機制。

  繼續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推進洋山深水港區四期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黃浦江上遊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完善虹橋綜合交通樞紐配套設施,提升綜合服務功能。推進浦東國際機場第四、第五跑道建設前期工作。完成京滬高速鐵路上海段建設,建成鐵路金山支線改造工程,啟動滬通鐵路建設和滬乍鐵路前期工作。加快軌道交通基本網絡建設,推進11號線北段、12號線、13號線等項目建設,深化5號線南延伸、8號線三期、9號線三期、10號線二期、17號線等項目前期工作。推進S26東段、S6、崇啟越江通道建設。建成軍工路越江隧道,加快長江西路、虹梅南路-金海路等越江工程建設。

  (七)大力推進 “智慧城市”建設,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必須率先構建“智慧城市”,始終在城市信息化方面走在前列。把信息基礎設施作為城市最重要的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現代網絡和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城市光纖寬帶網,實現百兆寬帶接入能力覆蓋300萬戶家庭。繼續優化完善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基本實現全市域覆蓋。加快推進“三網融合”,鼓勵三網業務相互進入,支持融合型業務發展,新建覆蓋100萬有線電視用戶的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絡系統。加快建設新亞太海底光纜系統,海光纜國際通信容量繼續保持全國50%以上。強化信息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和集約建設。

  大力提升城市信息化應用水平。積極運用新興網絡和信息技術,推進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信息化,著力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實施電子商務行動,大力推進第三方電子支付發展。積極推進航運信息共享、物流服務等平臺建設。實施數字城管行動,加快推進城市交通智慧化、城市網格化管理、智慧電網等信息化工程。實施數字惠民行動,加快推進以居民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應用為核心的數字健康工程、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重點的數字教育工程、以社區管理和民生服務信息化為重點的數字社區工程建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推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積極推進信息産業發展。聚焦市場前景好、産業帶動強的領域,強化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大力推進物聯網、新型顯示、網絡和通信、集成電路、汽車電子産業發展。啟動實施“雲海計劃”,積極推進雲計算在教育、健康、政務等領域應用示範。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推動數字出版、電子閱讀等形成産業規模優勢。

  (八)繼續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不斷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始終把建設生態宜居環境作為緊迫而重要的任務,深入實踐世博會綠色、環保、低碳理念,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加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積極推進工業、建築、交通、居民生活等重點領域和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改造和管理,加快節能地方標準建設,新建高標準節能建築60萬平方米,對新建居住建築全面執行65%的節能標準,加快推進清潔能源汽車的應用。大力推進國家重大天然氣項目配套工程,建成上海臨港燃氣電廠,推進閔行燃機電廠工程和東海大橋海上風電二期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健全節能市場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加大合同能源管理,全面貫徹實施前置性能評制度,探索節能減排市場交易試點。鼓勵和引導節水、節材,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産方式、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積極開展多層面、多領域的循環經濟試點。

  加強污染減排和防治,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強化污染減排目標管理,增加氮氧化物和氨氮總量控制指標。全面完成第四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建設白龍港污水廠擴建二期工程、白龍港片區南線輸送幹線完善工程、郊區污水廠網及截污納管等重點項目,啟動燃煤電廠脫硝工作。加快推進寶山南大和金山衛化工集中區等重點地區環境綜合整治。深入推進本市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切實加強對建築施工噪聲和工地、道路、堆場揚塵以及機動車鳴號、秸稈焚燒等污染源的監管和防治。加快推進中心城增綠、郊區新城建林和外環生態專項等工程,完成綠地建設1000公頃,其中公共綠地500公頃。有序推進青草沙原水通水切換工作,讓1000萬上海市民喝上優質長江水,加強黃浦江上遊等飲用水源保護,完成1000萬平方米以上二次供水設施改造。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要求,啟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試點,加快老港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推進浦東、金山、松江、奉賢等區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九)以加快郊區新城建設為重點,促進城鄉一體發展

  加快建設重心向郊區轉移,大力推進郊區新城建設。規劃引領,産業發展與新城建設互動融合,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同步建設,統籌推進郊區工業園區、産業基地和大型居住社區與新城建設。加快提升嘉定、松江新城綜合功能,加快推進青浦、奉賢南橋、浦東南匯新城建設,加快推進金山、崇明新城和新市鎮優化發展。積極推動基礎設施、重大功能性項目向新城傾斜,繼續推進“5+3+1”郊區三級醫院和一批優質學校建設,完善大型居住社區市政公建配套。積極推進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結合地域特點,加快推進新市鎮建設和老集鎮改造。

  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提高農村發展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優先安排與農民生産生活相關的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把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大投入力度,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河流治理和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設。繼續推進自然村落保護、改造和整治,完成100個村莊改造、4萬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改造。優化郊區農村教育、醫療資源配置,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建設。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繼續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新建高水平糧田667公頃、標準化畜禽養殖場20家、標準化水産養殖場1000公頃,創建一批蔬菜標準園。進一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促進非農就業,新增非農就業崗位10萬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農業旅遊業,延長農業産業鏈。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産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

  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延包後續完善工作。建成以鄉鎮為單位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中心。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有序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和流轉,穩妥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和農民宅基地置換試點,積極推進和規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對主要農産品生産區縣實行獎勵補助制度。

  (十)加大開放創新力度,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

  文化深深熔鑄在民族的血脈之中,是城市生存發展和振興繁榮的本質性力量。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必須搶佔文化發展制高點,不斷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高揚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充分發揮文化引領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順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文化建設的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手抓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發展經營性文化産業。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以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改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和服務水平為重點,繼續推進惠民文化工程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提高公共文化活動的群眾參與度。結合世博場館後續利用和郊區新城建設,規劃建設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加強地方誌編纂。在城市更新中充分尊重、珍視城市歷史文化,加強歷史文化風貌區、優秀歷史建築及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歷史文脈,挖掘長期積澱的文化內涵,豐富城市文化精神。

  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創新。根據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原則,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場主體。完善政策措施,支持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産業領域。積極推動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集團重組上市,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骨幹企業,切實增強文化産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鼓勵開發豐富多樣的文化産品和服務,拓展新的文化業態,促進人民群眾文化需求規模擴大、層次提升。積極促進文化與創意、科技、金融、貿易相結合,加快推進“創意城市”建設,努力使文化産業成為支柱性産業。充分運用數字、網絡等高新技術,大力發展新媒體、動漫等新興文化産業,積極推動傳統文化産業轉型升級。加強對文化創意産業基地的統籌規劃,推進國家數字出版、國家網絡視聽等重點基地建設。加快建設文化産權交易平臺,拓展文化産品流通和文化服務市場,加快集聚各類文化要素,增強資源配置功能。

  把文化人才建設作為文化發展的關鍵舉措,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創新文化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機制,加快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人才集聚度高、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優秀文化團隊。按照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要求,鼓勵創作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

  (十一)聚焦重點抓突破,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繼續高舉浦東開發開放旗幟,大力推進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實行開發主導和管理重心下沉,建立扁平高效的新型區域管理體制。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和社會管理模式。聚焦“四個中心”核心功能區、戰略性新興産業主導區建設,推動金融、航運、貿易、科技等重大改革舉措在浦東先行先試,探索形成符合國際慣例、有效促進功能建設和産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實施村莊改造計劃和農民增收計劃,推進教育、醫療基本公共服務區級統籌和管理體制並軌。

  深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改造國有資本流動平臺,完善運行機制,發揮國有股權管理功能,促進國有資産有進有退、有序流動。深化國資國企開放性、市場化重組,鼓勵和支持本市國有企業與中央企業、外地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之間的兼併重組。加快推動一批企業集團整體上市,提高經營性國有資産證券化率。推動國有企業優勢資源向主業集中,支持主業做強做大,提高市場競爭力。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規範董事會建設,建立健全企業領導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

  全面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加大支持力度,繼續解決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資金融通、自主創新、人才引進、項目審批等突出問題。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著力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中小企業上市、小額貸款、集合債券、融資擔保等融資服務體系,加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

  加快現代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發展資本、技術、人才、産權等要素市場。繼續加強市場監管,深入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強化産品質量管理,依法嚴厲打擊商業賄賂、虛假廣告等行為,努力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加快建設社會誠信體系,探索建立涵蓋多領域的信用信息共享和聯動機制,擴大信用産品、信用服務應用。

  (十二)堅持開放型經濟發展方向,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平

  進一步擴大全方位開放,深入推動 “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市場結構和貿易結構,深入拓展新興市場,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産權、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産品出口。進一步增強口岸服務功能,發揮外高橋、洋山保稅港區的優勢,增加先進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國內短缺資源進口,成為我國進口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口岸貿易、服務貿易和新型國際貿易。著力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引導外資投向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集聚外資企業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營運中心、結算中心、數據中心等功能性機構,更加注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理念和高端人才。創新利用外資方式,鼓勵外資參與資本市場、股權投資、風險投資和並購重組。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實施跨國並購,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大力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加快培育一批本土跨國公司和知名品牌。健全對外投資合作的政策促進體系、服務保障體系、風險防範體系和應急處置體系。繼續擴大與港澳地區的經貿往來與合作。把握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實施的機遇,加強滬臺經貿、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進一步做好僑務工作,積極支持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參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繼續發揮外事工作在本市對外開放中的積極作用。

  加強國內區域合作,更好地服務全國。深入貫徹《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長江黃金水道共建和長江沿岸城市多領域合作。堅決落實中央《關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主動參與中部地區崛起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積極開展與環渤海和珠三角等地區的合作,鼓勵有條件的産業園區輸出品牌、管理和技術。完善支持內資企業投資的政策體系和服務網絡,服務好各地來滬企業。深化與各省區市的合作交流。加強對口支援工作,對新疆、西藏、雲南、青海和三峽庫區有關的對口支援地區,加大幫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