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政府主導學前教育絕非搞“政績工程”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6日 18: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聚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年末,國內教育界的目光前所未有地聚焦到了學前教育。學前教育回歸公益化已成共識,關鍵是如何在中國現有國情下,實現最有效的政府主導。對於學前教育領域,政府主導是否就意味著政府直接辦園?

  “政府主導”絕非“大幹快上”建園

  “看上去,學前教育的春天似乎要到來了,但是真正到來還得假以時日,我們之前的欠賬太多了。”在12月9日舉行的首屆流動兒童學前教育論壇上,北京師範大學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研究中心教授張燕表示。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也告訴本報記者,政府主導説起來容易,真正實現是非常難的。“政府主導絕非是大幹快上地建園,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拆東補西式的低水平模式十分弱。所以,沒有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是不可能根本改變學前教育困境的。”

  學前教育的欠賬在今年通過一系列觸目驚心的社會事件集中暴露出來。2010年夏,北京昌平區一家幼兒園的排隊現場,一位為孫女排隊的老太太已經排了9天8夜,昏厥在排隊現場。此事驚動國務院。似乎一夜之間,被長期掩蓋或忽視的學前教育問題浮出水面。

  “問題的出現不是偶然的,這背後是學前教育多年不被重視,甚至從未有過系統規劃的事實。”做了幾十年教育研究的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高峽説,“這個問題是多年積累後的集中爆發。”

  但在楊東平看來,政府不可能包攬學前教育,寄希望於把學前教育納入“免費義務教育”範疇並不現實,而且,這次《規劃綱要》中也沒有將其納入義務教育領域。

  綜合未來十年幼兒人口發展數量,以及一般的建園標準,高峽算了一筆賬:如果滿足所有幼兒入園,政府每年必須投入190多億元,而現在國家只規定投入102億元。因此,她認為倡導多元、扶持民辦,是保障更多孩子享受基本學前教育的唯一途徑。“況且,無數教訓告訴我們,很多事情不是政府拿錢一補了之的,關鍵是怎麼投錢。美國的學前教育投入是給低收入群體,讓中産階級選擇民辦園,而國內以往的錦上添花式投入,則只能使一些條件差的幼兒園永遠得不到經費。只有多條腿走路,才可以滿足不同的教育需求。”

  質量和機會對孩子同等重要

  對於學前教育來説,一直存在著農村兒童學前教育短缺,城市戶籍兒童學前教育“入優質園難”,城市流動兒童學前教育“無園可入”的三元問題。

  “因地制宜,降低門檻,從實際出發解決問題非常重要。”楊東平説,農民工進城後的一個基本需求就是有個地方幫助看護孩子,自己可以放心出門打工。政府滿足不了這個需求,又限制簡易園的存在,必然會有“黑園”乘虛而入。

  高峽也指出,農村鄉鎮地區發展幼兒園存在一定誤區,“不要想著中心園能解決一切問題。目前很多中心園都號稱辦成示範園,有點像義務教育的示範校,實際上等同於重點園。這樣,不僅不會起到對農村孩子普惠的作用,相反可能會使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而在西部陽光基金會組織的農村幼兒教育探索-公益組織案例分享會上,記者發現,不僅政府開始投入鄉鎮中心園建設,大量公益組織也開始開展在農村建幼兒園的事業。但張燕認為破解“入園難”切勿只重量。

  “還是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張燕強調,“農村兒童有自身特點,現在城市化越來越鋼筋水泥,跑到這裡面,跟自然接觸越來越遠離了,農村恰恰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保留了純樸鄉土的民俗資源。我覺得這都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應該充分地加以認識和發掘,這樣來建設農村幼兒教育。總之,目前中央政府重視學前教育是好事,是學前教育彌補欠賬的好時機,但一定得遵循規律和科學,切勿搞‘運動式’的發展。”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馮曉霞則認為,孩子的學前教育不是先看管起來再説,沒有質量的教育對兒童可能是起到相反的作用,質量和機會是同等重要的。

  應改變直接辦昂貴公辦園思路

  究竟怎樣才能有效實現政府主導?楊東平認為,在利益多元化和需求多樣化的市場環境中,大多數社會服務問題,都應當主要通過政府-市場-消費者合作的模式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最需要學習的是政府,政府應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在強化公共服務職能的同時,改善公共産品的提供方式,構建政府和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新型的治理方式。

  記者在地方政府創新獎評選活動中了解到,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做出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實踐。上海市把學前教育納入公共服務體系,政府不斷加大財政投入,確保公建配套幼兒園建設,要求郊區根據常住人口(而不是戶籍人口)數量配置教育資源,並預測常住人口未來增長情況,重新修訂教育資源配置規劃,新建公辦學校。

  在公辦幼兒園不足的社區,由政府根據成本向附近的民辦幼兒園購買服務,居民按公辦繳費,成本差額由政府出資補貼。2009年,上海公辦園在園幼兒數佔全部幼兒數的79.1%,已基本滿足了本市戶籍子女入園需求。

  更值得注意的是,面對大量農民工子女的學前教育需求,上海市提出“推進農民工子女學前教育和看護需求全覆蓋”的目標,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將農民工子女的“看護點”合法化並納入管理和服務,以滿足流動兒童有人看管的基本需求。

  “學前教育制度創新的關鍵,是如何認識‘政府主導’。”楊東平認為,除了政府加大經費投入,舉辦更多的公辦園之外,“政府主導”的具體實現方式其實是非常多樣的,主要是充分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和調控手段,應改變直接舉辦昂貴的公辦園的思路,通過補貼或補助經濟困難兒童的方式資助社會力量舉辦的幼兒園,促進民辦幼兒園的發展。“這樣的做法不僅經濟效益更高,而且受惠面更大,能夠更有效地體現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價值。” (記者 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