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稱社會底層向上層流動受阻 成本高渠道變窄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3日 07: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階層固化”挑戰中國

  我們應當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向上流動的社會環境和氛圍,讓所有人都能夠懷有一個“中國夢”,即只要是中國公民,只要努力向上,不論是偏遠地區農民的子女還是城市居民的子女,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和上升的空間,都可以憑藉自身的才華和拼搏,改變命運。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委員會會長蘇海南

  2010年9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長篇通訊《社會底層人群向上流動面臨困難》,提出一個疑問:窮會成為窮的原因,富會成為富的原因嗎?文章感嘆,貧富差距加大的趨勢日趨嚴重,“階層固化”所導致的嚴峻社會現實已經擺在我們面前,再不可漠視。

  早在2004年中國社科院的《當代中國社會流動》調查報告中就指出:幹部子女成為幹部的機會,是非幹部子女的2.1倍多。課題的組長陸學藝當時就警惕地指出:“如果三年、五年乃至十年、百年長此以往,就不是2.1倍的問題了,這個數字就會高得多了。”

  近年來,“農民工二代”、"貧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壟二代”(全家幾代人都在國有壟斷企業)的概念日漸清晰,人們感到改變命運的渠道越來越窄。由社會底層向中間階層以及更上階層流動的難度真的越來越大了嗎?

  文/本報記者 杜安娜

  讀書者

  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

  2009年,全國高考棄考人數達84萬。為何造成缺考人數多,人口逐減、個人成績差等是不容忽略的客觀原因。但有媒體報道,高職、大專院校畢業生“就業難,收入低”。“昂貴的學費”、“畢業即失業”是農村學生棄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在山東省政府部門工作的周興在家鄉被傳為神話。10年前,這個出生在湖北省西南部農村一個土家族的孩子,考上了山東某著名大學,從而人生發生轉變。然而,近年來,這個神話成了絕版。

  “近幾年,村裏考上大學的孩子不少,但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學校,真正考上名校的幾乎絕跡。”周興覺得很惋惜。

  作為國家級的貧困縣,周興的鄉親中,能承擔上萬元大學學費的並不多。“靠地吃飯的農民一年能攢下幾千元,算是好的。”周興説,看到不少人在外面打工能賺錢。現在家裏的孩子們要麼去讀技校學手藝,要麼就外出打工掙錢。

  從古至今,“讀書受教育”一直是底層人士實現向上流動,改變自身命運的一種方式。1978年我國恢復高考後,一大批貧寒子弟通過高考走上了另一條人生道路。許多人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讀書。然而,這種觀念正在慢慢發生了變化。

  錄取差距致農村大學生少

  “他們也想孩子有個好出路,不過,現在看來,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靠讀書改變命運已成記憶。”周興有些感慨,“當年,我們每個人都想考到縣城的好高中。雖然試卷相同,但我們的錄取分數必須比縣城的學生高10分。”

  這個道理在高考錄取中也是一樣。全國各地學生考取北京著名大學的分數就高於北京市戶籍的學生。有調查顯示,在重慶市,每5個考生中幾乎就有一個考生加分。2010年加分人數佔到17.19%,2009年更是達到30%。而農村的孩子更少有獲得加分的機會。

  北京大學教授潘維的一組數據印證了這一説法,北大農村學生的比例從上世紀50年代的70%降至如今的1%。調查顯示,即便是以農學為主的中國農業大學,1999年至2001年,農村新生均在39%左右,2007年已跌至31%。

  考上大學也難有好出路

  “考上大學的多,而考上名校的少。”從安徽六安的農村讀書出來的李倫,其父親是當地一所學校的校長,他常聽到父親感慨,“靠讀書出人頭地也難”。他的家鄉是典型靠“打工經濟”發展起來。“出去打工的人,家家戶戶都蓋起了小洋樓。反而是自己這種大學畢業後在城市打拼,靠自身能力買房都有些吃力的人,根本沒能力再給父母在家蓋樓。”李倫説,以前回家過年,鄉親們都投來讚譽的眼光,現在反倒自己覺得不好意思。

  李倫感慨,雖然讀好書仍然是鄉親們亙古不變的“信條”,但他們也逐漸有選擇性地趨利避害,即便是讀了好大學,沒有路子,也很難找到一份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