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深圳可先行先試教授治校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7日 08: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與鬱龍余見過兩次面,都是在他的辦公室。鬱龍余的辦公室像一間小圖書館,書櫃裏、辦公桌上、茶几上到處都堆滿了厚厚的書,有的擺放整齊,有的略顯淩亂。

  退休這幾年,鬱龍余一直都在“折騰”印度文化研究,目前正與北京一名教授翻譯一本泰戈爾作品集,作為明年泰戈爾150週年誕辰的獻禮。

  談到高校教育、中國高校的發展和改革,鬱龍余有講不完的感想和見解,雖已退休,但他從沒有停止過對中國高校教育的關注和思考。

  從中文系主任,到深大文學院的院長,鬱龍余當了10多年的“官”,但他一點架子都沒有,如今的鬱龍余看起來更像一位慈祥的智者。

  當時選擇南下,是為了解決和妻子兩地分居的問題。深圳的辦事效率非常高,在別的地方需要幾年才能辦好的事情,深圳半年就辦完了,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深圳。

  在深大中文系,聚集了諸如樂黛雲、湯一介、胡經之等一批學術名流,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師,但我非常的虛心,向周圍的所有人請教和學習,包括晚輩,我覺得自己進步很快,大家也很喜歡我這個人。

  南方科技大學的創辦可以説是中國高校改革的又一次嘗試,如果辦好了,對全國高校的借鑒意義將會超出辦好一所南方科技大學本身的意義。

  我覺得現在呼聲較高的“高校‘去行政化’”對很多大學有好處,會減少很多束縛。“去行政化”之後如何來治理高校?現在比較認可的説法是教授治校,我們可以多進行這方面的嘗試。

  特區第一代大學教師

  ■人物檔案

  姓名:鬱龍余

  職業:深圳大學退休老師

  來深時間:26年

  “深圳速度”吸引我南下

  這裡的人講究效率,做事雷厲風行,如果願意過來,快則半年慢則一年即可辦完調動手續。於是我怦然心動,欣然南下。

  1965年,我從上海三林中學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印地語專業,季羨林先生當時是我們的系主任。在那個年代能夠去北京大學讀書的人,應該説很少,我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在北大,我度過了5年快樂的大學時光。本科5年畢業後,我留校任教。

  我的太太,是我的同班同學,畢業後被分配回原籍,到福建的一個中學教書。我們就這樣迫不得已兩地分居了14年,直到1984年。

  由於北京戶口控制得很嚴,為了解決家庭兩地分居的問題,我一直想離開北京。上個世紀80年代初,沿海相繼設立了深圳、汕頭、廈門等經濟特區,成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尤其是深圳,開展了很多新的嘗試。當時南方有好幾個學校發函邀請我過去,但我久居北方,不了解南方,不知道南方的風土人情如何,也不知道去哪一個學校好。

  1984年1月,已經從北大應聘到深圳大學中文系的張衛東老師回京辦事,告訴我深圳的城市建設如火如荼,深圳人做事講究效率,如果我願意過去,快則半年慢則一年即可辦完調動手續。於是我怦然心動,欣然南下。

  我第一次踏上深圳這塊土地時,現在的深圳大學還是一片工地,周圍有很多農田,還有一片荔枝林,非常荒涼。當時的深圳大學還辦在原來的寶安縣政府大院裏,現在是深圳大學成教學院和深圳市廣播電視大學所在地。時隔多年,原來的大樓已經不在了。

  我清晰地記得,我是深大中文系第九個報到的老師。在我之前,深大中文系已經聚集了樂黛雲、湯一介、胡經之等一批學術界名人。中文系開始只有兩間辦公室,條件也比較艱苦,但深大每個月都有新的變化。當時的深圳也剛剛開始建設,火車站、北方大廈旁邊已經有好幾棟大樓了,給人一種新的氣象。對於即將工作的地方,我有一種很喜悅、很期待的心情。

  來到深圳大學後,我並沒有想過以後能取得什麼樣的成績。我當時在北大教的是小語種,在深大教中文,雖然兩者很相近,但畢竟自己沒有教授中文課程的基礎,而且當時來到深大中文系的老師主要是來自北大、人大、復旦、中大的精兵強將,如著名文藝美學家胡經之、比較文學家樂黛雲等,於是,我懷著一種惴惴不安的心情開始了在深大的工作。

  我在深大教過大學語文、東方文學、秘書學、公文寫作、中外文化交流等六七門課程,不僅要保證每個學期的工作量是飽滿的,而且每一門課都要上好,因此,我非常認真地備課,不斷向比我年長的、比我年輕的老師請教,在這個過程中,我原來欠缺的東西也得到了補充,知識更加全面,學生也喜歡聽我的課。我覺得,人還是要不斷地學習,即使是學富五車的大學教授也不例外。

  建設特區史無前例,深大中文系也獨闢蹊徑。當時系裏要求每個學生必須掌握三個技能:英語、計算機、汽車駕駛。這種要求很超前,計算機和駕照在10多年後才成為大學生關注的熱點。我現在依然清楚地記得,為了給學生創造條件練車,學校出面與部隊聯絡,繫領導專門帶著學生到部隊去學車。練車用的是老式的解放牌汽車,夏天時裏邊非常熱,但是大家積極性都很高,生怕自己被落下。

  這就是當年那個激情澎拜的深圳。深圳是各種各樣的人圓夢的地方,有人説深圳沒文化、沒積澱,我覺得我們不用去管它,畢竟深圳只是一個30歲的新城市,上海、香港不也是這麼走過來的嗎?它們現在不都是挺好的嗎,這需要時間來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