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調查指逾六成受訪者認為鉅資“申遺”不值得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4日 05: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漫畫:徐駿

  隨著中國丹霞地貌“申遺”成功,一時間各地掀起“申遺熱”。與此相對的是,“申遺”成本越來越高。據報道,&&中國丹霞地貌“申遺”的湖南新寧縣,為這次“申遺”花了4億多元,“中國丹霞”六地共花費了十幾億元。

  國內公眾究竟如何看待“申遺”?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178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3.5%的人不會衝著“世界遺産”的名頭去旅行,僅24.6%的人表示“會”。受訪者中,“80後”佔34.9%,“70後”佔31.8%,“60後”佔18.7%。

  如今“申遺”更像面子工程或風險投資

  截至目前,中國擁有40處世界遺産,數量排名全球第三。據建設部統計,中國如今有35個項目正式備選“申遺”,各地躍躍欲試提出“申遺”的,已經排隊到下個世紀。

  對於“申遺”,58.2%的人認為確實能提高當地知名度,55.5%的人覺得能吸引更多人前去旅遊,31.2%的人表示能讓名勝古跡得到更好保護。但也有26.9%的人覺得,“申遺”並不能達到這些預期目標。

  數據顯示,平遙古城1997年“申遺”成功,旅遊綜合收入從1250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6.7億元。而雲南麗江1997年“申遺”成功,3年後旅遊綜合收入就達13.44億元。

  但最近有媒體曝出,成功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的貴州省荔波縣,因“申遺”而欠下兩億多元的債務。

  “如果為了‘申遺’負債纍纍,申到了又怎麼樣?”在中國政法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郭世佑看來,“申遺熱”是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的體現,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地方政府不考慮成本效益,更不會量體裁衣,“就像某個貧困縣花12億元建老子公園,爭老子故里一樣,你能指望它造福一方百姓嗎?”

  調查中,62.5%的人直言,鉅資“申遺”不值得,僅17.1%的人覺得“值得”。

  此外,71.8%的人認為,當下“申遺”功利性太強。

  “我記得,當年故宮、長城那幾個最能代表我國歷史文化的古跡‘申遺’成功時,大家都特別激動。但這些年,隨著世界文化遺産越來越多,大家都有點兒麻木了。”北京市公務員劉先生説,古跡不必“崇洋媚外”,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省級保護單位”的名號足矣,關鍵問題是如何讓這些“保護單位”更好地發揮保護的作用。

  “如今的‘申遺’,更像是面子工程或風險投資。”同學眼中的“旅遊達人”楊婉秋告訴記者,她去過眾多“世界遺産”,旅遊環境並沒她想象得那麼完善。不少年輕人也更願意避開人群熙攘的著名景區,結上三五玩伴安靜地享受旅行的樂趣,“如果説一定要花鉅資挂上一些名目才能招攬遊客,我覺得很膚淺,也太小看現在的‘80後’、‘90後’遊客了。”

  不過,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教授、科技考古中心專家王炎松,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指出,各地熱衷“申遺”也不一定是件壞事。

  “辯證地看,花鉅資‘申遺’還是值得的,因為這些歷史文化遺産都是無價之寶,比如中國丹霞地貌是不可複製和再生的。”王炎松告訴記者,“中國丹霞”為了“申遺”雖然花了不少錢,但這些資金主要是用在拆除新建的樓房、還原自然地貌上。

  保護名勝古跡就非得“申遺”?

  各地掀起“申遺熱”,調查中,74.3%的人直言是因為“地方政府需要這類形象工程”;64.4%的人覺得是為了“漲門票,提高旅遊收入”;63.9%的人認為原因是“提高當地知名度,吸引投資”。僅15.7%的人覺得,“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名勝古跡。

  對此,郭世佑認為就像爭奪“名人故里”一樣,很多地方“申遺”就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申遺熱”的背後,是各地為提高知名度、吸引投資的利益爭奪,很少有地方率先從保護文化的角度去“申遺”。

  調查顯示,74.0%的人期待把錢更多花在對名勝古跡的實際保護上;68.2%的人認為,保護名勝古跡不一定非要“申遺”。僅9.1%的人認為“申遺”對保護名勝古跡有利。

  “‘申遺’從積極意義上看可以起到‘以評促保’的作用,不‘申遺’可能就沒人保護了。”王炎松認為,“申遺”的過程,不僅是一次對歷史文化的宣傳,也能讓更多人對歷史文化産生敬畏,這種敬畏感很重要。

  我們到底該如何保護名勝古跡?調查中,77.4%的人表示,無論是否被評為遺産,地方政府都應對管轄下的名勝古跡一視同仁;56.5%的人建議將名勝古跡保護納入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34.3%的人認為應對文物保護增加財政補貼。

  郭世佑指出,在“申遺”與重大文物保護等問題上,我們應統籌規劃,以服務帶動引導,而不應該將“申遺”的事推給市場與地方。“中央政府應在文化、教育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切實有所作為,而不是讓一些單位到了年底突擊花錢。”

  暑假期間,王炎松帶學生走訪了一些古村落,讓學生熟悉古建築文化,接近村落的真實氛圍。但卻有少部分學生覺得古村落沒網絡、沒超市,不太適應,還有的學生一心想著回去上新東方,考託福、GRE,顯得很急躁。“如果人們不能靜下心來欣賞歷史文化、重視名勝古跡的價值,又如何做到真正保護它們呢?”王炎松認為,目前我國人民對遺産保護的意識不夠,所以從積極意義上講,有一定資金投入,當然會引起一些爭議,但同時會起到提高人們保護意識的作用。

  不久前,武漢大學俄語專業學生徐廣淼,前往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旅行。她驚訝地發現,莫斯科街頭的雕塑特別多,它們雖然沒有被加上防護欄,但也沒看到有任何刻字和圖畫的痕跡。“據我了解,俄羅斯政府對‘申遺’似乎並不熱衷,但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對文物保護工作不遺餘力。可見,提高全社會對歷史、自然文化遺跡的重視度,比‘申遺’本身更有價值。”(本報記者 肖舒楠 實習生 汪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