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非物質文化遺産法草案:學校應將非遺教育納入課程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4日 04: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

2009年12月,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何凱英演示做布鞋。本報資料圖片

  ■ 非物質文化遺産

  ●傳統口頭文學及其語言載體 ●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和曲藝

  ●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

  ●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傳統體育、游藝和雜技等

  本報訊 (記者郭少峰)非物質文化遺産法(草案)昨日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明確,縣級以上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根據需要,資助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

  縣以上政府應支持非遺傳承

  2004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後,中國將把非遺保護上升到法律層面。

  草案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給出明確界定,包括:傳統口頭文學及其語言載體,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和曲藝、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游藝和雜技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産。

  受國務院委託,文化部部長蔡武向常委會做草案説明時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産日益受到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一些依靠口傳身授予以傳承的文化遺産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面臨人亡藝絕的危險,大量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價值的珍貴實物遭到毀棄,亟須通過立法明確有關制度,加強和完善非遺保護、保存工作。

  草案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根據需要,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包括:提供必要的傳承場所,資助其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給予有利於開展傳承活動的其他支持,支持其參與社會年公益性活動。

  境外組織入境調查需報批

  草案規定,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規定,將非物質文化遺産教育納入相關課程。開設相關專業的高校和中職學校應當開展非遺的研究、教育活動,培養專門人才。

  針對境外組織對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調查,草案規定,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産學術研究機構與境外組織合作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産調查的,應當報經省、區、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批准。

  ■ 北京落地

  “北京非遺傳人每年補助八千”

  本報訊 (記者郭少峰)國家非遺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趙書日前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在非遺傳承人保護方面,北京在加大力度擴大他們的知名度,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以讓他們做好非遺項目的傳習工作。從今年開始,每人還可得到八千元的傳習補助。

  趙書表示,認識問題是非遺保護所面臨的首要問題。目前社會對非遺的整體認識還不到位,一些地方存在着重利用、輕管理、重申報、輕保護的問題。

  趙書解釋,這些年北京一些有代表性的傳承人相繼去世,一些非遺記憶已經消失。北京雖然出臺了一些地方性法規,但這只是一個開始,北京的非遺法規體系和理論建設有待完善。同時,北京的非遺保護和研究的隊伍仍不夠,學科&&人還有待加強。

  但趙書仍肯定了北京在非遺保護上所做的工作。他介紹説,北京市在五年前就組織了8500人的普查隊伍對全市非遺項目進行普查,到2007年底,普查到12623項。同時,建立了市區兩級非遺名錄體系,目前北京有國家級項目74項,市級項目216項,547個區縣項目,國家級的非遺傳承人57人,北京市級傳承人有160人。

  趙書説,非遺項目在財政上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證。今年北京市文化局和財政局頒佈了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並已草擬了實行細則。其中規定,北京市級財政每年將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市級非遺項目的徵集、整理、保護、傳承等工作。

  在地方法規建設上,北京已制定了非遺名錄項目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並草擬了非遺文化遺産傳承人的認定和管理暫行辦法。

  ■ 個案

  非遺傳承人:收徒仍是難題

  今年64歲的孔令民,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曹氏風箏的代表性傳承人。

  孔令民説,雖然現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收徒傳藝仍是一個難題,因為面臨着生存壓力,很難找到高質量的徒弟來傳承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上世紀八十年代,孔令民就開始在頤和園等景點推廣曹氏風箏,那時候不僅要做風箏,還要想著如何銷售風箏。但真正願意學習做風箏的人很難找,而很多人則是看到了風箏的實用價值,就在頤和園和八達嶺等景點買風箏,“就知道銷售風箏,完全把風箏商品化了,藝術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的價值都放棄了”。

  在非遺項目得到政府支持後,孔令民在海淀辦起了工作坊,由政府出資來開展培訓,學生生源增加了。

  但孔令民也説,徒弟也要吃飯,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他舉了個例子,一個大學生,起碼要掙兩三千塊錢,但“做風箏掙不了這麼多錢,帶徒、帶藝比較難,收高質量的徒弟有困難。”

  孔令民希望政府能在前期資金支持的基礎上,培訓出學員,生産出産品之後,幫助學員把生産出的産品投放到市場上,“不可能讓基礎人員去搞産品推銷,中間得有類似經紀人的角色去運作”。他舉例説,可以作為旅游紀念品,或出訪時高級藝術贈品,“不光是辦幾個展覽就能解決的。”

  本報記者 郭少峰

  ■ 背景

  非遺過度商業化

  大量資源流往國外

  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文化室、文化部政策法規司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司提供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法草案參閱資料”顯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存在五大問題:非遺保護工作形勢嚴峻;大量文化資源流往國外;保護經費不足;機構不健全,專業人員缺乏;過度商業化傾向現象突出。

  近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非遺保護中投入了一定的資金,但遠不能滿足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

  此外,目前社會上出現了過度商業性開發利用非遺的現象,有些地方對非遺“重申報(名錄)、重利用、輕保護”。有些地方為追求經濟效益,對非遺進行了所謂的現代化加工,非遺的“原生”狀態遭到了嚴重破壞。

  該資料提醒,隨着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有些外國人借來中國進行商貿、旅游、學術交流之機,採集、收購和記錄非遺及有關實物資料。

  許多外國人深入村寨,低價收購民族服裝、頭飾等物品,有的專門收購年代久遠的工藝品,或收錄歌曲、舞蹈等民間藝術,製作成光盤,作為自己的研究成果。

  而目前中國絕大多數市縣都未建立專門的非遺保護機構或部門,由於非遺保護工作專業性強,目前這方面的專業人才也極度缺乏,且從業人員待遇通常很低。

  隨着科技進步和生産生活方式的改變,有些傳統文化所依存的載體日益萎縮。比如全國現在只有幾個偏遠村落還保留着説滿族口語的習慣,而且使用頻率正逐漸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