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專家批將非物質文化遺産“物化”“GDP化”傾向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2日 15: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8月22日電(記者周瑋)在文化部日前舉辦的“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保護論壇”上,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管理者和傳承人,圍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的中國實踐、申報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2009年,我國在“非遺”保護方面,特別是在向聯合國“申遺”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傳統桑蠶絲織技藝等2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羌年等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加上此前的崑曲等4項,我國目前共有29個項目入選。

  對於我國在“申遺”方面取得的成就,與會者在欣喜之餘,也提出了很多建議。“光申報,只是一個名頭,我們要從暫時的喜悅中冷靜下來。更為重要的是真正落實下來,尤其在履約年能夠拿出一份履約報告,讓聯合國看到中國申報的這些項目都在切切實實地做。”國家非物質遺産專家委員會委員田青説。

  民俗學家、國家非物質遺産專家委員會委員烏丙安以“本命年”來形容“履約年”。他呼籲中國儘快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使保護“非遺”具有法律強制性。他還對目前“非遺”保護中存在的“向錢看”問題表示嚴重擔憂:“現在有些地方的潑水節天天潑,來一撥潑一撥,這麼幹掙錢,還有什麼文化保護的意義。比如,拿非遺打造這個,打造那個,現在張飛故里在爭,趙雲故里在爭,孫悟空‘故里’也在爭,孟姜女哭倒的長城還在爭……這些做法讓我們的‘非遺’越來越受威脅。”

  國家非物質遺産專家委員會委員祁慶富也對此類現象提出批評:“過節主要強調精神內涵,至於節日有什麼經濟效益那是附帶來的。比如祭祖,不能説祭祖賺錢。我覺得現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産‘物化’‘GDP化’是很危險的傾向,要及早堵住,別讓其氾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