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挾屍要價疑造假,真相再次撲朔迷離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0日 15: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09年10月24日發生在長江荊州寶塔灣河段的一切,已經得到了所有當事方面盡可能的確證:現場多位目擊者(包括死者的同學和老師、施救的冬泳隊員、漁民)的證言,多家媒體的反復求證(包括《南方週末》),湖北警方事後的通報,等等。即便排除掉那些有爭議和分歧的細節,已有的材料也足夠認定如下幾個事實:

  第一:為打撈三名救人遇難的學生,長江大學一共支付了36000元錢,和價值300元的香煙和礦泉水;

  第二:鋻於現場的混亂狀況,這些錢物不是一次性支付的,而是分批交給了一個名叫陳波的人;

  第三:在錢物沒有完全到位的間隙當中,陳波曾打電話給手下,要求他們暫停打撈,直到錢到手為止;

  甚至,第四:由於數萬元的現金不容易一下子湊齊,長江大學校方曾經請求陳波先行打撈再付款,但被拒絕。

  2009年11月3日發表在《華商報》上的那張照片流傳甚廣,後來又獲得了新聞攝影界的若干獎項。照片的傳播效果和隨之而來的嘉獎,正是建立在以上四個事實的基礎之上。從這個角度而言,這張照片證明了新聞攝影的觀念仍然有力:它能夠將複雜的事實包含在一幅畫面上,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並且呼籲觀看者的行動。

  事實、視覺效果和召喚行動:20世紀發展起來的新聞攝影的這三個核心要素,有時候被認為不夠冷靜,裁剪事實,過於主觀,有煽動的嫌疑。卡帕曾經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因為你離得不夠近",這些年著實遭到不少冷嘲熱諷。有不少新一代的攝影記者不認可這句話,相反,他們説,"如果你拍得不夠好,因為你離得太近了"。"離得不夠近",意思是説,如果只是旁觀別人的命運,永遠隔了一層,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是真相;"離得太近了",意思是説,在兩方相持不下的時候,過分投入感情,有可能偏袒一方,不夠公允持平,離真相就會越遠。

  我認為這兩種説法都有道理,因為真相像美麗的女孩,總會同時受到許多人的追求。接近事實的道路不止一條,而且往往要有不同的道路去探求,才有可能得到完整的真相。

  關於"挾屍要價"的大量報道都會湮沒無聞,但這張照片將存在下去。它將提醒我們,政府的失職(在屢屢發生危險的江段,沒有警示,沒有公眾教育,沒有安排救生人員,沒有起碼的打撈設施,放任以暴力為後盾的"挾屍要價"行為長期存在)將導致悲劇,而我們面臨的道德危機,讓這出悲劇顯露出了人性的黑暗是何等深不見底。

  真相讓人失望,有人就埋怨揭露真相的人。有一位長江大學的宣傳部部長堅持認為,這張照片是一條假新聞;它竟然能獲獎,簡直是一個醜聞。

  "儘管調查報告已經公佈,有關方面已經澄清",最近,這位宣傳部長先生失望地説,"但'非事實'的造假新聞在社會中一直傳播並引起人們對這個社會或人性的'失望'。"

  我不知道這位宣傳部長先生是怎麼認定"假新聞"的。如果他能夠推翻以上四個事實——這才是"調查報告已經公佈,有關方面已經澄清"的事實,當然斷定這張照片是一個假新聞。可惜對此他並沒有提出新的事實或看法來。

  2009年11月3日首發這張圖片的《華商報》,對這張圖片的使用的確是有暇疵。當時的圖片説明中寫道:"打撈船趕到後,船主陳某(船頭著白色襯衫者)把打撈上來的一名大學生遺體用繩子綁住,以索要更高的撈屍費。"這裡有一個事實錯誤(船頭著白色襯衫著叫王守海,並非陳某),導致對畫面的解讀有偏差(讓人以為是王守海在"索要更高的撈屍費")。

  但這個暇疵並不是假新聞。陳某"挾屍要價"這一事實確鑿無疑,《華商報》既無製造假新聞的動機,也無這樣的事實後果。有人説圖片説明傷害了王守海,我認為,媒體對事實的認定,是有階段性的。如果《華商報》的後續報道糾正了圖片説明中的內容,則充分履行了媒體的義務。如果沒有這樣的後續報道,《華商報》可以通過勘誤和致歉加以補救。

  攝影師和圖片編輯的關係是個老問題。圖片編輯根據自己的理解加注圖片説明,目的是讓照片更有戲劇性,但反過來傷害了圖片本身的價值。這種事情經常發生,但沒有受到新聞界的重視。經過這件事,希望攝影記者能夠認識到,圖片加上圖片説明才能構成完整的圖片報道;攝影師對圖片報道的真實和完整負有法律責任,必須親自撰寫圖片説明,對編輯所做的刪改,也要親自審定。為了防止編輯歪曲攝影師的原意,卡帕和他的朋友們成立了瑪格南(Magnum)圖片社。他們堅持的原則至今有效。

  但我真正感興趣的宣傳部長的真相觀。他指責圖片造成了"荊州人""冷血"的印象,誤導了社會大眾。我覺得這種指責恰恰是"冷血"、不尊重事實和不負責任的。他怎麼不去指責魯迅呢?魯迅居然相信"國民性",一棍子把所有的中國人都打翻到水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