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申遺”成本判斷需要更多視角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2日 10: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燕趙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隨著“中國丹霞”地貌成為中國的第40項世界自然遺産,一時間中國又掀起了“遺産熱”。根據建設部的統計,目前中國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內的35個項目正式備選申遺,而各地躍躍欲試提出申遺的已經排隊到下個世紀。與此同時,各地政府在申遺上的花費可謂不遺餘力:“中國丹霞”申遺&&的湖南崀山所處的新寧縣,為這一次申遺花了4億多元,而其2008年的財政收入才剛剛突破2億元。(8月11日《廣州日報》)

  從文化的角度看,申遺是否必要本沒有爭議性,如果一種文化可以走向世界,可以獲得世界的認同,那麼為何不申遺呢?文化是需要傳播和共享的,讓一種民族的國家的文化,成為世界文化遺産的一部分,顯然是一種文化責任和自覺意識。但問題是,申遺是需要花費成本的,當一個世界文化遺産的稱號,背後是十幾億元的花費時,申遺成本是否昂貴就必然成為公眾關注和討論的話題——誰都知道申遺是件好事,但辦好事的成本也是需要考慮的,英國就因為申遺的成本過高,而理性地停止了申遺。

  判斷“申遺”成本時還應有社會學的視角。投入是否有回報是決定是否申遺的前提,但即使投入有了回報也需要注意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投入是否影響財政的合理分配?投入過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花費?申遺成功之後公眾利益是否得到了應有的保障?在申遺的過程中,必須保證投入沒有影響財政的正常分配,不能讓戴著申遺“大帽子”的大工程干擾到社會生活的常態與秩序;也不能因為申遺是大手筆,就“蘿蔔快了不洗泥”,忽視了一些浪費和腐敗的問題;更不能在申遺成功之後就忘了本,把世界文化遺産當成了贏利的硬通貨,要求公眾付出更多的文化消費成本。

  只有全面地考慮申遺的成本,才能正確地評價出申遺的意義,才能讓“申遺熱”成為理性的文化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