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申遺下一個主角:西湖哈尼梯田明年角逐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1日 13: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第34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中國登封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和中國丹霞地貌分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和自然遺産名錄。興奮不已的不只是這兩個“世遺”家族新成員,一批已經在“世遺”門前徘徊多時的預備項目已然開始厲兵秣馬,準備2011年6月的申遺角逐。

  西湖:十年申遺不尋常

  今年的世界遺産大會上,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透露,中國杭州西湖將在明年作為文化景觀申報世界遺産。為了積累經驗以保證明年順利通過,杭州市相關主管單位此次專門派人前往巴西,現場觀摩世遺大會。記者從杭州園林文物局獲悉,9月前後,世界遺産委員會專家將到杭州,對西湖項目進行審核評估。

  本著世界遺産“真實完整”的要求,杭州這幾年在西湖綜合整治和保護工程中堅持微調原則,不大興土木。經整治,湖面從5.6平方公里擴展到6.5平方公里,恢復了歷史原貌。6月29日起,有關部門在西湖周邊安裝1383個界址點,連成的範圍就是西湖申遺的申報範圍。

  目前確定了申報範圍的西湖,坐擁六大景觀要素,分別是:西湖自然山水——外湖、小南湖、西裏湖、岳湖、北裏湖五片水域與北、西、南三座丘陵;城湖的空間特徵——即“三面雲山一面城”“兩堤三島”景觀格局;聞名遐邇的“西湖十景”題名景觀;西湖文化史跡——保俶塔、雷峰塔、六和塔、靈隱寺等14處歷史遺跡;西湖特色植物——兩堤“桃柳相間”的景觀和春桃、夏荷、秋桂、冬梅的四季花卉及分佈于西湖群山中承載中國茶禪文化重要價值的龍井茶園景觀。

  據了解,早在1987年,就有專家提議西湖申報世界文化景觀遺産。1999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宣佈西湖邁上申遺路;2007年排出的“西湖申遺三年行動計劃”,力爭使西湖在2010年成為世界文化景觀遺産;2009年嵩山申遺失利致使表決時間推遲到2011年。而今年,繼申遺文本通過世遺中心初審後,西湖將接受其選派專家的現場評估驗收。

  據當地申遺辦介紹,接下去西湖還須過“三關”:9月,世界遺産委員會派專家現場考評與驗收;2011年3月至5月,世界古跡遺址保護理事會將對西湖的價值進行評估;2011年6月,第35屆世遺大會上,21個理事國將投票最終決定西湖是否列入名錄。走過10多年的申遺路,西湖正期望能馬到成功。

  哈尼梯田:旅遊與保護正在博弈

  列入2011年“申遺”預備名單的還包括雲南哈尼梯田,11年申遺未果的哈尼梯田景區已經收了一年門票。不少人擔心,“旅遊熱”的炙烤下,哈尼梯田的原生態文明會支離破碎。

  有1200年曆史的哈尼梯田是世界規模最大、分佈最廣的梯田,綿延于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等縣。明代起,哈尼族人開始在哀勞山“雕刻”地貌,創造出森林、村寨、梯田和水系和諧統一的生態系統。冬天收完水稻後,梯田如鏡,千層鋪遍,哈尼民居“蘑菇房”與梯田相映成趣,是世界罕見的人文景觀,一經申報成功,將成為第一個以民族名稱命名的世界文化遺産。

  “近代史上,哈尼人跟許多中國南部的重大社會事件聯絡在一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章建剛介紹,“哈尼民族早期歷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這對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很重要,但在整理這一文化遺産時,哈尼族的現實更值得關注。”

  據了解,哈尼村寨已出現明顯的“空心化”。章建剛介紹,哈尼族青壯出外務工,村裏剩下老弱婦孺。“當地的孩子發誓要離開哈尼,説一定要到昆明的大公司去‘打計算機’。哈尼人也不再留戀蘑菇房。新蓋的房完全是外地式樣,村寨風貌已相當破碎。”

  此外,目前的開發模式也存在問題。2009年,當地政府引進一家企業共同成立股份公司進行開發,當地村民基本被擠到開發行為之外。最佳景觀觀測點設點收門票,一些當地居民便靠山吃山,提供導遊和商品,以致“黑導遊”等不規範業態滋生。關心哈尼梯田的專家擔心,景觀被壟斷,當地人會失去保護梯田的動力。哈尼梯田海拔高,産量低,農業收入很少,如果他們在開發項目中無法得益,就會放棄梯田。因而,目前調整的重點就是優化利益結構,本著誰開發、誰投資、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堅持共建、共管、共享,建立對梯田景區群眾的激勵機制,堅持多元化投入,達到申遺與旅遊、改善生活與保護文化的雙贏。

  今年,雲南省政府調研組實地考察哈尼梯田時,專家們提出:“申遺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既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責任。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必須要根據相關要求,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按程序、按規定、按條件,科學合理地做好規劃。”

  絲綢之路:跨國申遺難度不小

  8月8日上午,“絲綢之路復興之旅”大型採訪考察團在西安大明宮遺址區丹鳳門舉行盛大的壯行儀式。考察團由30多家媒體以及絲路申遺工作官員、文物考古專家、民間申遺大使組成,在接下來的55天當中,他們將從西安出發,沿著當年張騫的足跡,一路探訪考察,爭取得到關注和支持。

  就在8月2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應邀做客《人民日報》“文化講壇”時介紹:“絲綢之路,包括沙漠絲綢之路、綠洲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海洋絲綢之路,居然串起97個國家大半個地球,是人類社會遺留至今最大一處文化遺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希望中國&&對它實施整體保護。”

  而中國各地早在三四年前即著手實質性推動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活動,目前,陜西省對遺産點周邊環境進行了全面整治,新疆則投入6000萬元對申遺候選地古龜茲三大千佛洞進行了保護性整治,甘肅、寧夏等地也投入鉅資展開保護修繕工作。

  早在2009年“中國文化遺産保護論壇”上,文化線路遺産開始成為研討的課題,絲綢之路申遺成為該次論壇的核心內容。我國本擬於2010年與中亞五國聯合申報“絲綢之路”中的“沙漠之路”為世界文化遺産,項目文本均已按要求提交,然而跨國項目存在協調的實際困難,何時能申遺成功,還是未知數。

  當今國際學術界公認的沙漠絲綢之路至少橫跨中國和地中海之間的15個國家,但在絲路申遺的第一階段,世界遺産委員會能夠批准的,將只是在中國和包括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在內的中亞五國的遺址,預計有54處遺産點參與申報,除經濟與外交因素之外,各國的國內局勢也影響著申報的進程。

  本報記者 丁敏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