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京華時報:公務接待亟須脫潛規則之困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8日 01: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接待也是一種生産力”,正在不少地方成為當地幹部的信條,更在實際工作中演變成現實。許多基層幹部其實同時身扮多角:既是這種風氣的受害者,又無奈地成為助長者,而有時,又是受益者——此番局面的形成,讓公務接待頑疾極難根除。

  先是平遙之痛,後有麗江之苦,“公務接待”這個灰色箱子,終於被媒體翻了個底朝天,讓人震驚。現在,《半月談》提供了另一些具體情況:公務接待正成為基層幹部的“重要工作之一”,一些有旅遊資源的鄉鎮,基層幹部每年150天忙於接待。

  適度的公務接待,本是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工作的需要。但是,當“需要”竟然變成“半年接待”的強度,變成“喝酒應酬”的接待方式,變成基層縣的普遍之痛,怎不令人震驚?

  然而,説句不免有些沮喪的話,對這種頑疾的根治,我們現在又能有多大信心?

  “接待也是一種生産力”,正在不少地方成為當地幹部的信條,更在實際工作中演變成現實。許多基層幹部其實同時身扮多角:既是這種風氣的受害者,又無奈地成為助長者,而有時,又是受益者——此番局面的形成,讓公務接待頑疾極難根除。

  對公務接待,我們黨和政府,早有嚴格規定。2006年,中辦和國辦一紙《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就明確規定:黨政機關不得違反規定到風景名勝區舉辦會議和活動,嚴禁以各種名義和方式變相旅遊;接待單位不得以任何名義贈送禮金、有價證券和貴重禮品、紀念品等。

  但現在問題在於,基層所痛、所嘆、所苦的,往往還不是上面“規定”裏提到的現象——果真有頂風作案的,“尚方寶劍”拿下,也比較好辦。現在,明目張膽收受禮金的現象少了,但多的是吃好、睡好、玩好、臨走土特産相送,抬不上桌面,但也談不上違多大規;明目張膽張羅著公費旅遊的少了,但名目繁多的下基層、調研活動多了,哪一樣,不都頂著正兒八經的“工作”名頭?這樣的大多數現象,真有點陷入了魯迅所説的“無物之陣”。

  反腐難,反一個遍佈潛規則的腐敗現象,難上加難。因為這類腐敗,往往利益鏈條犬牙交錯,利益團體捆綁密切。

  那個鼓起勇氣、打破“潛規則”的四川巴中市白廟鄉,把迎來送往者的名單及消費賬目公佈出來,固然贏得了公眾“圍觀”叫好,結果,即因為全公開,來白廟鄉的上級部門人員減少了一半。人少了倒也沒啥,可關鍵是鄉政府就當地水、電、路等問題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也少見回音——這,就是“反潛勇士”的現實生態。

  公務接待,所以能“出形象”“出效益”“出政績”“出生産力”,説到底,有兩個原因,一是官員、地方政府的評價體系過於“唯上”,常常是“説你行你就行”;另一方面,也與現行行政審批制度有關,對一個地區的項目、資金投入,有較大的審批自由度,權力一旦有了尋租的空間,往往意味著更多的“討好權力”現象必然地出現。

  只有當一個地方的發展,不會過多受到行政權力掣肘,公務接待,才可能真正衝破潛規則的“無物之陣”,走向陽光,回歸正常。

  本報特約評論員吳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