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16央企佈局樓市神速抄底 3個月斥300億圈地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5日 10: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央企仍然是地王製造機器

  據21世紀經濟報記者調查獲悉,自3月18日國資委責令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産、保留16家以地産為主業的央企至今,央企退出進展相對緩慢,至今未有大動作,而16家央企則在短短的3個多月時間裏,繼續跑馬圈地,出手闊綽。

  根據自3月18日以來公開披露的涉及這16家央企的拿地信息,16家央企獲得國資委“認證”後的拿地總金額,本報記者統計得出的數字是:約295.243億元!

  當初國資委“清退令”頒布不久,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曾告訴記者,僅這16家央企參與土地爭奪,也幾乎難遇敵手。現在看來,潘石屹的判斷應驗了。

  雖然國資委新聞發言人士7月12日向媒體澄清 “國資委授意地産央企下半年加速擴張”乃傳言,但上述16央企大手筆拿地的事實並不能被改變。

  16央企3月購地花費300億

  本輪調控至今,與地方政府賣地和大部分開發商拿地的表現相比,16家央企在土地市場的表現,堪稱“優異”。

  3個多月間,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以下簡稱“中鐵建”)的購地表現最為突出。據不完全統計,3月18日至今,中鐵建購地總計近100億元。上半年,中鐵建共6次出手,競得10宗土地,總成交價132億元,平均每天買地花費高達7300萬元。

  華僑城集團也很踴躍。據公開信息,該集團僅3月26日和7月1日兩次拿地,就分別高達43億元和37億元。

  保利集團近三個月間拿地約50億元,包括4月20日以19億元購得中山市一幅近百萬平方米的土地。上半年,保利地産已斥資214.71億元拿地。

  此外,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今年也已新購置土地290萬平方米,5月末土地儲備達4830萬平方米。

  以目前的狀態看,若無意外情況,16家央企進軍房地産的速度和規模,下半年很可能將持續。

  其他企業放緩了拿地步伐,而16央企在確定房地産主業後,拿地勢頭有增無減,一縮一漲的變化後,央企在土地市場的動作對整體市場的量價影響無疑正在逐步明顯。

  中房指數研究院最新的《2010年上半年中國103個城市土地市場交易情報》披露,2010年上半年,全國103個城市累計供應住宅用地20335.8萬平方米,同比增加100%。從月度分佈來看,除了2月受春節和4月受計劃出臺之前暫停土地出讓因素影響,供應量有所回落外,其他月份供應量持續增長。6月,全國103個城市共推出住宅用地3152.4萬平方米,與上月基本持平,同比增加35%。

  2010年上半年,全國103個城市住宅用地樓面地價為1863元/平方米,環比2009年下半年下降9%。但在單個城市的市場數據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央企帶來的影響,特別是近幾個月中央企有較大規模購地的天津等城市。

  天津上半年住宅用地入市量上升,樓面均價與溢價上漲。上半年天津住宅用地掛牌均價為1685元/平方米,同期上漲87%,成交樓面價為1943元/平方米,去年同期僅912元/平方米。6月,天津掛牌樓面價持續上漲,為1963元/平方米,環比略增7%。

  “央企的拿地舉動,更加堅定了我們的抄底心態,趁著手頭有錢。”一位最近在上海拿下重量級地塊的企業負責人表示。

  上半年上海土地市場量價齊漲,溢價率達110%,而2009年上半年平均溢價率為32%。

  對大部分地方政府而言,上半年土地供應計劃難以完全落實,下半年面臨較大的供應壓力,央企的拿地熱情,客觀上有利於地方的土地市場供求關係,同樣有利於緩解地方財政以及保持房地産投資規模等。

  有錢購地 無錢收購整合?

  與16央企神速抄底購地相比,近三個多月中,原本應是調整重點的78央企退出房地産的相關進展卻顯得過於緩慢。

  6月12日,五礦集團掛牌轉讓旗下房地産企業,這是“清退令”發出後100多天中出現的第10家掛牌轉讓房地産業務的央企。

  這些轉讓項目進展緩慢。至今,僅有中石油在6月10日以1.26億元將下屬北京都市聖景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轉讓給福建民營地産公司中駿置業控股有限公司。

  令外界頗為疑惑的是,16家央企可以拿出近300億元四處搶地,且勢頭還在繼續,為何78家央企的轉讓退出卻如此緩慢?用這些購地資金來收購整合78退出央企的資産,豈不是一舉兩得?

  事情沒有這麼理想。由於央企各自及相互之間歷史悠久的複雜關係、各自所處的行業主管部門不同,加上旗下房地産資産往往歷史問題較多,盤活的難度和代價並不比買地低,這些都是造成上述進、退兩方表現反差巨大的原因。

  “以目前的趨勢,不僅16央企對市場的衝擊和影響難以遏制,78央企的退出過程也將繼續漫長緩慢。”滬上資深開發商人士柴一峰坦言,這並不是一個健康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