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欲返舊日時光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7日 03: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北京前門外西南方向,大柵欄街西口往西大約半公里處。一條不足500米的衚同裏,房屋外圍的墻壁都有些斑駁,偶爾可以看見整塊掉下的漆片,多處建築被搭上了腳手架,建築工人在忙碌地刷墻、鋪磚。

  這裡是楊梅竹斜街,歷經600年曆史的風雨後,即將還原“舊日風貌”。

  據悉,作為實現大柵欄及東琉璃廠貫通的重要區域,楊梅竹斜街保護修繕項目被當作北京市探索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新模式的試點,經過大規模修繕,這條始建於明代的商業文化老街將被打造成為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特色京味文化展示體驗區。

  歷史肌理可觸摸

  北京大柵欄琉璃廠建設指揮部産業促進處處長周振波介紹説:“我們希望能夠為600歲的楊梅竹斜街恢復舊貌。”

  沿著楊梅竹斜街走過,路面上堆滿了不少老磚老瓦。“這可是恢復這條老街的寶貝,這一磚一瓦裏都留藏著那個時代的氣息。”周振波説。從乾隆御賜的梁詩正老宅到眾多的書局,再到蔡鍔、小鳳仙留下諸多故事的貴州會館,都見證了楊梅竹斜街的無數往事。用收集來的老磚老瓦,古樸的建築、消失的名字等保存著歷史沉澱的元素與新的材料、新手法組合,鋪於地面,為現代人提供一種可觸摸的歷史肌理,喚醒人們對於老北京生活的觸感與情感記憶,正是此次修繕的一大亮點。

  此外,現有的廢磚舊瓦還將被施工方用來補砌臺階,加砌街道的綠化花池、公共長凳、入戶地燈等,既使廢棄物得到了有效利用,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楊梅竹斜街的“原汁原味”。

  留下“講故事”的人

  作為全市探索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新模式的試點,楊梅竹斜街打破以往徵收拆遷為主的保護修繕模式,實現了一種大膽的創新,對當地居民實施更加人性化的、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自由騰退方式:即適當保留“原住民”,採取與居民協商、自願騰退的方式進行修繕更新。周振波説:“原住民現在已經成為這條古街的一部分,他們大多願意留下來,講述屬於這條老街的故事,讓歷史流傳下去。”

  住在楊梅竹斜街9號的文奶奶,每天傍晚都會坐在家門口乘涼。她告訴我們:“我已經在這裡生活50多年了,這房子以前是藥房,之後又改建成銀行了,我這大半輩子的故事都發生在這兒,我不會離開這裡。”按照規劃方案,楊梅竹斜街將發展成為居住、商業、公共服務等多種功能並存的具有特色京味的旅遊衚同。

  保護城市的“痕跡”

  保護城市“痕跡”,正是此次修繕的重要原則之一。據介紹,為了更好地實現街區的保護和發展,楊梅竹斜街在修繕保護方面將進行新的嘗試,採用“留、修、改”的保護原則。一些具有文化保留價值的建築將予以嚴格的保護;對於保存了一定歷史痕跡的建築,但因為後期人為改造,失去了原有建築風貌,將儘量以尊重其原有樣貌的方式進行翻修;對於現狀破敗,沒有歷史底蘊,不具備歷史保留價值的建築,將根據街道整體風貌的協調性,進行適度改建。

熱詞:

  • 竹斜街
  • 楊梅
  • 科學發展觀
  • 原住民
  • 舊日
  • 講故事
  • 老街
  • 老瓦
  • 肌理
  • 歷史文化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