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新媒:中國奧運話題不再“金牌至上”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6日 11: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6日文章,原題:不只是金牌與口水

  認真想了一下,中國今年的奧運熱點話題有點反常。比賽開始都一週了,媒體與網絡上議論最多的不是中國隊誰誰誰又摘金了,全隊進賬多少面獎牌,連中國隊在榮譽榜的排名情況,都越來越少人關注。

  與之相反,火熱的輿論始終圍繞一些與金牌不直接相關的題目:對運動員訓練是否合情合理,媒體的勢利無德,國家體育體制利弊等等,一波一波如浪濤般襲來。舉重運動員吳景彪失金後的痛哭,媒體對周俊道歉,女子羽雙被取消比賽資格,羽總教練李永波的是是非非……今年奧運話題熱鬧且戲劇化,主旋律是人性、人情,還有隱含的“反金牌至上”主義。

  道德與運動員精神的維護,取代了傳統上對獎牌數量的關心,成了統攬中國社會上下話語的一致主題。無怪乎,在奧運開幕後第三天,有中國專欄作者就調侃地指出,今天哪家媒體不安慰一聲“敗亦英雄”,恐怕都不好意思出版。

  這個局面的形成,與今年奧運的突發事件較多有關,像世界第一號女子羽雙組合於洋和王曉理竟然被退賽,本身就是吸引眼球的新聞。但在另一方面,紛紛擾擾的輿論話語,也説明中國民眾對奧運的期待,對國家、民族榮譽的定義與理解,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

  體育是中國人愛好的活動,在改革開放以前,甚至改革開放後的十幾二十年,中國運動員在賽場上的成就被視作體現中國綜合國力的指標之一,也是中國與美國等一較長短的氣魄。這個認識,至今還留存在不少中國人的意識中。

  中國民眾“奧運觀”、“金牌觀”的轉向,也是社會大環境變化的一面鏡子。在經歷了多年快速發展,做出很多犧牲,又看到發展所帶來的不公時,很多人對“GDP至上”反感厭倦,傳統指標的影響力正在消解。

  就好像民眾開始追求綠色GDP,追求環境友好、和諧、可持續的發展一樣,社會也在急速修正對運動員價值的衡量標準。運動員的“GDP”就是金牌數,這一點正在遭遇挑戰。如果説過去針對體育體制的批評只是少部分人的議論,現在這種想法,正在擴散為社會話語主流。

  與“GDP至上”、“金牌至上”一起面臨修改的,還包括中國民眾對權威與組織的普遍服從心理。

  其實大家應該感謝多年來“舉國體制”的成功,如果不是因此嘗過了金牌的滋味,如果沒有過2008年北京奧運金牌數第一的成功底氣,社會大概不可能這麼瀟灑地高呼“敗亦英雄”。但這正是發展應有的規律,前人創下的成就,就是為了讓後人能夠在未來某個時候,跨過這一步。現有利益集團與改革呼聲的博弈,今後必然將持續,但變的趨勢也難以阻擋,因為民意的轉變,就是變化的基礎。

熱詞:

  • 體育體制
  • 退賽
  • 中國奧運
  • gdp
  • 社會話語
  • 中國隊
  • 金牌觀
  • 敗亦英雄
  • 金牌至上
  • 奧運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