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生在中國,死在中國的英國奧運冠軍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3日 07: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倫敦8月2日奧運專電題(記者王子江汪涌)奧運會田徑比賽將於3日開賽,在市中心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文萊美術館內,正在展出一名英國曾經的田徑傳奇人物的生平,這位1924年巴黎奧運會的400米冠軍與眾不同的是,他生在中國,死在中國。

  埃裏克 利迪爾,中文名字李愛銳,1902年生於天津,父親是來自蘇格蘭的牧師,5歲時,被父母送回英國接受教育。利迪爾從小就顯示出在運動方面的天賦,多次在蘇格蘭甚至全英國的田徑比賽中獲得短跑冠軍,並獲得了參加1924年巴黎奧運會的參賽資格。

  巴黎奧運會上,他最擅長的100米預賽被安排在禮拜日舉行,作為虔誠的基督教徒,利迪爾要在禮拜日參加禮拜,所以他決定放棄比賽。由於他是贏得百米金牌最熱門的人選,英國王室成員都出面勸説他參加比賽,國內也有人指責他叛國。但利迪爾只是説:“我不在禮拜日參加比賽”。他在巴黎的一個教堂裏度過了那一天,之後他參加了200米和400米的比賽,分別獲得銅牌和金牌,並打破了400米比賽的世界紀錄,這項紀錄他保持了35年,直到1955年才被打破。

  這位22歲的奧運冠軍成為巴黎奧運會最大的新聞人物之一,回到英國的當年他拿到了愛丁堡大學的化學學位,1925年,他參加了蘇格蘭錦標賽,獲得三個項目的金牌。然而在他運動生涯的巔峰時刻,他決定告別英國,循著父親的道路,到中國去,1925年夏天,他回到了出生地天津,在英國倫敦會創辦的教會學校新學中學做了一名中學教師。

  據資料顯示,利迪爾在新學中學擔任學校的理科及體育教師,每次講課後,他從不率先離開教室,而是禮貌地讓學生們先走。走下講臺後,如果還有學生在教室裏,他便坐到學生中間,與他們交談。1928年,利迪爾參加在大連舉行的一場國際運動會,並獲得200米和400米金牌。1929年,天津民園田徑體育場舉辦萬國田徑賽,受主辦方之邀,利迪爾主持跑道的設計與施工,其修築水平,在當時亞洲堪稱一流。在此次賽事中,利迪爾擊敗了500米的世界記錄保持者德國運動員奧托 費爾薩,奪得了平生的最後一塊金牌。1991年,他的三個女兒把這塊金牌贈送給了父親曾經任教過的學校新學中學(今日的天津17中學),作為永久的紀念。

  利迪爾後來被派遣到河北肖張縣傳道,1941年,他被日軍關押,送往位於山東濰坊的日軍集中營,在集中營裏,他還堅持給同樣關在裏面的孩子上課,組織體育活動。1945年2月,他在集中營裏因患腦瘤去世,享年43歲。1988年,利迪爾墓地紀念碑在濰坊揭幕,紀念碑由産自他的家鄉蘇格蘭的馬爾島花崗石製成,鐫刻有中英文碑文,正面是:“他們應可振翅高飛,為展翼的雄鷹;他們應可競跑向前,永遠不言疲勞”。

  1981年,英國人根據利迪爾的事跡拍攝了電影《烈火戰車》,獲得多項奧斯卡獎。

  文萊美術館的展覽中,展出了關於利迪爾當年參加巴黎奧運會的有關圖片和報道,他在中國的資料和圖片,讓人更多的了解這位傳奇人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完)

熱詞:

  • 利迪爾
  • 奧運冠軍
  • 1941年
  • 金牌
  • 烈火戰車
  •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 學生
  • 1924年巴黎奧運會
  • 教室
  • 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