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華西都市報:城市,請以真誠姿態擁抱外來人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1日 10: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南京江寧區發佈報告《人口現代化:江寧案例研究》披露:近年來,江寧百姓的生活質量有所下降,經分析,專家認為,教育、醫療、文娛等已成江寧人口生活質量的“短板”,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可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專家提醒,要提高外來人口高素質人才的比重。

  “外來人歧視”,乍看新聞,易讓人得此結論。在平權呼聲漸響的時下,“外來人口影響生活質量”的説法,儼然是在排外,倍顯刺耳。它淪為輿論鞭撻的靶心,在所難免。

  可細究之下,或可發現,所謂“排外”,也許是源於斷章取義式解讀:須厘清的是,專家的“外來人口過多,影響生活質量”結論,只是種紙面推演和專業分析,著眼點是人口增多,對資源分配額度的衝擊;而“可能”“一定程度上”等副詞,也留下置否的餘地,言下之意,這些負效應並非蓋棺論定。

  平心而論,將這跟“歧視”扯上邊,可能是誤讀。專家分析,不無道理:社會生活中的基礎設施等,終究有限,甚至本就稀缺,跟不上民眾需求。在公共資源恒定的語境下,人口陡增,難免帶來分配時的“僧多粥少”局面。於是,教育、醫療等資源愈顯短缺。

  不過,這種單向度的評判方式,未免有些狹隘。公眾對其抨擊,並非全然出於神經敏感,而是對片面的評價思路不買賬:為何只渲染外來人口的“負效應”,對他們的正面價值卻選擇性忽略?資源緊張,果真就是“外來人”惹的禍?

  應該看到,在開放化的社會,人口流動,已是種尋常的景象。任何城市,都應敞開大門,有著包羅外來人的雍容氣度、包容心懷。若閉關鎖門,抱著“壁壘心理”不放,盲目拒斥、驅逐外來人口,只會顯得治理僵化,格局太小。

  外來人口涌入,固然會擠佔部分資源,但這無關鳩佔鵲巢,並非對“本地資源”的倒吸,而是流動性社會中必然的資源共享、分配格局洗牌。城市生活資源的“蛋糕”,本就該做大,讓外來人也能分羹共享。嫌外來人口過多,實質上,反映了城市管理滯後,生活資源供給經不起現代社會形態的沖刷。

  事實上,外來人口從來都不是洪水猛獸,恰恰相反,他們為城市補充了能量,也豐富了城市的文化色彩。若非許多外來農民工的辛勤勞作,做著“臟亂差”的活兒,城市裏的建築何以高聳,道路何以鋪平?他們的貢獻,不應被遺忘。享用著“人口紅利”,從“廉價勞工”中獲益,卻轉過身説他們“影響生活質量”,是否太過功利?

  將資源的分配緊張,歸結為“外來人口多”,也充斥著“本地人”烙印下的身份優越感。戶籍有別,可“外地人”“本地人”的二元論標記何必那麼分明?遺憾的是,限制外來人,成了某些管理者的“傲慢與偏見”。每到兩會,總會有“遏制外來人口”“控制外來人口規模”的議案被提出。

  外來人不是城市的“包袱”,而是對城市空格的填補、文化性格的豐富。城市當以更親切的姿態,擁抱他們,而不是等過年時早餐荒、保姆荒襲來,才想起他們。

  (相關報道見7月31日《揚子晚報》)

熱詞:

  • 外來人
  • 外來人口
  • 本地人
  • 歧視
  • 負效應
  • 揚子晚報
  • 外地人
  • 傲慢與偏見
  • 蛋糕
  • 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