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老北京的水災記憶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1日 03: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水災尤其深重,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間,史書中記載下的大水災就發生了1029次,平均每兩年一次。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記載並不全面,因為古代通訊不發達,遠離京城地區的水災往往被忽略,以中唐時期雨災記錄為例,關中地區記載了100多次,幾乎與關外全部地區加起來的數字相當。為什麼乾旱的關中反而雨災更多?因為關中是唐王朝京畿之地,佔有當時天下財賦、戶籍的30%左右。相比之下,嶺南雨水豐沛,更容易成災,但唐代經濟重心在關中、河北和江南,當時人們對嶺南植物都還不太熟悉,自然也不太關注其雨災的情況了。

  老北京地處華北平原最北端,華北平原雨量分佈不均勻,70%的雨量集中在夏季,且不同年份降水量大不相同,極易成災。

  老北京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歷史上永定河多次氾濫成災,洪水曾5次侵入北京城。元朝統治的98年間,北京在其中48年發生了水災,不到2年一次;明代276年中,北京地區的水災年份達104個,平均3年一次;清代268年間,北京有128個水災年份,平均2年一次。民國38年間,北京有17個水災年份,平均2年一次,最大的一場發生在1939年,整整下了40天雨。

  為什麼北京水災這麼多呢?

  首先,這與農業發展有關,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周邊土地多被墾殖,濕地被侵佔殆盡,原有湖泊之水也多用來灌溉,歷史上海淀是一片巨大的湖泊,今已不存,元代三海面積是今天的3倍,隨著湖泊面積越來越小,蓄水能力大大下降。

  第二,這與舶來作物有關,特別是玉米的引入,在山區等貧瘠、寒冷的土地上也可耕種,大大地破壞了原有植被,加大了水災的破壞力。

  第三,城市排水設施不發達,明代雖有禦溝貫通城市,清代特別加以整修,但監管乏力,到清代中期許多地段已經被私人佔據,在禦溝上建房居住,許多地段出現嚴重淤積,由於沒有相關經費,故無人問津。

  第四,城市規劃不足,居住者公德意識薄弱,導致防洪能力大大下降,以龍須溝為例,在原“金魚池”一帶,本是金代皇家園囿,清末民初期間,大量移民居住在此,他們多從事皮革生意,有鞣制皮革作坊200多家,他們肆意往溝中排污,導致從天橋十字路口向東一公里多,成為奇臭無比的“龍須溝”。一遇暴雨,災情難以收拾。

  第五,城市基礎設施差,城市中溝壑較多,比如二龍路,原是“二龍坑”,乃元朝金水河故道,一直沒有填平,清朝司法機關都在附近,一下雨便會遭災。震鈞在《天咫偶聞》稱,一旦下雨,則大門以內水沒過車廂,各司只好用木床搭成路,俗稱“水淹三法司”。

  本文資料主要引自《北京志 氣象志》

熱詞:

  • 老北京
  • 水災
  • 鞣制皮革
  • 龍須溝
  • 華北平原
  • 明代
  • 北京志
  • 氣象志
  • 元朝
  • 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