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教育割據矮化了大學精神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31日 08: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沙晚報 熱點專題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葉祝頤

  近日一則新聞將北大、清華這兩所中國頂尖學府再次捲入“地域歧視”的雷區。幾個月前,清華、北大先後允諾,將在北京地區減少高考招生計劃投放。然而,承諾卻與現實大相徑庭。據媒體報道,清華今年在京總擴招45.3%,北大今年在京一批次擴招33.6%,如此“逆勢而為”頗有“挑戰底線”之嫌。(7月30日《人民日報》)

  儘管清華、北大回應説,相關擴招報道的計算方法有誤,在京擴招緣于北京生源質量。但是,北京屬於自主命題省市,各地高考分數並不具有可比性,所謂生源質量好,不過是個偽命題。

  由於歷史的原因與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地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生源數量與當地高等教育資源不對稱的情況比較突出。不僅清華、北大對北京考生“情有獨鍾”,許多重點大學近年來越來越地方化,它們在辦學所在地的錄取比例居高不下,儼然形成了教育割據的局面。

  平心而論,地方對重點大學提供了優越的辦學環境與人財物的支持,特別是首都北京,情況比較特殊。近水樓臺先得月,部屬高校的招生政策適當向北京考生傾斜,並非不可理解。但也不能無視教育公平,傾斜無度,清華、北大等重點大學不能把自己變成北京考生的自留地。

  一所大學,如果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不僅有利於地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更可體現大學的博大胸懷。而相對單調的生源結構,長期發展下去,可能會形成文化、學術“近親繁殖”的怪圈。教育教學的評價標準也會趨向單一,難免會抑制人才的自由發展空間。這並不符合大學的辦學宗旨。大學的科技優勢也跳不出狹隘的地域圈子,這對大學自身發展、對全國經濟統籌發展,對營造公平的教育環境都沒有好處。因此,重點大學應該姓“國”,而不姓“地”。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已經先行一步,幾年前就建立了按各省市人口比例確定招生指標的制度。雖然改革措施還存在瑕疵,但在重點大學地方化的大背景下,顯得彌足珍貴。令人遺憾的是,中國政法大學的熱氣並沒有融化招生地域堅冰,目前沒有第二所名校跟進。清華、北大自毀“減少在京招生”的承諾,一味向北京考生傾斜,矮化了大學精神,而中國政法大學的做法讓人欽佩,值得清華、北大等名校反思。

  對此,教育部要積極回應民意,調整招生政策;更多重點大學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大教育觀,擺脫狹隘的地域意識。如此,才能體現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和諧,留住“大學之大”的大學精神。

熱詞:

  • 教育公平
  • 大學精神
  • 清華
  • 高考招生計劃
  • 教育教學
  • 生源質量
  • 教育環境
  • 重點大學
  • 北大
  • 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