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武漢最老下水道 陶瓷紅磚做管道(組圖)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30日 03: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記者 金濤 潘紅柳 見習記者夏奕 黃帥 康鵬 劉智宇 岳源

  武漢排水管網

  【編者按】下水道,是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實力。本報記者從探尋黃孝河清淤工程中發現,城市下水道絕不僅是高標準建設那麼簡單。在工程學上,下水道體量越大、埋設越深所需費用越高,在這個意義上,它一定程度地反映著一座城市的硬實力;而在另一方面,人們在地面上的建設及生活中的一切行為,是否能體現出對下水道的維護、保護、呵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座城市的軟實力。當北京的暴雨把中國城市下水道問題衝到人們面前時,我們有必要認真了解我們自己腳下縱橫長達6300公里的地下排水管網的狀況,以利於更清楚地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對下水管網所擔負的愛護之責。

  本報訊 昨日上午,中山大道蔡鍔路路口,幾位水務疏撈工人將最先進的視頻潛望鏡從井口探入下水道內,只見一道老紅磚築成的n形下水道內,兩壁斑駁。經反復確認,這一段下水道距今已有100年,可能是目前我市仍在使用的最老的下水道。

  武漢最老的下水道在哪?近日,記者兵分幾路,對老武昌、老漢口進行探尋。

  歷史上,武昌、漢口是澤國,湖泊密布、河渠縱橫。漢口開埠前,基本上沒有區域性的人工排水系統,主要依靠自然的水系排水。

  中山大道的車站路至蔡鍔路是武漢曆史上最早的城市主幹道,始建於1912年。武漢曆史專家劉謙定介紹,中山大道原來是一堵城墻,後改建為馬路。

  修馬路的同時,埋設了下水道。“這一段中山大道下的下水道還是以前的”,85歲的袁湘濤與下水道打了一輩子的交道,他肯定地説,這一段下水道從來沒有改造過。袁湘濤在1996年從江岸區水務局副局長任上退休。

  通過潛望鏡看到,下水道如馬蹄形,上面取拱形可加大承重,寬約50厘米,高約1米,用老紅磚砌成,紅磚裸露在外。有些地方的紅磚在電子視頻裏看去還很鮮亮,有些則已灰黑。

  與這段老下水道配套的還有陶瓷排水管,從居民家延伸到下水道內。“陶瓷排水管直至2006年社區883改造時才廢棄”,江岸區排水站副站長高和平説。那時水泥很少,多用陶瓷制管。

  在江漢路的上海村、江漢村內,居民樓邊的排水明溝也有80多年曆史。明溝約20厘米寬,10厘米深,底部呈弧形,略有坡度,一家一戶有一個排水管直入明溝,流水最後排入上海路下的下水道,但這一處下水道是民國時期修建還是解放後改建,江岸水務人員已説不清楚了。

  尋訪時記者發現,武漢曆史資料中,關於地面建築的較完整,而地下建築如下水道基本上是空白,鮮有記載。

  一些老排水人介紹,目前武昌、漢口老城區的下水道歷經洪澇和戰火的洗禮,並不斷改造更新,許多地方是新老結合,共同發揮作用。

  上圖:昨日上午,水務人員用視頻探頭檢查蔡鍔路下的下水道。

  見習記者 黃帥 攝

  左圖:蔡鍔路下已“百歲”仍在發揮作用的下水道。(視頻截圖)

熱詞:

  • 紅磚
  • 蔡鍔路
  • 管道
  • 視頻探頭
  • 潛望鏡
  • 城市主幹道
  • 排水管網
  • 城市下水道
  • 城墻
  • 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