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濟南日報:城市防澇切不可“忽略”前人智慧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3日 10: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濟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月21日,北京發生暴雨到大暴雨天氣,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為自1951年以來有完整氣象記錄的最大降水量。其中,最大降雨點房山區河北鎮達到460毫米。暴雨引發房山地區山洪暴發,拒馬河上遊洪峰下泄。截至22日17時,在北京境內共發現因災死亡37人。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擊致死1人,觸電死亡5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確定身份,其餘15人正在確認中。(7月22日人民網報道)

  7月21日,京城遭遇了61年來最大的暴雨,造成局地積水成了“汪洋”。在首都北京遭遇的這一場61年一遇的暴雨中,我們看到了草根、市民守望相助的溫暖,也看到了政府部門積極降低災情損失的努力。遺憾的是,城市防澇能力並未真正得到高分。暴雨的停止,後續工作的推進,其實並不能真正消弭這場暴雨給城市設施帶來的損害,以及37人死亡、多人受傷的現實。

  但這場暴雨中,人們卻意外發現,身處暴雨中心的北海團城無一例積水報告。無論下多麼大的雨,在這座城池上,都會雨過地皮濕,很快就滲流得一乾二淨,地面只略顯潮濕,而秘密就在地面鋪設的青磚和地下的涵洞中。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團城“服役”。

  “北海團城無一例積水報告”,無疑是這場大暴雨之後城市排澇的一大“亮點”。這足以説明,雖然“古老”、雖然距離已經數百年的明代城市地下管網設施依然管用,前人的智慧依然令現代人敬重。這其實是一種巨大的反差,現代城市管理者應從中汲取足夠的經驗和教訓,而不是對這一“亮點”繼續熟視無睹。

  現代城市為什麼對一些前人的智慧結晶,視而不見?筆者認為,有兩方面原因:其一,城市規模發展過快,建設者有意無意地將重點資源、人力物力用在了城市的表面,而對於屬於城市“良心”和“裏子”的下水管網建設,關注不夠、投資不足,導致等級過低,排澇和防洪能力遠不能滿足城市發展需要;其二,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和飛速發展,導致現代城市管理者盲目自信。短短幾十年的社會發展,人類創造了遠遠超過任何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的財富,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累積起來遠超過人類社會任何一個歷史時期,現代人完全實現了“登月”、“飛天”,可以微觀到微粒子的內核,納米技術已經延伸到了更廣闊的未知領域。這極容易讓決策者和建設者盲目自信。

  從同樣被人熱議的,江西贛州市至今發揮作用的宋代福壽溝,到北京市的北海團城,無疑都是現代城市排水系統值得學習借鑒的“樣板”。我們的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們,應該儘快改變盲目自信現代科技的舊觀念,事實證明“古老的技術未必不管用”,而無數社會實踐和科學實踐證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會看的更遠”。科學進步如此,社會進步如此,城市地下排水系統更是如此。學一學古代的“排水系統”為什麼不積水,有必要成為時下一些城市政府的首要任務,因為這項“任務”已經直接關係公眾安全和社會長遠發展。

熱詞:

  • 城市防澇
  • 城市排澇
  • 濟南日報
  • 亮點
  • 團城
  • 城市設施
  • 城市規模
  • 前人
  • 智慧結晶
  • 服役